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燕
摘 要:作為傳統農業大國,即便近年來對產業布局進行了大調整,但農業仍然是基礎產業之一。根據農業部門披露的數據顯示,灌溉用水一度占到了全國總用水的七成。但由于受技術條件、管理水平的影響,我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不到0.6,這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巨大差距。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農田灌溉管理中若干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田灌溉 管理機制 節水技術 優化路徑
引 言
灌溉水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要素,管理工作是否合理直接關乎作物的生長情況。而以往管理模式較為粗放,導致對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一方面超額用水給農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也滋生了水資源的浪費,于社會效益而言產生了負面影響。由此可見,改革創新農田灌溉管理措施,是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的客觀要求。
一、當前農田灌溉管理的不足
(一)政事地位不明確
基層水管單位當前工作重心主要在防汛抗旱,并切實做好灌溉項目收費工作。部分地區對灌溉管理工作不甚重視,尤其事業單位均不同程度享有財政的補貼,導致水管單位未能明確區分部門職能與市場主體的角色。這導致在經營運作中,決策中更依賴行政、法律手段,而忽視對經濟規律市場規則的利用。且水管單位收入與用水量成正比,因此也不乏一些管理人員對灌溉水低效能問題視而不見。此種做法雖能在短期內獲得較高的營收,但卻制約了水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在灌溉用水管理上也存在責權混淆的現象,水管單位、承建以及環保部門都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如此也使得單位公益業務和經營業務盤根錯節,給灌溉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二)管理制度不合理
現階段灌溉管理亂象頻出,主要歸咎于制度的缺失與不合理,管理工作無據可依。從全國整體情況來看,灌溉用水收費標準普遍較低,雖然對促進產業發展有一定的扶持作用,但也使基層單位、農戶節水意識薄弱。而且在灌溉渠中既有公益性項目,也有綜合性項目,當前水費計價采用了一刀切的辦法,全然不理會工程的性質,自然也就存在不合理的問題。而在收費流程方面,由于水管單位積極性不足,使農戶拖欠、滯納的問題十分突出。抑或是在水費征收后,部分單位將經費挪作他用,而未能用以改善當地灌溉設備和技術,也令水資源利用率長期得不到提高。近年來財政給予基層部門的補貼力度越來越小,而水管單位在經營中的收入又遠達不到自身發展的需求,令管理工作處處受挫。
(三)基建設施不完善
工程措施對改善灌溉水利用率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善舉。依托于完善的灌溉基建,能夠有效減少水資源的滲漏、蒸發,從而增加農業生產的收益。盡管財政每年均有專項撥款,但大多被用于江河湖泊等大型水利項目治理中,農田灌溉設施通常都被忽視。而地方、農戶資金有限,難以負擔水利項目的建設支出,因此在具體落實環節困難重重。部分灌溉區已明顯老化,若不能及時養護修復,那么在灌溉中也將造成嚴重的浪費。而地方運行維護工作也得過且過,灌溉區、水庫泥沙淤積的問題比較嚴重,甚或已經不能滿足正常的使用。不僅如此,在欠發達地區灌溉水利項目缺乏配套設施,水利工程的主體已由國家出資興建,但地方后續資金支持不足,也影響了項目整體效益的發揮。
二、改善農田灌溉管理的措施
(一)強化市場意識
實際上水管理改革在各地均嘗試,但由于社會各界及職能部門觀念陳舊,對水資源商品化地位理解不清晰。因此,在當下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水管部門應確立競爭意識,并制定出一套有利于健全市場的供水體制。切實發揮市場對灌溉管理的調控作用,從而逐漸在國內形成健康的灌溉水銷售市場。其次,政府部門也需要轉變角色,以更加靈活的手段促進灌溉水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黨政機關應領會政策法規,結合當地的灌溉需求來進行宏觀調控,而不宜直接對中央意見生搬硬套。對水管部門而言,也需要明確市場主體定位,在管理工作中既要嚴格遵循地方黨政的指揮,也需要兼顧經營發展的決策。最后,還需要借助于水權、水市場的經濟學理論,來達到資源合理配置的目標。如供求關系、價格機制以及競爭原則都對基層水管部門決策有參考價值,將其運用到改善灌溉水管理中,也能取得十分顯著的效果。
(二)改革水價體系
價格是影響水“消費”行為的重要因素,也是水權在經濟指標上的具現。當前水利工程公益性和盈利性部分,造成了吃“大鍋水”的亂象,因此在議價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偏差。筆者認為,價格的核算應首先對水管單位定性,根據不同社會職能來合理計算供水成本。如將水管單位內從事項目管理、費用征收等業務的部門,以及從事灌溉水銷售經營的部門嚴格區分,以實現效益的分攤降低水價格。此外,以往水費征收困難,令水管單位架構冗余運行低效。針對這一問題各地方亦可采取多元化的征收模式,將部分業務承包給農戶,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強化了節約用水的意識。灌溉水管理機制的革新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依賴于財政的撥付與市場經營主體地位不相符,最終也必使管理效能低下。各地水管單位可尋求與民間資本合作,給基礎設施的完善提供充足的資金。
(三)優化灌溉技術
我國幅員遼闊,受地理和氣象因素的影響各地耕作方式有較大區別。且各省市農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在灌溉水管理中也應當凸顯出地域差異,從而令管理更加科學合理。如在以水田為主的地區,則應當著重改良灌溉渠及灌溉技術,以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而在部分省市水旱間作的現象較為常見,若能大力發展耐旱作物,則也能夠減輕灌溉管理的負擔。另外灌溉水管理還應結合灌區面積、當地水利工程現狀來開展,既要確保農作物生長所需,也需要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結 語
綜上所述,我國農業技術水平已取得長足進步,而灌溉水管理理念卻嚴重滯后,難以適應當前發展趨勢。尤其水管單位政事不明確、管理制度不完善及基礎設施欠缺的問題日益凸顯,導致灌溉水利用率與發達國家有嚴重差距。鑒于此,筆者建議地方水管單位應積極推行水價改革,并轉變在水資源管理中的角色,借助于合理的灌溉技術促進農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德亮.農田水利工程灌溉管理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J].農技服務,2017,34(20):155.
[2] 李祥高.中國農田水利工程中關于灌溉的管理問題闡述[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21):177.
[3] 沈菊艷,黃寶全,王景雷.農田灌溉用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勢在必行[J].水利發展研究,2005(0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