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地方理論視域中的王安憶上海書寫研究

2017-12-26 21:02:36劉曉麗
鄱陽湖學刊 2017年6期
關鍵詞:上海情感

劉曉麗

[摘 要]運用地方理論分析王安憶的上海書寫,可看出其作品所體現出來的上海地方意識,既有將上海看作非地方的恐懼和逃避,又有在上海確立地方認同的努力,以及上海的地方日常生活再現;還有建立起對上海地方認同后,從再棲居等角度以更為開放和宏觀的視野進行多元化書寫的嘗試。王安憶對城鄉變遷、城市逃離者的關注,可以看作城市化迅猛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化在文學書寫中的普遍反映。非地方意識、再棲居情感、城市復原期待,成為城市書寫中值得深入挖掘的要素。

[關鍵詞]王安憶;上海書寫;地方理論;生態批評

地方(Place)理論是生態批評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美國生態批評家勞倫斯·布伊爾(Lawrence Buell)認為:“對環境人文學者來說,地方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概念……地方變成了環境批評中一個格外豐富而復雜的舞臺。”①對這一理論的肯定,恰恰回應了生態批評創始人之一格羅特費爾蒂(Cheryll Glotfelty)在1996年所提出的疑問:“除開種族、階級和性別,地方是否也應該成為一項新的批評類別。”勞倫斯·布伊爾、格倫·洛夫(Glen Love)、厄休拉·海瑟(Ursula Heise)等生態批評家將地方理論與文本分析實踐相結合,證明其合理性和廣泛應用性的同時,又為文本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勞倫斯·布伊爾在《為瀕危的世界寫作》一書中,運用地方理論研究狄更斯等作家的經典城市書寫,為國內的城市書寫研究提供了啟發。

中國的城市書寫自20世紀90年代受到文學界的熱切關注以來,雖然與其相關的“城市文學”“城市寫作”等具體概念受到爭議,但是王安憶的上海書寫定位卻鮮少遭受質疑。上海既是王安憶成長的城市,也是她文學創作的重要地理背景。她的大部分文學創作,幾乎都以上海為主要地理空間,無論是虛構或者紀實,她筆下的上海都有真實的上海靈魂。無論是作為文本的上海,還是作為現實背景的上海,王安憶的上海書寫都妥善地處理了二者可能存在的矛盾,尤其是上海于作家、于文本的地方意義。

學者劉俊曾對“上海書寫”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所謂上海書寫,是指以上海為表現背景,展示20世紀中國人在上海這樣一個現代化大都市中的生活習俗、情感方式、價值判斷和生存狀態,以及書寫者本身在這種書寫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對上海的認識、期待、回憶和想象。上海書寫并不等同于上海題材的文學創作,而是在上海題材的基礎上,澆鑄進書寫者對上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而上海在上海書寫中,既是一個背景,又不只是一個背景——它也是一個參與作品成立的重要角色。”②對主體性的強調,是劉俊對“上海文學”定義的關鍵,既強調作家在作品中投射自己對上海的主體情感,又重視作品中人物與上海這座城市的內在情感聯系,而這樣的上海已經具備了地方意義。

王安憶的上海地方情感,也經歷了一個由逃離到親近、由怕到愛的過程,上海在她的經驗中也經歷了一個由非地方向地方擺動的過程。正如格倫·洛夫肯定的那樣,在海明威、勞倫斯、馬克·吐溫、威爾地等作家的作品中,地方都成為“必不可少的參與者甚至是主要角色”①。王安憶的上海書寫所體現出來的人與城市空間的地方情感關聯,也為對其進行地方理論視域的研究提供了空間。

一、上海作為外來者的“非地方”

王安憶上海書寫中的上海“非地方”感主要通過兩個群體來表現:一是上海“同志”,二是上海“返滬知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解放軍進駐上海,這批外來者被上海人稱為“同志”,成為上海的一個重要群體,而且具有領導和管理上海的權力。王安憶的父母也是“同志”群體中的一員,而且王安憶甚至不是出生在上海的“同志”后代——她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周歲后才隨父母遷居上海。這些經歷都使得幼年時期的王安憶對上海有一種自動的疏離感,自我認知為上海的“外來戶”:“很久以來,我們在上海這城市里,都像是個外來戶。”②在春節這樣的傳統假日里,別的孩子都去走親戚家,而她只能走“同志”家,這時候她會有一點寂寞,有一點孤獨。她覺得自己和大多數人都不同,人家有的她沒有,這使她產生了一種外來戶的心情,好像她是硬擠進人家的地方似的。什么才是她的地方呢③?這種對于地方的追問,恰恰是其上海“非地方”感的直露。

布伊爾將“地方”定義為:“通過個人附屬、社會關系和自然地理區分而被限制和標記為對人類有意義的空間。”他認為,與地方有關的“地方意識”“是在環境、社會和現象學意義上通過感知行為共同建構而成的”④。因此,“地方的概念也至少同時指示三個方向——環境的物質性、社會的感知或者建構、個人的影響或者約束”⑤。這一點與地理學家阿格紐(John Agnew)的觀點一致。阿格紐認為,地方包含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個人思想、情感因素。也就是說,影響一個人的地方意識建構的因素至少應該同時包含以上三個維度,而社會感知和個人情感在幼年王安憶的上海地方意識建構中都是缺失的,容易使她在上海產生“非地方”的孤獨感。

王安憶的上海地方認知深受她的母親對上海的態度和情感影響。她的母親茹志娟在上海出生,但自幼卻隨祖母漂泊,祖母去世后被送進孤兒院。從幼年到中年,上海對于她的母親來說就是陌生的,這座城市里的親人對母親和祖母也是冷漠的。所以不管是幼年離開上海,還是中年回到上海,母親都很難對上海產生歸屬感,建立地方認同。母親與祖母兩代人的上海“非地方”認知,影響了“我”對上海的地方意識構建。尤其是母親回到上海后的生活態度——不太說上海話,自稱為“同志”,與上海的親人、朋友保持距離,不準“我”與上海的孩子做朋友等——都使“我”在情感上被灌輸了和母親一樣的上海“外來戶”認知。

王安憶的母親對于上海的情感,實際上是出于“恐懼”和“怕”。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孚曾明確指出,人對地方、環境的情感并非單一的愛和親近,還包括怕和疏離。他認為:“愛與怕是人類情感的基本內容,被文化轉化為種種形式”①,“世界各地的人們,即使當時沒有感受到,但最終也會感受到自然既是家園,也是墳墓;既是伊甸園,也是競技場;既如母親般的親切,也像魔鬼般的可怕。有時會對人類作出回應,有時又冷酷無情。從古至今,人類都對自然抱有可以理解的矛盾態度”②。人可能會對地方產生恐懼心理,而這種恐懼“除因病理的情況外,恐懼是心病,真實的脅迫源于外在環境,‘恐懼的景觀同時指心理狀態和現實環境”③。這種怕和恐懼的心理是主體的“非地方”(non-place)感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上海及上海親人的冷漠和母親心理上的不親近也直接影響了幼年王安憶的上海“非地方”感。endprint

因此,與母親身份相同的“同志”就成為王安憶早期小說創作的重要群體,上海本地人和“同志”之間的矛盾沖突及其形成的環境氛圍就成為小說的主要表現對象,而這些也是她在建立起自己與這座城市的“地方”情感聯結之前,所經歷的真實生活的縮影,又是無數“同志”和上海人的矛盾再現。這種矛盾既不在政治,也不在階級,而在于瑣碎的日常生活。上海人“都是生活在社會的心子里的人,埋頭于各自的柴米生計,對自己都談不上什么看法,何況是對國家,對政權……對于政治,都是邊緣人。你再對他們說,共產黨是人民的政府,他們也還是敬而遠之,是自卑自謙,也是有些妄自尊大,覺得他們才是城市的真正主人”④。因此,上海本地人對上海外來者的排斥,在柴米油鹽和吃穿住行等細碎的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這種精細的差別也是真正具有上海地方意識的人才會發現的,這在《紀實與虛構》《好婆與李同志》《長恨歌》等小說中屢見不鮮。

中篇小說《好婆與李同志》通過上海市民好婆與來自膠東的歌唱演員李同志之間的生活習慣差異,表現了上海本地人的地方身份維護,以及李同志對上海的地方情感變化。以好婆為代表的弄堂鄰居,對李同志的穿衣吃飯等生活細節充滿好奇和嘲弄,包括李同志常穿不能展現女性魅力的列寧裝,用帶水的拖把拖地板等生活習慣,這些在“好婆”她們看來都是“非上海”的。最初李同志對于這些細節并不在意,但是好婆以上海地方人的身份教給李同志上海人該有的生活習慣之后,李同志也慢慢接受并自愿改變,努力使自己越來越像一個地道的上海人,例如開始接受列寧裝以外的裙子、毛衫,包餛飩的時候按比例和餡等。實際上,李同志的這種改變,是她試圖將上海由“非地方”變成“地方”,并由此確立地方認同的努力。但是即便如此,李同志離開上海時的平靜和淡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始終沒有建立穩固的上海地方意識,所以離別并不能使她對這個城市的情感受到強烈震撼。

王安憶的上海書寫中,具有明顯“非地方”感的作品還包括以返滬知青為主要人物的作品,這些與她個人的知青經歷有密切關系。

王安憶十六歲時作為知青離開上海到安徽農村插隊,但是農村的新空間對她來說是陌生的,讓她只想逃離。她回憶在安徽農村的生活經歷時曾說:“我這一個城市的女兒要想做自然之子,已沒有回歸的道路,回家的橋斷了。我想念城市,日里想,夜里想。從十六歲起,一種被城市拋棄的感覺便滲透了我的身心,改變了我歡天喜地、自尊自大的性格,使我自卑,沮喪,見人矮三分……鄉村的生活使我們感到孤獨,而且危險。”⑤上海知青們遠離城市以后,內心的孤獨感和“無地方”感更加強烈。正如生態批評家喬納森·貝特(Jonathan Bate)所說:“人的心靈的秩序不能脫離我們棲居的環境空間,人之心態健康與否取決于棲居的地方,我們的身份是記憶與環境共同建構的。”①沒有記憶的農村對于王安憶來說只是地理“空間”,無法使她建構起與這個空間的情感聯結和地方認同。

地方意識與家的情感關聯,使人對某一特定地方會產生強烈的地方依戀,而這種地方依戀情感往往會在特定時空的客觀物質現實和人的主觀意識對比中不斷增強。上海知青在陌生的農村感到“非地方”恐懼之后,對于上海的地方記憶和地方依戀更加強烈:“我們懷念我們在城市的街道上一個人行走,身后有巨大的人流作背景,使我們不至徹底地孤獨,且又自由自在。”②但是,王安憶在結束八年知青生活(1978年)回到上海后,卻發現她在十六歲以前好不容易與上海建立起來的地方依附所剩無幾。經過八年巨變的上海于她,重新變成了“非地方”。對上海的這種情感變化表現在她的文學創作中,就是作品中出現了大量與她一樣地方意識幻滅的返滬知青,例如“雯雯系列”的主人公雯雯,《本次列車終點》的主人公陳信等。

雯雯是王安憶上海書寫的系列小說中塑造的返滬知青形象之一。從1980年的《雨,沙沙沙》到后來的《命運》《廣闊天地的一角》《幻影》等短篇小說,再到1986年的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王安憶講述了一個生性天真爛漫、單純善良、細膩多情的上海小姑娘的成長史。“文革”、下鄉、回城是雯雯成長的重要轉折點,對于上海的地方情感變化以及作為地方的上海對她的意義是她成長的深層原因。雯雯在初中時代就參加了“文革”,被這場革命激起的無限熱情,促使她想要離開家、離開上海。可當她真正到了插隊的大吳莊,卻發現這里的一切與自己的想象完全不一樣。她回到上海以后,沒辦法繼續上學,也沒有合適的工作,甚至連上海戶口都沒有。這樣的上海,不是她曾經的“地方”,而大吳莊,也從未成為她的“地方”,“她想都不愿想起它,她想把它忘記”③。“大吳莊”和“上海”這兩個對于雯雯來說至關重要的地理空間,都不是使她踏實、安穩的“地方”,這是王安憶及無數像雯雯一樣的返滬知青們都經歷過的地方意識幻滅。

發表于1981年的短篇小說《本次列車終點》,講述的也是一個返滬知青上海地方意識崩塌的故事。主人公陳信是一名下鄉十年后返滬的知青,因為母親退休,所以放下了農村的事業和愛情回到上海——這座十年間每次回來都覺得陌生的城市。當列車到達終點站,陳信卻“沒有找到歸宿的安定感,他似乎覺得目的地還沒到達,沒有到達”④。十年的時間削弱了陳信對上海的地方意識,就連“最有資格被稱為地方”的家也變得陌生。或者說,他感覺自己被上海、被家拋棄了:親情疏遠、愛情遙遠、前途渺茫。上海“是好,是先進,是優越。百貨公司里有最充裕、最豐富的商品;人們穿的是最時髦、最摩登的服飾;飯店的飲食是最清潔、最講究的;電影院里上映的是最新的片子。上海,似乎是代表著中國文化生活的時代新潮流”⑤,但是他關注的這些只是上海的物質環境,主體的主觀感知并沒有參與其中。這顯然不是作為“地方”的上海,而是“外來者”眼中作為“非地方”的上海。

對于王安憶及其作品中返滬知青的地方意識幻滅現象,可以運用布伊爾的地方意識建構理論進行分析。他在《為瀕危的世界寫作》一書中,從時空兩個維度總結、形成了地方意識的五個精神圖譜。其中,在空間維度上,有一個是散點圖式的地方意識,即現代化之下人們可以隨生活、工作等經歷對彼此分散的地方形成地方依附;在時間維度上,有一種情況是隨時間發生變化的地方,這種地方意識的建立也需要綜合人在過去不同時期的地方意識。顯然,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插隊的農村并沒有使他們建立起散點圖式的地方感;而在城市化、商業化發展中發生巨變的上海,也使他們難以在這種變化中重新找回那種家的感覺。所以,上海既是他們日思夜想的家鄉,又是永遠回不去的故鄉。endprint

二、地方認同的尋找和確立

根據布伊爾、阿格紐、段義孚等學者的地方理論觀點,人的地方意識雖然與地理學意義上的場所、空間等自然環境因素有重要關系,但是除此之外,社會等外部環境和個體思想也是影響人的地方意識確立的重要因素,而這些都與人在特定空間的時間長短及由此產生的地方歸屬感有關。

隨著在上海生活時間的增加,王安憶建立上海地方意識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她試圖在現實生活和文學創作中主動建立自己與上海的地方情感聯系,并與上海建立起一種生存和情感上的地方依附,以擺脫自己在上海的孤獨感。通過加強地方認同來強化身份認同,這也是她擺脫早期上海“非地方”感的努力。正如法國人類學家奧格(Marc Auge)所說:“不能被界定為關系性的,或者歷史性的,或者與身份認同相關的空間即是非地方。”①而地方是人在物質環境中確立身份認同的結果。通過各種途徑梳理自己的家族譜系,以確定自己在上海的根,是王安憶試圖在自己與上海之間建立內在情感聯結,尋找并確立上海地方意識的努力。

王安憶對自己上海之根的追尋,首先表現為對自己父系和母系家族譜系的梳理和確認,這主要體現在一系列紀實與虛構相結合的作品中,包括短篇小說《我的來歷》(1985),中篇小說《叔叔的故事》(1990),以母系和父系歷史為主題的《紀實與虛構》《傷心太平洋》(1993)等。在這些作品中,王安憶通過對家族血脈的尋根,逐漸擺脫了自己在上海的異鄉感和孤獨感,確定了自己與上海的地方聯系,彌補了自己與上海的想象性關系。

《我的來歷》是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等問題的探尋。“我”從父系和母系的家族歷史入手,試圖構建起關于自己的血脈宗親歷史。對于母系家族的歷史追尋,是根據茹生記、杭州普安街等極少的線索開始的。但是當“我”到達杭州,費盡周折找到曾經的“茹生記”時,卻發現除了“茹生記”三個字以外,與它相關的任何東西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記不清了,這歷史,一塌糊涂,一塌糊涂!”②對父系家族的歷史追尋要從新加坡開始,距離、語言、時間都成為巨大的障礙,就連父親本人對家族的記憶都不甚清晰,“一切的一切,都是極其渺茫、遙遠、奇怪,怎么也接近不了”③。然而,即使當初的“茹生記”已經被分割成二十多戶人家,對爺爺、奶奶的回憶也只能通過墓地照片進行,但是無論如何,“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問題終究不再是無解了。

《叔叔的故事》中對父輩人物“叔叔”的想象,是王安憶暫時擺脫了“我是誰”的追問之后強化家族認同的努力。這是王安憶封筆一年“重新開張后的第一篇”。她說:“1989年7月到1990年6月我一直封筆。《叔叔的故事》是此后的開筆,它積累了我的許多情感,我特別強調它是被我敘述出來的。”④如果要以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對一個時代的總結與檢討的企圖①。王安憶通過自己的想象描寫了父輩人物“叔叔”。事實上,她對“叔叔”的了解并不多,但是又“必須要有一位英雄做祖先,我不信幾千年歷史中竟沒有出過一位英雄。沒有英雄我也要創造一位出來”②,因為她的家族譜系中需要這樣一位英雄來彌補空白,這樣一位英雄祖先也可以幫助她從家族歷史中樹立自信,建立起自我身份認同。

王安憶在《紀實與虛構》中,通過紀實和虛構兩個相互交叉的部分,在真實的上海成長經歷回憶(奇數章)中和母系家族歷史的想象性追溯(偶數章)中確立上海地方認同。正如王安憶所說:“家族神話是一種壯麗的遺產,是一個家庭的文化與精神的財富,記錄了家庭的起源。起源對我們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使我們至少看見一端的亮光,而不至陷入徹底的迷茫。”③《傷心太平洋》是對自己父系家族歷史的追尋。當“我”親自到達新加坡,了解了爺爺、奶奶、姑姑、叔叔、父親的故事以后,感慨:“人類其實是一個漂流的群體,漂浮是永恒的命運。”④但是這種體悟恰恰激發了她擺脫非地方感的欲望,強化了她確立上海地方認同的渴望和決心。

王安憶上海地方意識的逐漸確立,也可以在其后期作品中大量的上海日常生活細節描寫中體現出來。段義孚認為:“好好地了解一個地方,需要長時間的定居,以及深入地涉入其中。”⑤布伊爾的“同心圓”式的“地方意識”分析也認為,中心點的“地方意識”最為強烈和穩定。對于王安憶來說,相比較于福建、南京、新加坡等地,上海必然是她地方意識的中心,她的作品對上海日常生活的精致再現就證明了這一點。

王安憶的上海書寫隨著她與上海的情感聯系越來越密切而變得更加上海化,更有上海地方意識。她曾經在《“上海味”和“北京味”》(1988)一文中形容上海文化是“粗俗的、新興階級的、沒有歷史感的、沒有文化的文化”⑥,“太鄙俗、太粗野、太不夠回味,太缺乏人生的涵義”⑦。但是后來,她的態度卻大大轉變。她說:“在我眼中,上海是一個女性形象,她是中國近代誕生的奇人,她從一個燈火闌珊的小漁村變成‘東方的巴黎,黑暗的地方漆黑一團,明亮的地方又流光溢彩得令人目眩,她真是一個神奇的女人。”⑧

她寫上海是全方位、立體的,既有對這座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的概括性描寫,又有對其獨具特色的弄堂、飲食、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細節的描寫。但是真正表現她上海地方意識的,是她對上海這座大城市里平凡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寫,這些平凡人才是使這座城市“活”起來并“活”下去的真正原因。從20世紀80年代的《流逝》(1982)、《一千零一弄》(1984)、《好姆媽、謝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1985)、《鳩雀一戰》(1986)、《好婆和李同志》(1989),到90年代的《長恨歌》(1995),再到21世紀的《富萍》(2000)、《妹頭》(2000)、《桃之夭夭》(2003)、《啟蒙時代》(2003)等,王安憶對上海日常生活的描寫越來越熟練自然,越來越自信,這是她的地方情感變化在文學上的表現。

中篇小說《好姆媽、謝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中,小妹阿姨在飲食上極其考究:吃蛋只吃雞蛋;吃魚只吃帶鱗的河魚;吃螺螄要先把肉一只一只地挑出來,然后配著萵筍和雞蛋發成糕吃。《好婆與李同志》中,好婆的生活也相當細致,例如不能用帶水的拖把拖地而要精心打蠟;包餛飩的餡兒要嚴格控制肉、香菇、蝦米等配料的比例;吃餛飩的時候不能以“碗”為單位等。長篇小說《富萍》中,呂鳳仙雖然只是一個保姆,但是因為她的東家不是普通人家,所以她精通上海的婚喪嫁娶、育子治病等風俗,因而成為弄堂里讓人依賴的人物。《長恨歌》中,以王琦瑤為主的女性,服飾、妝容極為考究,與男子的交往、娛樂也獨有上海人才能理解的方式和情趣。這樣細致的日常生活書寫,是對上海有著真切地方情感的人才能以親切和歡喜的口吻描述出來的。endprint

王安憶的上海日常生活描寫既證明了她已經融入到地地道道的上海生活中,也證明了她的上海地方意識的確立。王安憶曾說:“這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樣富于情調,富于人生的涵義”,包括在切成細絲的蘿卜上放一撮蔥末、澆一勺熱油之后“輕而熱烈的聲響嗞啦啦地升起”;在“最粗俗的紅腐乳”上撒白糖、滴麻油;把油條剪碎在細瓷碗里,用調稀的花生醬作佐料等①。她對這樣富于情調的上海日常生活的表現是精雕細琢、充滿美感的。羅崗在《找尋消失的記憶——對王安憶〈長恨歌〉的一種疏解》中將這種“最平凡的日常生活”比作王安憶一直努力尋找的上海不變的“芯”,以此來確立她與上海這座城市的想象性關系。正如丹納·德萊斯(Donald Dreese)所說:“地方感是文學中自我展示和身份認同的關鍵因素。”②這些上海日常生活的文本再現,也是王安憶上海地方認同確立的證明。

三、再棲居意識與多元化上海書寫

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地方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狀態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斷受到挑戰。網絡科技、通信技術和交通方式等的變化,使世界各地的聯系變得更加方便,人們的地方意識結構開始慢慢由同心圓的中心不斷向外擴散,甚至變成散點式的地方意識結構。但是,這一過程往往伴隨著人的地方依附減弱。布伊爾曾對這一問題進行過深刻論述。他認為:“現代化已經使地方依附變得陳舊過時、毫無價值。到17世紀末,地方至少在理論上已經被還原成‘位置,或者光禿禿的一個點,一個位于‘刻畫在笛卡兒式分析幾何學所構建的空間維度性的XYZ數軸之一。”③而這種情況所導致的生態后果,就是人類對沒有形成地方意識的場所和空間缺乏足夠的生態保護意識,容易出現環境不公正觀念主導下的生態破壞現象。而生態全球意識又不斷提醒人們,這種環境破壞后果將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最終將威脅到全人類的健康和可持續生存。

一些較早意識到這種惡性循環的生態批評學者提出了再棲居的概念,即人們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于環境造成的惡劣后果,然后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對已經遭到破壞的地方進行恢復和保護,以可持續的方式重新棲居在這個地方,并重新建立地方依附。正如美國生態批評家加里·斯奈德所提出的再棲居的兩個條件:“一是原本在此依靠土地過著更輕松的生活(因此有‘再這一前綴和‘成為本地居民的規定),在此意義上,現在應該把過去的生活方式看作一種模式;二是對生態意義上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的責任感,這種生活方式包括生態認識能力和對一個以地方為基礎的共同體的投入。”④勞倫斯·布伊爾將“再棲居”作為生態批評的重要概念,強調“再棲居”可以、必須在城市里嘗試①。

王安憶的上海書寫中,也蘊含著深刻的再棲居思考。對上海建立了穩定地方意識的王安憶,再看上海、再寫上海的時候不自覺地對這個地方多了幾分人文關懷和道德關切,她的上海書寫因此也更加多元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一位作家的地方依戀行為會對他的生活方式、思維傳統、審美情趣以及寫作風格產生影響”②;另一方面在于建立起地方認同之后,會更加關注地方的變化或者不穩定因素,而環境問題和人的生存狀態都是城市空間中相對明顯的問題。

上海是一座現代化發展較早、新舊更迭比較快的城市,因此其城市環境問題更為明顯,這也激發了王安憶的上海再棲居想象。例如長篇小說《上種紅菱下種藕》中,華舍鎮在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中變成一個城市,主人公秧寶寶目睹了它的繁華和衰落,見證了它的新舊更迭,過去它“是那么彎彎繞,一曲一折,一進一出,這兒一堆,那兒一簇。看起來毫無來由,其實是依著生活的需要,一點一點增減,改建,加固……它忠誠而務實地循著勞動、生計的原則,利用著每一點先天的地理資源……你要是走出來,離遠了看,便會發現驚人的合理,就是由這合理,達到了協和平衡的美。也是由這合理,體現了對生活和人深刻的了解,這小鎮子真的很了不得,它與居住其中的人,彼此相知,同樣關乎”③。而 “如今,單是垃圾就可埋了它,莫說是泥石流般的水泥了。眼看著它被擠歪了形狀,半埋半露”④。王安憶曾說:“城市是一個人造的環境,講究的是效率,它把許多過程都省略了,而農村是一個很感性的、審美化的世界……農村是一切生命的根。”⑤無論她對作為大城市的上海的地方意識有多深刻,她都無法忽略城市化對物質環境造成的影響,都關心這座讓她依戀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正是因為對上海這座城市強烈的地方意識,她才會面對城市的環境惡化現實時緬懷上海的農村時代。

王安憶的上海再棲居思考,也和這個城市的另一類特殊群體——上海逃離者有關。長篇小說《遍地梟雄》(2005)一經出版就備受關注,其重要原因就是小說的逃離主題。上海一直以來都因為其經濟的迅猛發展成為很多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小說的四位主人公卻一直在逃離。與向往上海和被迫離開上海的人不同,他們的逃離是自發、主動的,是已經建立起強烈地方意識的王安憶發現的另一種上海城市態度。毛豆(韓燕來)從小在上海郊區長大,后來做了出租車司機,開始了他的上海城市經歷。但是面對上海的繁華、喧囂和冷漠,“在更多的時間里,燕來卻是感到孤獨的。‘朋友們(其他出租車司機)飛快地邂逅,飛快地離去,連模樣都看不清呢!”⑥大王三人給了他新的激情,所以即使被他們欺騙并劫持,他最后也心甘情愿與三王四處游蕩,不離不棄。無論是毛豆對城市的難以適應,還是三王的反抗社會,他們的主動逃離都是因為對上海的物質環境和生存狀態感到不滿,在這座城市里找不到地方歸屬感。

地方理論研究人與特定空間的聯系的時候,充分肯定人與環境之間的情感聯系。段義孚曾明確肯定環境在人與地方的主體聯系中的中介和載體作用。他認為:“一切人類的活動都與物質環境拴在一起。”①他將人對環境的這種關系稱為“戀地情結”(topophilia),宣稱環境“不僅僅是人的物質來源或者要適應的自然力量,也是安全和快樂的源泉、寄予深厚情感和愛的所在”②。以《上種紅菱下種藕》里華舍鎮人們的生存狀態變化,及《遍地梟雄》里毛豆四人的逃離等多元化上海書寫為例,王安憶所表現出來的恰恰是環境導致的人與地方的情感中斷,并由這種中斷感慨城市帶給人的疏離感。

布伊爾曾肯定,地方承載著人在此居住一定時間后對其所產生的情感③,而人一旦產生這種情感,就會本能地努力找回這種地方依附。這種本能尋找在王安憶的作品也占據著主題性地位——她并沒有將人與上海的“地方”情感斷裂置于不可挽回的絕望處境中。例如《本次列車的終點》中,主人公陳信雖然在下鄉插隊的過程中被迅猛發展的上海“拋棄”,但是他卻沒有就此放棄上海地方意識的重建。他不斷地在回憶和迷惘中努力尋找一個“更遠、更大”的幸福,“也許跋涉的時間不止是一個十年,要兩個、三個甚至整整一輩子。也許永遠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達,就不會惶惑,不會苦惱,不會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歸宿”④,而這種尋找的過程也是城市再棲居的過程。

結 語

王安憶對城鄉變遷、城市逃離者的關注,可以看作城市化迅猛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化在文學書寫中的普遍反映。環境破壞、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系疏離等各種原因,導致包括王安憶在內的作家在書寫城市時,不再局限于封閉的城市空間或者單一的城市情感,作品中人物的地方也不再局限于城市內部的某一個特定場所,而是以更為宏觀和開放的視野思考城市空間以及人的“地方”意識變化。例如,以北京為主要文學書寫空間的現當代著名作家邱華棟,他的作品中就有大量的北京“棕色景觀”(brown landscape)和“外來者”描寫,并廣泛而真實地描寫這些“棕色景觀”組成的物質環境的退化和人的異化。再如,以王十月為代表的“打工文學”創作者記敘的廣州、深圳等城市里的打工者,他們被城市貧民窟決定的生活空間和底層社會地位造成的心理狀態,是對城市環境的另一種再現。

非地方意識和情感以及城市再棲居、城市復原期待,也是伴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出現的人類共同情感,它們跨越國家、種族、階級、性別等文化差異,成為城市書寫中值得深入挖掘的要素。與郊區和農村空間相比,地方、非地方、再棲居、地方復原等問題在城市空間中更加普遍和明顯。因此,將地方理論運用到城市書寫中,研究城市空間中出現的地方意識或者地方依附減弱以及非地方現象就具備了極大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甚至可以通過這種文學想象研究喚起并創造一種地方意識⑤。

責任編輯:安 吉endprint

猜你喜歡
上海情感
上海電力大學
我去上海參加“四大”啦
上海之巔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城投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被情感操縱的人有多可悲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色网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30p|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bt欧美bt精品| 福利片91|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色成人亚洲|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成人在线天堂|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狠狠色综合网|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色|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亚洲国产|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伊人|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在线国产三级|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综合色88| 欧美在线免费| 97视频免费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日韩欧美网址|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久久国产毛片| 91av国产在线| 久久成人免费|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九色免费视频| 97在线公开视频| 中文字幕伦视频|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无码aaa视频|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