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新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書法藝術已經逐漸脫離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在多元文化元素的沖擊下,要想讓傳統文化重新展現光彩,人們不僅要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元素,還要根據現實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中國書法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隨著傳播途徑與方式的轉變而不斷發展,傳播對于中國書法而言也是一種創造。古代傳播范圍非常有限,傳播方式也比較簡單。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在傳播技術、傳播速度和傳播效果上都具有明顯優勢,隨著新媒體技術對中國傳統藝術傳播的影響不斷加深,傳統藝術傳播開始出現新變化。
一、中國書法在新媒體傳播模式下的困境
(一)傳播平臺作用發揮不明顯
我國書法網站質量水平高低不一,受眾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其對大部分年輕群體都不具吸引力。另外,書法微信群及微吧的使用時間不長,作為一個新興的傳播平臺,與音樂、美圖等傳播媒介相比,總體數量不多,營銷手段匱乏,經驗不足。另外,借助多種媒體進行宣傳,受眾群體無法集中對書法藝術品味進行認知,也無法全力思考,這也是藝術品逐漸遠離生活的重要原因。
(二)書法藝術與新媒介融合不足
從傳播的角度來分析,書法藝術無法與新媒介實現有機結合,與其他群體的相融性也較差。通常,從事書法藝術的書法家年齡都處于中老年階段,之所以集中在這個階段,是因為書法作為一門技術,其呈現的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將藝術本身與創作者的修養和心性相結合。這個年齡段的群體接觸新事物相對較少,而且接受能力與年輕人相比也較差,還有一些創作者,他們從內心深處對于新興媒體就存在不肯定、不崇尚、甚至是排斥的看法。另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藝術形式種類繁多,欣賞和觀看這類形式花費的時間已經很多,大部分人特別是年輕人對于國學沒有濃厚的興趣。
(三)新媒體時代下書法作品創作難度加大
借助于新媒體進行書法創作,存在很多制約因素。一方面,書法藝術是用毛筆來書寫和創作完成的,在新的媒體形勢下,無法找到可以擁有和毛筆發揮一樣功能的代替品,書法創作的完成對于毛筆的要求很高,如果只是通過借助鼠標的方式是完全不能達到效果的;另一方面,現在如果把書法的創作和計算機實現結合,技術要求較高,一般只能由專業的人才來完成,這就將書法的創作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同時,創作出來的作品與傳統的作品有著本質的區別,其實質屬于藝術設計,而不是真正的書法作品,這就是傳統書法家不接受新媒體的重要原因。
二、中國書法在新媒體傳播模式下的對策
傳播媒體的快速發展,給書法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新興媒體的發展,使書法藝術的傳播渠道更為寬廣,也給書法藝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樹立中國書法綠色傳播理念,不斷提升創作水平
傳播生態主要是優化受眾、傳媒、經濟和社會四個方面之間的關系,以達到協調穩定狀態的理念。書法藝術的傳播載體要逐漸拓寬范圍,不能局限于書法作品、創作者的宣傳,還要加大對書法理論與美學的研究力度,逐漸形成原創性的思想與理論。目前,我國書法藝術進入了巔峰階段,書法作品的創作、書法名家的產生數量呈現大幅度增加。另外,還要加強對傳統和當代書法藝術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提高認識、創新的能力。
(二)引導和培育新的書法傳播主體
書法藝術的藝術性是通過人的創作體現出來的,其傳播的主要載體也是人。因此要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和對藝術的感知,來創新書法傳播的途徑和載體。在信息時代,整個需要呈現的是一種健康的藝術理念,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要在堅持一定藝術品味與人文素養的基礎上,更加理性和客觀地處理藝術與經濟價值兩者之間的關系。審美與藝術是讓人從封閉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不是降低藝術的欣賞品味。
(三)拓展書法藝術傳播渠道,搭建傳播平臺
要實現書法藝術的健康快速傳播,人們可以通過孔子學院等現有的平臺,實現書法藝術的分散性傳播。要把我國傳統書法藝術更為有效地傳播出去,需要創新孔子書院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對外教學體系,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傳播隊伍,強化理論、技能的培訓。另外,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區域實際情況來進行課程的設置及教材的編寫,還要針對受眾群體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進行班級層次的設定。
(四)充分利用現代傳媒,創新書法傳播途徑
信息時代,人們不但要堅持高質量、高水平的創作,也要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結合,充分借助現代媒體的優勢。大眾傳媒具有的傳播力量與感召力十分強大,面對這樣的形勢,書法藝術需要理性地對待大眾媒體,雖不依賴卻可以與其有機結合,對其進行充分利用,拓展宣傳渠道,提高傳播速度。利用要具有合理性,不是將書法創作的傳播全部寄托于現代傳媒,要有選擇性地與之合作,充分發揮現代傳媒的優勢,將書法藝術有效傳播下去。
在實現書法藝術與現代傳媒相結合的過程中,人們要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所以,在選擇傳播作品時,可以選擇書法音像制品和以傳播理論為主的作品。
三、結語
在多元文化元素的沖擊下,要想讓傳統文化重新展現光彩,人們不僅要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元素,還要根據現實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陜西科技大學)
作者簡介:楊洋(1988-),男,陜西寶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