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曉楠
[摘要]本文通過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針對數字化背景下的市場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立足于現有課程體系,從課程體系完善和創新課程內容兩個方面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實踐,充分發揮本專業已有的優勢和知識累,既能滿足傳統產業需求,同時又滿足目前的社會需求。
21世紀是信息革命的時代,也是藝術設計創新的時代。在以印刷業主導的靜態圖文信息傳達為主的視覺傳達設計中,動態性、交互性圖文信息設計的比重越來越大。此外,數字化時代涌現出了更多的新興設計領域。現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早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調整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從而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已成當務之急。
一、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多數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其課程體系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設計實踐”三大模塊構成,現有體系中的“專業課程”仍是以“標志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CIS設計”、“書籍設計”等為主干課程,而本專業所涉及的數字藝術設計教學所占課時比例微乎其微,其人才培養現狀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社會需求認識不足
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一方面對一些傳統行業造成沖擊,另一方面卻創造了新市場和新產業。以出版業為例,2010年我國數字閱讀人群已達到2.525億,2011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保持了31%的增長幅度。傳統出版社紛紛推出與印刷版雜志形成一種共生關系的網絡版電子雜志。數字出版產業規模的快速壯大,使得電子書成為視覺傳達一個新的設計領域,但是高校的課程教學還是以傳統二維平面的書籍設計和書籍排版軟件為主,電子書的設計理論及軟件的教學尚未納入教學體系。在變化了的社會需求前,顯然難以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二)培養目標不明確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與融合,一門新的藝術設計學科應運而生,既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是指利用計算機及相關的數字化設備進行的藝術設計活動,是介于計算機技術和藝術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數字媒體藝術學科著重培養數字影視編輯與制作、游戲開發設計、動畫設計等方面的人才,側重于娛樂游戲產業。除了數字媒體藝術這一新專業外,視覺傳達設計是與數字化藝術聯系最為緊密的專業,二者之間的交叉性和復合性也使得很多高校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上陷入困惑和迷茫。如何充分發揮本專業已有的優勢和知識累積滿足傳統產業需求,同時又要滿足變化了的社會需求,以形成與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的區別,是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
(三)課程體系不完善
近幾年,雖然一部分院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將數字化藝術納入到了課程體系之中,但是基本上都只是增加1~2門課程,即網頁設計和數字媒體設計課程。首先,數字媒體設計課程的設置就反映了很多高校缺乏明確的培養目標,將一個學科變為有限學時的一門課程,很難體現教學重點和專業特色,高校應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和優勢來構建視覺傳達設計中數字化藝術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而不是一哄而上,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時,這樣的課程體系很難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其它課程相互滲透和融合,需要建立更為系統和更為科學的課程體系構建與資源整合。
二、數字化技術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一)以明確的培養方向形成專業特色
數字媒體藝術側重于娛樂游戲產業人才的培養,視覺傳達設計則是以二維、三維空間的圖文信息傳達為主要研究方向,人才培養既要滿足書籍、廣告、包裝、企業形象等傳統產業的需求,又要滿足數字多媒體時代對視覺傳達設計的新需求。而四年的大學學制是固定的,再勤奮的學生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要根據本校的辦學優勢和教學資源強化與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具有傳承性與延續性的多媒體設計課程的教學,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
(二)以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重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針對高等教育 人才培養提出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模。藝術設計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藝術與技術等交叉與融合的學科,因此,如何培養出具有多維知識綜合應用才能的、能夠從事較復雜的社會實踐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此外,創意產業備受世界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被視為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未來規劃與實現發展決定了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其核心就在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三)以高素質的、可持續發展人才為培養目標
現代社會是學習型社會,教育應在培養人的終身學習、學會生存方面做出努力。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視覺傳達設計這一專業技術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更要注重思維方法、人文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實現高素質、可持續發展人才的培養目標。
三、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例
(一)把握時機,完善課程體系構建
一方面重新構建、整合新的課程體系,形成高質量的課程群;另一方面,有目的地建構一系列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寬泛性、交叉性的開放式的選修課程。
1.以傳統課程體系為基礎,拓展必修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加強數字藝術設計的教學,完善課程群建設。
(1)在傳統的“標志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CIS設計”、“書籍設計”主干專業課程基礎上,增加具有傳承性與延續性的數字設計課程,以拓展主干專業課程群的教學體系。如在廣告設計課程群中,傳統課程基本是由“廣告策劃”+“平面廣告設計”+“廣告文案寫作”三大模塊完成對廣告設計的系統學習,但現實情況是70%的營銷者正在把營銷傳播的投資從傳統媒體轉向數字媒體。因此,通過增加“影視廣告”+“網絡廣告”專業課程拓展該課程體系,滿足數字時代對廣告設計人才的更高需求。針對書籍設計課程群,增加了“電子書設計”課程,滿足數字出版行業人才需求。此外,增加了“3DsMax專業軟件”這一基礎課程,以提高視覺傳達專業學生三維空間的虛擬現實表現技能。endprint
(2)增加適量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與視覺傳達設計息息相關的專業課程,如“UI設計”和“插畫設計”等,增強專業適應性。以ul設計為例,2000年左右國內UI設計剛開始萌芽,主要體現在網頁設計上,2004年以后隨著智能化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越來越多的液晶屏顯示產品,UI設計開始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和重視程度。國內很多從事網站、手機軟件、增值服務等企業和公司都設立了UI設計部門,專業的UI設計公司也應運而生。目前,國內高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幾乎都沒有開設該課程,導致出現了人才供需矛盾,UI設計課程的開設顯得迫在眉睫。
2.以必修課程為核心,構建多層次的選修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可持續發展人才。
(1)本校藝術工程學院下有動漫設計和環境設計專業,充分利用這兩個專業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開設與視覺傳達設計具有交叉性的選修課程。如開設“視聽語言”、“攝像基礎”、“影視后期合成”、“flash動畫”課程,既能強化影視廣告和網絡廣告等必修課程的知識和技能,也能滿足有意向從事電視節目包裝的學生的基礎學習。逐步建立以本專業為核心,輻射相近或相關的專業方向的選修課程體系。
(2)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科交叉、知識融合”與文化創意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藝術設計教學體系應該是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全方位開放性的現代教學體系,應該是現代科技與民族傳統、東方與西方審美理念完美結合的科學教育體系。為保持藝術設計本元性的民族文化特征、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復合型設計人才,在必修課設計史的基礎上,開設了“中國畫基礎”、“篆刻”、“書法”、“民間藝術”等選修課程,完成傳統文化藝術課程體系構建,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造型能力的多樣性,構建多元思維方式。
(二)創新課程內容,貼近時代需求
課程的相對穩定性特點,使得課程內容往往滯后于科技發展和社會需求,因此,課程內容改革和創新是教學改革的主要問題。
1.關注學科動態,及時豐富并不斷調整教學內容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拓展藝術設計的內涵和外延,但藝術設計課程教材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尤其是在數字藝術設計領域,因此需要通過互聯網和學術期刊關注學科前沿動態,及時豐富并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例如在包裝設計教學中,在全球可持續發展觀影響下,教師要及時了解綠色包裝材料的研發進展和應用情況,實現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在標志設計教學中,加入數字化時代動態標志設計的新理念。
2.注重課程內容的重構與融合
教育家小威廉姆·多爾的“課程理解范式”理論,倡導從不同“視域”理解課程、建構課程的意義,展示對于課程的多角度理解,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基于這一觀點,我們在課程教學中,一是提倡由師生共同構架課程內容,即在教師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學生針對該門課程提出有興趣點的內容,師生共同進行深入研究和交流。強調了參與者的互動性,也為傳統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多元的切入點:二是注重課程內容的融合,如加強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專業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如在民間藝術這一基礎課程中,搜集大量運用民間美術元素的標志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的案例加以分析,加強了其與標志設計、廣告設計等多門專業課程之間的知識融合。
3.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有疑問才能敢于挑戰權威才會有創新。因此,在課程講授中,處理好“滿”與“空”的關系,課程內容既要“滿”,也要保留適當的“空”,鼓勵學生對課程知識點提出疑問。例如,在藝術設計史“原始陶器的裝飾符號”這一知識點的講解中,以著名美學家李澤厚的圖騰說進行引導,通過“是否還有別的學者的解讀?”、“你們對此是如何解讀”這樣的設問,讓學生課后閱讀,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在課程教學的課題訓練中,有意識引導學生積極的求異性以及活躍的靈感,對設計方案要求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探索,實現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在包裝設計課程的教學中,筆者通過設置相同的課題訓練,要求學生設計出至少三種風格完全不同的包裝方案。學生們通過對文字、圖形到色彩搭配多方位的思考和探索,最終設計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