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二胡作品《葡萄熟了》技巧分析
王一帆
(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葡萄熟了》是一首維吾爾族音樂,在這個被稱為歌舞之鄉的地方,樂曲中大部分以歡快節奏為主,以此來形容豐收季節大家起舞歌唱,這首作品豐富了二胡的曲風,根據作者周維的創作背景以及曲風特色和表演技巧加以分析。
《葡萄熟了》創作背景;作品技巧分析;社會功能;音樂特征
周維,江蘇東臺市人,中國二胡學會理事,曾多次參與國際交流演出,成為中國二胡大使。自幼學習二胡,17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后,輔修作曲與指揮等。他所創作的作品中《葡萄熟了》最為著名并成為了二胡全國考級作品以及國際比賽中的指定曲目。
新疆的地理位置位于歐亞大陸中心,在古代稱為西域,群山環繞,陽光充足,維吾爾族的人民熱愛大自然,因此也洋溢的熱情的情感,新疆的葡萄且是當地的特色,多汁味甜,根據當地優越的地理位置收獲美味的葡萄是拉動新疆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葡萄成熟的季節是在8、9月,迎來收獲的季節,當地的男女老少都帶著激動的心情采摘葡萄。根據維吾爾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在這果實累累的季節定會載歌載舞。輕巧的舞步,飄逸的裙擺,濃郁的西域風格呈現在作品中。因此作者周維,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創作出《葡萄熟了》。
整首樂曲運用了A調G調C調,是一個復三部曲式。
引子:伴奏由自由散板形式,感受到遼闊壯麗的美景,由2小節的切分音形象的描繪出手舞足蹈的維吾爾族人民,以此來進入主題。

第一部分:樂曲開頭二胡就多次運用了原把位滑音和換把滑音。

鋼琴也采用具有力度和彈力的切分演奏方式,生動的描繪出維吾爾族人民在豐收季節拿著竹筐朝著葡萄園走去。
第一部分整體是以歡快輕巧的演奏方式,二胡的滑音較多,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有層次感,在不同的位置以及反復的地方力度要表現的不一樣,要使得第一部分對比性很強,演奏出較為豐富的情感色彩。
這句由弱漸強,跳躍式演奏,突出休止在其中的作用,也是與開頭作為呼應的樂句。
第二部分:此段轉為G調,由5小節的伴奏作為過渡段,以此帶入抒情的情感。二胡由弱起開始,要與第一段有明顯的對比,此段增添許多長音及裝飾音,二胡在長音運弓時要及其飽滿、遼闊,整段的樂句都要像流水一樣流淌,運用非常連貫以及更深情的情緒在其中。所有的滑揉要更柔情連貫,具有優美抒情和歌唱性。結尾漸慢,并且要突出最后一個換把滑音,將情緒帶回之前的熱鬧歡騰,歡快輕巧的氣氛之中。
第三部分:節拍由2/2拍回歸到4/2拍,二胡用8拍的連續打音以及由強漸弱再由弱漸強的方式進入情緒,此段相比較第一部分更加的熱烈,從而進入整首樂曲的一個高潮,速度上也有明顯的提升。

二胡在這一部分有8個小節的撥奏技巧,左手順勢撥弦的同時右手拉奏。在此配合不好容易出現整體不均勻的效果,在左手撥弦的時候,右手運弓應當要避開外弦,避免出現雜音。而撥弦技巧是向內用指尖向外用指甲部位,這樣發出來的音色清脆干凈,并且很靈巧。左右手要配合準確,掌握節奏。之后的旋律反復出現輕巧歡快的熱情的音調,要體現出維吾爾族人民在豐收時的熱情洋溢,集體載歌載舞。到最后轉C調,11小節的十六分音符將整曲的高潮推至白熱化。在倒數第三小節第二拍繼續用換把位滑音,結尾利用撥奏結束,更加凸顯了新疆的色彩,最后在非常熱烈的歡呼歌舞聲中結束。
根據以往二胡的傳統曲風,《葡萄熟了》顯得格外的標新立異,它是一部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音樂,明確的向我們傳達出維吾爾族的律動感,整部樂曲在調性、節奏、速度都有明顯的不同,表達出來的音樂情緒也有強烈的對比。這種詼諧幽默的歌曲通常都運用輕快輕松自由的旋律結構。弱起節奏和附點節奏都是新疆音樂最顯著的特征。新疆有自己的音樂體系,它結合了中國、波斯、阿拉伯、歐洲幾大音樂體系,既有中國特色由有異國情調,使得音樂的民族特點十分鮮明。新疆音樂的調性既有中國的五聲音節調性又有歐洲大小調級教會調性[1]。
音樂不僅只是演奏那些一串串音符,它更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并且它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葡萄熟了》這首樂曲在一定的程度上傳播了新疆的音樂特征及其文化,并且將西域風格與中原風格進行一種融合,拉近了新疆與中原之間的關系。豐富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曲風,有利于推動新疆文化的發展。其次具有教育作用,深刻理解這首作品可以從中領悟到作曲家的藝術追求,作曲家在不斷創新民族音樂分風格,完善中國音樂體系。一些著名優秀的作品就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教育與感悟。■
[1]楊銀波.論新疆高校音樂專業維吾爾族學生多元理論體系構建的意義[J].藝術教育,2014,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