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在寬嚴相濟總的刑事政策之下對未成年犯罪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著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但該刑事政策依然存在著對于未成年犯罪人懲罰過輕、以及執行標準不明的問題。堅持定罪輕型化、完善保護處分制度、社區矯正制度來進一步完善未成年犯罪的刑事政策。
關鍵詞:刑事政策 未成年犯罪 寬嚴相濟
現在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想文化也在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使中國社會出現很多矛盾和問題。其中青少年犯罪問題就十分嚴重,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梁啟超曾說過:少年強則國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國青少年是實現,然而在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中國社會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刑法是控制犯罪的一種方式。刑事政策作為刑法的靈魂與核心,是對待犯罪的一種宏觀戰略,它對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策略價值。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是國家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現實,從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所作出的預防和控制的方針、原則、策略以及具體措施的對策反應。
一、我國未成年違法犯罪刑事政策的前世今生
我國未成年犯罪刑事政策發展經歷了以下發展階段: 1991 年頒布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了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1999 年《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 44 條規定: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新《刑事訴訟法》第 266 條規定: “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二、我國未成年犯罪刑事政策存在的問題
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天平上,我國堅持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近些年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呈現出犯罪率上升、犯罪手段成人化、主觀惡性越來越大,因此這種理念在司法實物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對未成年人罪犯過于寬容
雖然刑法十七條明確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于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標準也沒有具體實施的細則,而是法官根據自身辦案經驗來進行判斷的。在司法實務中幾乎對所有的未成年犯罪人都進行從輕或減輕處罰,而未成年犯罪的刑事政策幾乎完全傾向于從寬處罰。但是如今未成年犯罪呈現出犯罪手段成人化、主觀惡性越來越大的特點,一味地對所有未成年犯罪進行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也容易導致對于任何未成年人犯罪法庭都一律從輕,從而造成對部分未成年人罪犯的妄縱。
(二)對未成年人的刑罰裁量缺乏具體的執行標準
未成年犯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基本方針,并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刑罰原則,而這只是一個指導性原則,要將這一原則落實到實處需要具體的實施細則,但是刑法中并沒有相應的詳細的規定。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一條提出不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應當緩刑,但是對于緩刑考驗期刑法并沒有做出有別有成年犯罪人的規定。對于減刑、假釋刑法也沒有做出特別的優待規定。
(三)過度強調教育矯治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從近些年來發生的未成年人犯罪情況可以看出,教育矯治的作用并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過度強調教育矯治會使得一些犯罪的未成年人并沒有真正的做到反思自己,對自己所做錯的事情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認識,也沒有認識到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其依然存在著再犯的可能性。應當針對不同的未成年犯罪適用不同的刑事政策。
三、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的完善
目前我國的刑事政策是“寬嚴相濟”。對于未成年人犯罪來講,我們依然嚴格的遵循這一刑事政策。除此之外我們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還要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一)嚴控刑事責任年齡、嚴限刑事責任犯罪
我國《刑法》的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僅對少數嚴重暴力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如今未成年犯罪態勢嚴重,不少專家學者提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建議。但是未成年與成年人相比其心智不成熟、犯罪目的比較簡單,不能因為未成年犯罪態勢的嚴重而隨意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應當在刑法明確的規定下嚴格控制刑事責任年齡。嚴格限制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范圍,對于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范圍不能再做擴大解釋。
(二)考慮未成年人身心狀況,實施個別化刑罰
未成年人相對于成年人來說,心智不成熟,相對于成年的刑法措施而言,對未成年人采取特殊的刑罰方式。在量刑過程中,采取不同于成年人的基本理念。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減刑和假釋上。比如成年人應當服刑一段時間后才可以獲得假釋,而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因此可以通過立法來使未成年人不受此刑期的約束,或者是低于成年人的假釋考驗期。另外,隨著減刑制度的改進,應當對未成年人設立一套獨立的減刑考察機制,對未成年犯的減刑條件、幅度和間隔時間進行特殊規定。總體來說,對未成年犯應當采取刑罰個別化,主張按照犯罪人的個人情況科以與此相應的不同的刑罰,由此使犯罪人能夠回歸社會。
(三)堅持非刑罰化傾向,完善保護處分制度
除了極少數少年慣犯外,未成年犯罪人不是一般刑法所規定的典型犯罪人。因此,對于未成年的懲罰措施不能與成年人完全一樣。我國已經對未成年犯規定了大量非刑罰的懲戒手段,比如訓誡、具結悔過等,但這些手段都沒有保護處分的性質,而只是一些嚴厲刑罰的替代措施,具有濃重的報應性。對此,應當完善我國的保護處分制度。保護處分制度就是一般是指對于實施了嚴重不良行為或觸犯法律的行為,但因年齡或情節等法定原因,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由公安司法機關和相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等依法進行社會化幫教和必要的強制性矯治,預防再犯。可以通過賠償損失、罰款、社會服務、責令嚴加管教、假日生活輔導等措施來代替存在的刑事處分措施,對未成年人嚴格適用甚至不適用拘留、收容教養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方式。
(四)進一步完善未成年犯罪社區矯正制度
社區矯正是指一種不使罪犯與社會隔離并利用社區資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為了犯罪人的再社會化,將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以及假釋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和假釋考驗期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今后應當盡量對未成年犯罪人實行社區矯正,減少監禁刑的適用。在進行社會矯正時要加強對于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和引導,指引他們向正確的社會發展方向前進。首先要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保障未成年人犯罪社區矯正制度的實施;其次完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隊伍,一個專業的隊伍才能更好地發揮矯正制度的優勢;再次提高未成年犯的社會處遇,為其創造就業和上學的安置條件;最后推行心理咨詢和矯治。
(五)建立前科消滅制度
前科消滅制度是針對未成年犯在免于處罰或者刑滿釋放之后一段時間視為考察期,在考察期(不得低于一年)內沒有發生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且沒有其他不良行為時,當事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向法院取消刑事前科。之所以對未成年犯適用不同于成年犯的刑事政策,是為了未成年人更還的適應社會,不會因為自己所犯的罪而沒有重新開始的機會。設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滅制度其本意就是為了幫助未成年人在接受了相應的刑罰和悔改后能夠無污點地回歸社會。因此,設立專門的檔案機構,實行嚴格的保密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管理人員要嚴格管理,不得泄露檔案內容,除司法機關和未成年人近親屬外,任何人不得借閱、復制、摘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檔案。少年強則國強,中國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都需要未成年人去實現。在未成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我國非常重視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制定了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根據現實中存在的刑事政策的問題,繼續完善未成年人的保護處分制度,社區矯正制度以及前科消滅制度。結合有效的刑事政策對預防與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做出巨大的努力,這對我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秉志: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研究[J].山東公安專科學院學報,2001.
[2] 張遠煌: 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學研究[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張蓉: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M].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4] 王宏玉,楊少鋒 :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探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
[5] 馬克昌: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刑事立法的完善[J].法商研究,2007.
作者簡介:張云梅(1992-),女,漢族,學生,法學碩士,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刑法學,研究方向:中國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