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華
[摘要]大學生是自媒體信息時代的主力軍。輔導員在自媒體語境下,急需轉換思維,改進工作方式,大膽運用互聯(lián)網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型的開展學生工作。
[關鍵詞]自媒體 輔導員 創(chuàng)新
一、“自謀體”信息傳播的特點
“自媒體”(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自媒體”就是社會每個成員用來發(fā)表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qū)。自媒體信息傳播呈現有三大特點:
(一)信息傳播平等化與書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信息的權威、高端、理論相比,自媒體只需要一部智能化手機,把博客、微博、微信等網絡論壇/EBBS通過各種手機應用平臺,就能隨時隨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發(fā)布,引起對他人的關注和影響。
(二)信息傳播鏈式化自媒體環(huán)境重視培養(yǎng)和壯大自己的“粉絲”群,它通過對自己或者自己所關注的公共號信息發(fā)布到朋友圈,并通過他們再轉發(fā)到更多的朋友圈。因此,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的鏈式化,極大加速信息的擴張。
(三)信息內容的同質化、碎片化由于信息傳播的平等及鏈式化,可能導致傳播的內容同質化,使社會關注的焦點集中,產生放大、共振效應。現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人們閱讀的內容和時間分散,熱衷跳躍性的“速讀”、“圖解”,或一個說明式的“縮讀”。使“信息瑣碎、前后無邏輯關聯(lián)、重復信息泛濫”,導致內容零散化、碎片化。
二、自媒體對輔導員工作的影響
(一)自媒體為輔導員工作提供新的契機
自媒體是一種新型信息傳播形式,它呈現出的新穎、獨特、平等、個性化等特點很快就贏得了大學生的歡迎,成為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輔導員工作提供新的契機。
1、搭建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現代教育理念倡導師生之間民主、平等。輔導員工作對象是大學生群體,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性,正是構建輔導員與大學生平等的師生關系。由于自媒體方便、易操作和參與,靈活自由,深受學生歡迎,使其成為師生相互理解和溝通的主要平臺。這一平臺,不受“時”“空”限制,為雙方的交流溝通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2、暢通信息溝通渠道首先,使用自媒體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關注的微信公眾號,通過關注微信公共號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豐富了輔導員工作的內容。其次,輔導員可以憑借這個平臺建立相應的群,作為信息發(fā)布的媒介,拓寬傳播渠道,加快傳播速度,擴大傳播范圍。最后,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了解輔導員工作基本思路和方法,了解班級、學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使學生與輔導員之間溝通方便流暢,有助于澄清學生的迷惑,內化德育內容。
3、構建學生自我教育平臺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是德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微信、微博等其他自媒體門檻低、傳輸速度快、影響大,是構建大學生自我教育快捷有效的平臺。班級建立一個類微信群、類微信號平臺,平臺由輔導員指導,發(fā)布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具有真實思想和感受的作品,達到自我教育目的。此外,輔導員還可以推薦學生關注黨政權威公眾號和所學專業(yè)公司公眾號,讓學生做人做事潛移默化,實現自我教育。
(二)自媒體對輔導員工作提出新的挑戰(zhàn)
1、削弱輔導員主體地位在傳統(tǒng)媒體傳播方式中,輔導員憑借積累的專業(yè)知識魅力和人格魅力具有話語優(yōu)勢,吸引學生;在自媒體時代,人人主動搜索,發(fā)布信息,因此輔導員不具備信息傳播優(yōu)勢,輔導員主導地位被減弱。
2、學生價值觀混亂傳統(tǒng)媒體時代,信息渠道單一,學生主要通過課堂引導的形式來學習和建立價值取向。進入自媒體時代,信息發(fā)布者思想的多樣、復雜性,魚龍混雜,容易造成大學生價值觀迷茫、混亂。
3、生活世界的消解,理性思維方式的弱化在自媒體豐富人們娛樂活動的同時,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的“低頭族”學生增多。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標榜“娛樂至上”,降低個人社會責任感,偏向個人喜好對信息進行取舍、解讀、傳播,導致產生片面、偏激的非理性認識。一些不良媒體或渲染拜金享樂主義,或過度聚焦社會負面問題,也容易誘發(fā)學生的負面情緒和非理性化思維。
三、自媒體語境下輔導員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研究
(一)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即“以用戶為中心”,它是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最重要的思維方式。在自媒體語境下,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大大增強,輔導員和大學生成為平等的“主體一主體”關系。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搜索信息、信息發(fā)布、自我教育、相互溝通等方面;輔導員的主體性體現在價值觀引導、釋疑解惑、信息推薦、監(jiān)督調控等方面。輔導員的工作主要是服務、幫助、調控和監(jiān)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使德育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過程。做好輔導員工作,必須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信息接收方式等方面出發(fā),借鑒“網絡語”等話語方式與學生溝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他們量身定做信息內容和活動形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干部自己設計組織、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交流,利用同輩群體的相互影響實現教育目標。
(二)簡約思維
鑒于自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接受信息方式“碎片化”的特點,輔導員必須堅持“簡約思維”:簡化復雜的內容,將疑難內容通俗化,枯燥內容趣味化,通過圖文并茂的“一圖式解讀”方式幫助大學生理解德育內容:同時工作突出針對性,即一個時期著力解決一種問題,避免出現多問題干擾混雜,影響效率;注意與社會熱點問題相聯(lián)系。
(三)跨界思維
“跨界思維”本質是一種融合思維。自媒體在方便信息傳播的同時既給輔導員工作的監(jiān)督和引導帶來巨大挑戰(zhàn),也給輔導員工作思路和方法帶來創(chuàng)新。輔導員不僅要加強政治理論修養(yǎng),關注社會熱點,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用人格的魅力吸引學生、感染學生:而且要學習和掌握學生思想道德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心理認知水平等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培養(yǎng)跨界思維,從而增強對輔導員工作的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