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我國各行各業迎來了創新轉型的高潮,教育領域自然也不例外。藝術設計教學是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教育教育教學模式互聯網的融合路徑,從而推動“互聯網+藝術設計教學”新模式的構建。基于此,本文從“互聯網+”的基本內容出發,結合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面臨的挑戰,探索其創新發展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 藝術設計 挑戰 教學創新
引 言
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為互聯網時代我國產業轉型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明確思路。在各領域積極開展“互聯網+”發展模式探究的過程中,教育事業自然也不甘落后,以藝術設計教學為例,如何搭建互聯網平臺,運用互聯網資源則成為當前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實現創新教學的重要課題。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面臨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高校在信息化教學方面的“硬件條件”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這自然也為藝術設計專業“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是從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在參與“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效果來看,其面臨的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教學溝通渠道設計不合理,師生互動偏離教學培養目的。實現線上線下互動是“互聯網+”教學模式的重要體現,但是在學校在利用互聯網拓寬教學互動溝通渠道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例如利用互聯網為學生提供評價教師授課能力的渠道,是增進教學溝通,獲得教學反饋的重要舉措,但是網上評價信息來看,一些學生在網上匿名詆毀教師,發泄消極情緒,這是不僅增加了教學中的“負能量”,也使得一些教師為趨利避害,不敢或者不愿意的教學中進行創新探索。第二,信息化教學環境的構建存在局限,“互聯網+”教學模式的關鍵在與信息共享,即教師可以多方面采集課程資源為我所用,但是目前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與其他藝術機構之間的信息溝通依舊存在諸多阻礙,使得課程信息資源庫的質量難以保障;第三,多元化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教缺乏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缺乏對學生個性的了解,以及市場需要的分析,使得藝術設計專業“互聯網+”模式的構建與專業人才培養脫節。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創新探索
(一)轉變傳統授課模式,豐富教學內涵
雖然在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的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教師也能夠利用課件、微課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資源,但是從課堂互動模式來看,學生對信息化課堂的參與效果并不理想,課件、微課的講解依然停留在傳統灌輸層面。針對此,教師應重新定義“互聯網+”的含義,逐步調整傳統授課模式,打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局限,促進師生共同參與到藝術設計教學中來。在豐富藝術設計教學內涵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積極轉變授課觀念,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并能夠在溝通協商、情景創設等氛圍中實現對課堂問題的多元探究,進而體現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實踐效果;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學習方法,大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利用智能設備積極查找資料,并在課堂上進行互動交流;最后,建立專門的課堂互動渠道,與如微信群、QQ群、公眾號等,對學生進行在線答疑,以形成線上線下有效互動的教學氛圍。
(二)搭建網絡平臺,實現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現需要系統的網絡平臺支持與完善的信息資源建設。因此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在“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創新過程中,首先要根據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互聯網教學的硬件設備,以確保學生能夠自主運用互聯網資源實現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探索。例如在學校為培養學生的藝術品味,可以通過與當地的藝術院校、藝術機構等合作溝通,設計數字化的主題藝術展,存儲并展示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以確保學生能夠在圖書館、閱覽室中實現在線欣賞,進而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其次,教師應加強自身信息素養的培養,主動調整傳統的課堂教學思路,將微課、慕課等引入到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來,拓寬課程教學資源,創新教學實現形式。例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下載微課、慕課資源,從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汲取經驗,并增進課堂互動,打造靈活、多元的課堂實現形式,在藝術設計教學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實現共同提高。
(三)尊重學生主體,促進創新發展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傳遞速度快,共享效率高,一方面能夠讓一個優秀的藝術作品迅速“火爆”,另一方面對藝術設計的創新性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于人才的培養沒有打破應試教育的局限,統一化的培養模式抑制了學生創新性的展現,使得學生在藝術設計中陷入了千篇一律的尷尬。而在“互聯網+”時代,高校藝術設計教師應深刻認識學生自主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并借助“互聯網+”行動計劃,為學生藝術個性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在藝術風格引導中,教師一方面可以從網絡平臺中為學生收集大量的優秀作品,為學生講解這些作品在創新方面的別出心裁,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創新的精神,在藝術設計中摸索自己的風格;另一方面則將現代市場經濟引入到藝術設計專業中來,從學生的未來發展出發,著重強調創新對于藝術設計者個人的成長,乃至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深化學生的創新思維,為藝術設計人才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三、結束語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教學模式創新是體現教育與時俱進發展,提高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必然選擇。毋庸諱言,當前高校的藝術設計教學在應對“互聯網+”的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而學校、教師、學生應堅定理念,積極吸收其他行業創新轉型中的經驗,并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發展需要,推動“互聯網+”模式的構建,從而實現藝術設計教育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萬國.“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變革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08):121-122.
[2] 韓君,靳偉霞.“互聯網+”時代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創新性探索[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2(06):120-122.
作者簡介:曹哲(1987.12-),男,漢族,安徽馬鞍山人,河海大學文天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外美術史、油畫技法和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