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曉東
【摘要】隨班就讀是我國特殊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是以滿足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解決特殊需要的一種教育方式。只有從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加強管理體制建設,創建一個包容、全納的無障礙教育環境,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隨班就讀,實現殘健共融,共享文明。
【關鍵詞】隨班就讀主流教育全納教育融合教育管理策略隨班就讀工作是我國特殊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是符合世界特殊教育發展趨勢和我國國情的特殊教育辦學模式。隨班就讀工作是真正意義上實踐有教無類,實現教育公平的方式。我國自1987年開始在全國15個縣、市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了隨班就讀的實驗研究,并在21世紀不斷推廣,不斷解決殘疾學生入學問題,提高殘疾學生入學率。那么如何開展有效的隨班就讀工作呢?
一、開展隨班就讀工作,是發展特殊教育的最有效形式
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審批下發《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時明確指示:辦好特殊教育,對于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的權利、增加殘疾人家庭福祉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帶著深厚的感情,履職盡責,特教特辦,認真實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讓殘疾孩子與其他所有人一樣,同在藍天下,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深情的批示,讓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廣泛的重視和社會認可。為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和目標。
二、普通學校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的基本策略
1.建設包容、接納的教師隊伍與教育環境
當普通學生最初進入學校學習,教師開始觀察發現學生差異并劃分不同接受能力層次的學生。而殘疾學生所在的集體,則更能引發教師對所有學生的差異和不同需要的尊重和關注,進而促進傳統教學、管理方式的變革。在倡導所有學校向殘疾學生開放的同時,應著力解決在普通環境中創設無障礙人文環境。因此,隨班就讀學生所在的班級,教師是關鍵!為殘障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消除學習生活中的障礙,形成良好的教育和學習氛圍,最大限度減少普通學生對殘疾學生的排斥,以包容的情懷接納殘障孩子,以確保殘疾兒童有平等接受普通教育服務的機會。
2.堅持科學、嚴謹的教育管理
隨班就讀的教育管理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學生與教師的管理;一個是教育與教學的管理,或者說是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實施、個別訓練與集體教學中個別輔導要求的管理。
(1)我們來看學生的管理。在隨班就讀學生的身份甄別中,應采取科學、嚴謹的態度,以醫學鑒別為基礎,全面了解殘障學生生長發育史、家族及個人病史和受教育(康復訓練)史,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對學生能力進行測試和評估,建立健全基礎信息檔案。再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征求家長與學生本人意見,以最適合其接受教育的方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2)教育與教學的管理。在該部分管理中,分為兩步走:其一,智力屬正常范圍值的殘疾學生,不影響其在群體教學中接受同樣學習要求,盡可能提供條件讓其接受相關康復訓練,更廣泛地參與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其二,智力殘障學生,則視其智力缺損情況,為其制定行之有效的個別化教育計劃,開展有效的個別輔導和個體訓練,在日常教學中分層要求,在作業布置和學習目標中進行適合個體的調整。
3.制定詳實、可行的個別化教育計劃
營造平等、包容、無障礙的主流教育環境,讓每一名課堂上的隨讀生能有其明確的學習目標與要求,并在融合的教學環境中學其應學、會其應會,這才是真正的隨班就讀。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為每名殘障隨讀學生量身制訂其教育需求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并按要求執行。
4.建設良好的教育資源,配備資源教師與資源教室
落實隨班就讀學生受教育情況,關鍵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殘疾學生的教育評估和教育目標、辦法和手段,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獲得學習、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的能力;二是全方位的加強對融合教育的支持。這就是解決人(資源教師)和物(資源教室)的問題。
5.構建家校聯動兩位一體的工作模式
家校聯動是共同幫助隨讀生完成學業、形成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能力、確保在校期間安全、促進教育發展的根本保障。僅只是依靠任何一方,都無法達成殘障學生在主流教育環境中接受教育的愿望和目的。發揮家校教育功效,密切配合,達成教育共識、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實現教育目標。家校教育契合度越高,對隨讀生形成的教育良性循環越好、受教育程度也就越高。讓隨讀生無障礙地不被隔絕在主流教育環境中,必須要通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努力,即通過學校、老師、家長、普通學生和隨讀學生的共同努力,方可實現。
我國隨班就讀工作,任重道遠。只有創建一個包容、全納的教育環境,擁有全面系統的無障礙環境,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隨班就讀,也才能讓隨班就讀學生享受真正的生命價值與成果,實現殘健共融,共享文明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