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志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要以知識的整合、發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小學數學是小學教學的重點學科,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綜合性、創新性,學習數學可以幫助學生增強思維創新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具體探討加強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老師要注重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數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需要教師將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結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很多數學題都非常抽象,不利于小學生理解,數學老師需要將抽象性的知識和具體事例結合,讓小學生對問題看的更透徹,并對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根據了解的情況制定學生思維開拓方案,從根本上實現小學生自身邏輯思維拓展的目標。
其次,要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學生們進行交流討論是促進自主學習的一個好方法,當學生們討論的時候,他們其實在交換學習方法和解題思路。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進行知識總結,并解題,可以派代表上臺將解題方法講給全班聽,還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可以開展組間解題競賽,調動大家的好勝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數學,老師在學生自己討論研究過后要詢問大家還有沒有組內無法解決的疑惑,由老師進行解答補漏。
再次,老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反思習慣的培養。好的反思習慣應該是給自己指出不足之處,并能看到自己的優秀之處,可以鼓勵自己繼續向前,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然后進行小組互評,之后老師可以對學生的反思進行客觀評價,表揚和批評要相互協調,不要濫用表揚,也不要過度夸大優點,老師要有評價反思的智慧,并且讓學生們在自我反思時也要注意,不要驕傲也不要妄自菲薄。
最后,老師要實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老師可以嘗試開設不同種類的課堂,譬如翻轉課堂,學生在聽完老師講授的理論數學知識后,回去可以自己在電腦平臺上自己學習,注重探索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實驗課堂,加減法分配蘋果等問題都可以用實物來完成;同樣的可以有討論或辯論課堂,當書本理論知識有不同意見想法時,老師不應該急著灌輸正確地那個,而是應該讓學生自己先討論的出來的結果更能深入人心,可以設立正反方開展辯論賽,讓學生對自己的觀點分析透徹。
在當前可持續發展觀的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學校的教育教學也要講究可持續發展,在遵從學生要求和社會要求的前提下,增加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知識的理解掌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參與感和認同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可以讓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目的,把握數學思想、數學意識、數學人文,讓數學從傳統的枯燥教學中解放出來,而真正成為學生感興趣的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