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演
〔摘 要〕實況錄音是電視、廣播節目中常見的一種錄音方式。每一個錄音工作人員從思想上應清楚、重視,做到萬無一失。本文主要談論帶有觀眾的戲曲現場演出中常規實況錄音的準備工作。
〔關鍵詞〕實況錄音 地方特點 風格流派 傳聲器 樂隊伴奏 觀眾反響 現場環境
戲曲實況錄音是指各種戲曲、劇種演出實況的錄音。它能夠真實地把戲曲演出現場采錄下來,制作成文藝節目,使不能親臨現場的廣大戲曲愛好者得到藝術欣賞。它可以把名家、名角不可多得的現場演出的優秀劇目作為珍貴的文化資料保存,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貢獻,我們應該注重戲曲實況錄音的研究。
一、戲曲實況錄音是藝術的創作過程。
戲曲實況錄音同其他文藝錄音作品一樣是藝術的創作。戲曲表演是一門綜合的舞臺藝術,不同的劇種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同一劇種又有不同的流派,舞臺演出總是各具特色,異彩紛呈。戲曲實況錄音就是要把這種生動、形象的現場舞臺戲曲表演轉換為聲音的形式。具體來說是將舞臺形象表演轉換為以表演的動作音響,演員的唱腔唱段,樂隊的伴奏曲調為內容的戲曲聽覺藝術。這種轉換不是自然進行的,而是一定的藝術審美觀和電聲技術的完美結合,它是一種錄音藝術的創作過程。
從本質上說,戲曲實況錄音是一種“復制”,是對以劇情為主的完整的現場舞臺表演音響的復制。這種真實的、完美的現場表演藝術的復制過程就是錄音藝術的創作過程。這是因為在這種復制過程中,我們能夠對表現在錄音載體中的聲音藝術進行加工塑造。例如,某種劇目演出過程中,兩位演員登臺表演,角色A在前臺演唱,角色B在后臺應唱,在演出現場,觀眾借助視覺就欣賞到了演員的這種表演藝術形式,而在我們的錄音過程中,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可以把表現在錄音載體中的角色B“拉”到“前臺”來,也可以把角色A“推”到“一側去”,可使藝術形象表現得較為豐滿,具有活力。在實況錄音過程中,我們能夠對演員的音質、音色、音量、演員表演的距離感、戲曲演出的整體層次感進行藝術加工,使之適應聽覺藝術的需要。當然,這種加工塑造的原則是力求真實完美地表現現場舞臺藝術的真情實景。每次實況錄音都要做到精心構思,精心調控。那種機械式的、粗糙的實況錄音會造成失真,或唱腔唱段含糊不清,或音響的各種比例失調,缺乏戲曲表演層次,其原因就在于這種實況錄音不具有藝術表現力,缺乏錄音藝術創作。
二、了解戲曲的地方特點和風格流派
錄音時了解劇種的地方特色和風格流派是十分必要的。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區都有地方特色的代表劇種,有的一個省就有很多地方劇種,比如在湖南省,代表性的地方戲就有湘劇、漢劇、祁劇、湘昆、花鼓戲和巴陵戲等十九種,都各具特色。而這些地方劇種中,由于藝術家演唱特點的不同,又會表現出不同的流派。如果都采用一樣的手法錄音是很難得到理想的效果的。例如京劇中,梅派唱腔和程派唱腔就頗有不同,梅派唱腔的特點是端莊、細膩、大方,錄制出的聲音就要亮、美;而程派唱腔的特點是低沉委婉,錄音就不能單追求聲音的亮度,而要把樂隊伴奏中的大阮、京二胡等樂器稍稍增強,使演唱和伴奏的聲音協調,以充分體現藝術家的演唱特點,其他劇種也是如此。
三、錄音時傳聲器的選擇及使用
傳聲器是最重要的錄音器材之一,傳聲器的選擇是整個錄音鏈條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它拾取的信號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完成的聲音作品的質量。因為以后的調音、混縮、錄音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的。拾音的成功在于根據聲源、聲場的條件和藝術處理的要求,正確地選擇、設置傳聲器。
對不同的錄音對象要選擇什么樣的傳聲器,必須根據錄音對象的不同來決定,這樣錄出來的聲音才能完整還原錄音對象本來的音質,才算成功地走完了第一步。
戲曲中有很多樂器都很有特點,什么樂器用什么傳聲器來錄是有講究的,戲曲伴奏樂隊通常是與演員同臺演出,而且樂隊集中地緊靠舞臺的一側,打擊樂器和弦樂器距離很近,無法隔離。這樣,我們可以在樂隊的弦樂(弱音)部位放置低靈敏度的話筒,它的調控要視劇情曲調變化而及時改變,有時甚至需關掉。例如,京劇的打擊樂伴奏時,借用舞臺前靠近樂隊一側的話筒即可。調整的原則是能夠使舞臺上的樂隊伴奏與舞臺上活動聲源相互和諧。
在現場演出中,演員所佩戴的無線領夾話筒要夾在演員服裝的正面,相當于男式襯衣的第二個紐扣附近,話筒頭直指口腔。由于戲曲服裝的差異(如蟒袍、官衣、宮裝等服裝屬過于靠上的圓領結構)使話筒頭過分靠上,不能較好拾取直達聲時,應在調音臺相應通道上作音質補償(衰減低頻、適當提升中高頻)。要避免話筒頭與服裝及女演員胸前佩戴的飾物摩擦,產生“沙沙”聲和飾物的碰撞聲。室外演出應給話筒加上防風罩。
在演出時演員話筒音量也不是全部開到一個位置。實踐證明,全部打開會使背景雜音加大或過多地拾取反射聲,這對提高錄音的清晰度不利。要視聲源的具體活動情況使用話筒,在調音時注意各個話筒之間的平衡關系,避免忽大忽小。錄音師應清楚地了解劇情,熟悉劇中諸多人物的出場順序,只待演員一下場就能立即把他(她)使用的話筒關閉,否則演員忘記關話筒,使后臺的雜音傳出來,影響錄音效果。當演員沒有唱腔及道白,做大幅度表演動作時,應關閉該演員的話筒,避免因跳、蹦、踏、翻、打、滾的碰撞聲被錄入,而使錄音顯得粗糙。另外,戲曲演唱的混響要小一些,因為無論是中國的京劇、上海的越劇,還是廣東的粵劇、北方的評劇,都有強烈的地方色彩,為了保持鮮明的地方色彩,所以混響效果強度不宜修飾過大。
四、樂隊聲音的錄制
戲曲樂隊的伴奏是戲曲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演唱藝術,還強烈地反映出本劇種的特點。戲曲伴奏中的主奏樂器都是和本劇種的演唱特點相吻合的。只有認識樂隊,了解各種樂器的性能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才能把錄音工作做得完美。現在的樂隊規模和以前相比擴增了,許多音樂人加入了戲曲創作的隊伍,極大地豐富了戲曲樂隊的音樂元素,同時也豐富了伴奏樂器,并加入了和聲。在錄伴奏時,要像錄制民樂團一樣對待,既要調整好各聲部之間聲音比例,使之平衡,還要突出主奏樂器和整體的比例,要有整體感。
此外,錄音師還要了解戲劇藝術的音樂特點和樂器特色。舉個京劇樂隊的例子,錄音師要錄好京劇伴奏,除了錄好“四大件”以外,還要根據不同角色的需要,把伴奏錄出特色來。也就是說,同一出戲,上場角色不同,伴奏樂器的結構也不一樣:青衣的唱段要突出京胡,老生的唱段要突出京胡和京二胡,花臉的唱段要突出京胡和三弦,使演唱和伴奏統一起來,使角色更加性格化。如果不管什么角色,千篇一律,就不可能使樂隊的伴奏更準確地烘托和刻畫人物。
五、戲曲實況錄音要傳達出觀眾的反響
戲曲演出是面向觀眾的,沒有觀眾就算不上現場實況演出,因而觀眾在觀看戲曲表演時的音響就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我們實況錄音的一部分內容。戲曲觀眾一般都具有較好的藝術欣賞能力,對于精彩的表演會有熱情的反映,往往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鼓掌聲,喝彩聲,開心的笑聲等。對于這種觀眾的音響我們應給予應有的注意,這是因為,在演出現場這種音響是觀眾與演員的一種交流,是觀眾對演出的一種認可和贊揚。而在我們的錄音中,這種音響效果能使聽眾增加收聽興趣,有助于激發聽眾對戲曲表演的想象,從而增強戲曲實況錄音的藝術感染力。所以,戲曲實況錄音要能夠傳達出觀眾的這種反響。因此,在戲曲實況錄音時,應設一個面向觀眾的加強話筒,在出現這種有用音響時,按一定比例及時地給予采錄,但不能喧賓奪主,要避免出現“特寫場面”。
在現場錄音過程中,要注意聽并且調整好人聲與樂隊的平衡,主奏樂器與獨奏樂器及其他樂器的比例關系,調整好主唱與伴唱的比例關系,調整好唱腔與念白的比例關系,調整好唱段中唱腔與舞臺上演員動作聲、效果聲的比例關系,調整唱段與現場觀眾效果聲的比例關系,總之要使聲源橫向充分擴展,縱深層次清晰,旋律線條和和聲結構清晰,聲像運動狀態好,整體融合感舒服。
另外還要處理好錄音與擴聲的關系,要充分掌握現場環境的聲學特性和戲曲節目的藝術特性,并合理、科學地運用設備,使現場主擴聲保證較好的音色質量,使現場聲場有很好的均勻度,觀眾在任何位置都能獲得良好的聽音質量。
總之,要想把戲曲的錄音工作做好,不僅要熟悉錄音器材的使用和功能,更要了解本劇種的特點和演唱者的風格流派,這樣才能使戲曲這一藝術寶庫的明珠得到更好的弘揚、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