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悅 黑龍江電視臺
新技術,新挑戰,新生態
——新時代微電影創作環境分析
韓悅 黑龍江電視臺
2005年,《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把微電影這種影視作品形式帶到了我們身邊,最開始的它,草根,粗糙,在網絡的助推下,成功的在我們心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深刻烙印。而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現在我們所說的微電影早已不止于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其中,帶來了新的影視技術,新的創作生態,也帶給我們一系列全新的可能。在這篇文章中,筆者試著向大家介紹一二。
微電影的蓬勃發展,依托的是網絡技術和電子設備的快速進步。這種進步并不像早先的影視技術進步那樣,十數年更新一代技術。而是每年,每季度甚至每個月都會有全新的技術產品出現,為創作者打開新的視野。而且,網絡的便利發達讓新技術以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傳播。下面便舉例介紹一二。
對于小成本制作的微電影制作者來說,五千元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設備投入門檻。而五千元左右能買到什么影視設備呢?大部分人會想到可以買單反,但就算是單反的話也只能買到一個APSC畫幅的入門機型。而現在,五千元市面上已經可以買到BMPCC,一款入門級的便攜數字攝影機。拿在手里,它只有一個IPHONE的大小,但卻能夠記錄極高碼率的高清畫面,以及最高可以達到13檔的寬容度。這對我們的影像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還有一樣非常令人驚嘆的設備——手持三軸穩定器,不到一個成年人小臂的大小,便可以為創作者提供非常出色的穩定效果。單從效果上來說,與幾十萬一套的大型斯坦尼康設備幾乎不相上下。而它極其的輕便,靈活,在樂于嘗試的創作者手中,它能實現的鏡頭效果幾乎無窮無盡。
另外,對于微電影創作者來說,無人機的運用已經非常廣泛。現今,無人機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小型化。近期已經出現了可以揣在褲兜里面的微型無人機。雖然在續航,高度,速度等方面還比不過大型無人機,但是它在低成本和便攜性方面的表現非常出色。對于不會涉及到長時間,極端鏡頭拍攝的微電影創作者來說,微型無人機的出現極大的拓展了他們的鏡頭范圍。
在網絡時代,知識和資訊的傳播速度有了長足的進步,單一的微電影創作者掌握了多種多樣的技術,成為了復合型人才,進而,微電影劇組變得愈加集約化,為作品的拍攝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
一談到影視作品拍攝,稍有經驗的人都會想起一個個規模龐大的電影電視劇組。在傳統的電影電視劇組當中,講究專業化分工和配合。舉例來說,一個常規的劇組會包括導演部門,攝影部門,燈光部門,錄音部門,演員部門,服裝,化妝,道具等等,還有規模龐大的制片部門在外圍為整個劇組的順利運轉保駕護航。所以,傳統的影視劇組有個幾十上百人都是非常正常的。雖然說,這樣的專業化分工為影視作品的高質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同樣,也極大的提高了影視工業的門檻。
普通的微電影創作者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是遵循著傳統劇組拍攝的思路進行創作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對劇組進行集約化的處理,導演兼職攝影,攝影助理兼職燈光,場工兼職錄音。除去演員的話,可能一個劇組只有三四個人。就以筆者自己的經歷來說,在最近兩三年的創作過程中,團隊從一開始的六七個人逐漸精簡,如今,核心成員就是三個人,筆者身為導演,負責劇本,演員指導和場面調度等工作;一名攝影大師,設備,燈光,畫面構思自己一個人都能搞定;還有一位后期大師,剪輯,調色,特效,配音配樂都不在話下。精簡如此的核心團隊,面對大部分拍攝工作都游刃有余,只需要根據不同項目適當的填入臨時的工作人員,就能順利的完成從前期到后期的完整過程。另外,在進入到后期制作階段時,很多導演同行更是愿意親自動手,不受其他人的影響,沒有顧忌的加入自己的想法,讓作品展現更多的個人風格。
這種模式的變化深刻的體現了微電影區別于傳統影視作品的特點——個人化,靈活性,以及低門檻。而且這些特點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體現的愈加明顯。當然,我們不能說這種小規模的團隊是影視行業將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它已經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很多場合下搶走了原本屬于大型攝制組的生意,從紀錄片到廣告,從MV到劇情片。很多扎根于傳統劇組的朋友會跟筆者說,劇組越來越不好干了,這不單單是行業收縮的問題,我們更應當清楚的看到,微電影團隊在向上發力,逐步的占領著市場。
相信不少讀者看到這里,已經被微電影行業的光明未來所吸引,準備投身其中大干一場。但同樣,筆者在這里要提醒大家,微電影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同樣有著天生的缺陷。
微電影一直以來以小快靈標榜自己,低投入,制作靈活是它天然的特點,然而,在一定的情況下,這種特點也會成為它的致命傷。每一位微電影創作者往往都是依靠自己的個人投入起步的,這就意味著,團隊承受風險的能力非常低下。我們的實際拍攝很少有一帆風順的時候,意外和延誤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場地協調,演員,天氣,甚至送餐小哥的遲到都會給緊湊的時間表帶來不可預知的影響。而攝制工作是需要大量協同配合的,今天一兩場戲沒拍完準備補拍,然而演員的檔期沒有了,提前占用的設備卻空置了下來,只好延長租期。成本就這樣水漲船高,直到拖垮劇組。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從本質上來說,這是因為微電影過度依賴愛好者自身投入和商業開發,而沒有傳統影視制作公司那樣的的資本支撐,在抗風險能力面前存在著天然的缺陷,一個項目夭折了,可能之前幾年的成就和積累就隨之煙消云散了。
另外,從人才的角度來看,大部分從業者都是憑借著愛好和一腔熱血闖了進來,也僅僅是他們業余生活的一部分。當工作,生活發生變化的時候,可能這個人就離開了微電影行業。能夠扎根其中,長期投入精力和力量的從業者少之又少。這種遠超尋常的流動性是微電影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這種流動性會給行業帶來嚴重的在知識傳承斷檔和能力斷代。精簡后的小團隊不能像傳統影視制作行業那樣留出空間培養后備力量。而一個核心成員退出后,想找到同樣水平的替代人員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筆者接觸過的不少團隊,都是在一兩個核心成員離開后,一蹶不振,最后沉寂。
微電影的未來在哪里?這個問題,被筆者身邊的很多同行提起過。在做了多年微電影創作之后,創作者們或多或少的會碰觸到這個行業的天花板,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必然的。應該繼續堅持自己小快靈的風格,堅持做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是僅僅是把微電影當做敲門磚,為自己在傳統影視行業的發展鋪路?這是擺在很多同行面前的終極選擇。
從影視藝術的角度來說,微電影這種形式不會消亡,它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成長,進化。它是影視這個大的藝術門類下一個不可或缺的分支。它還正值年少,還有著太多的可能性。誠然,微電影有著自己先天的缺陷,但是它所蘊含的活力和生命力是那樣的耀眼,無法讓人忽略。筆者始終堅信一點,藝術是需要特色的,藝術是需要個性的,在這個影視制作愈加工業化,模式化的時代里,微電影始終像一股清流,展現著影視藝術獨特的魅力。筆者相信,如果每一個微電影創作者都能腳踏實地,從傳統影視行業中吸取經驗,再將自己的特色發揚光大,微電影必將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