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青檔案的內容豐富,種類多樣,這就需要對知青檔案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分類方法。本文把知青檔案分成聲像檔案、圖片檔案和文字檔案三大類,每類檔案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并且三類檔案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知青檔案原始、真實、全面的記錄了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足跡。
關鍵詞:知青;檔案;分類
項目基金:2016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辦扶持共建項目“黑龍江省知青檔案的挖掘與利用研究”(16ZSE01)
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建國初期重要的歷史事件,因其波及范圍廣泛,涉及人數眾多,所以產生了內容豐富,種類多樣的知青檔案。為了較好的挖掘、整理知青檔案,應對其進行合理的分類,這樣才能使知青研究擁有更加豐富的歷史資料。因此,做好知青檔案的分類,不僅有利于把握研究知青問題的方向,還能對知青檔案進行合理的利用。此外,因知青實物屬于文物范疇,雖能夠對知青歷史起到一定的佐證作用,但其需要文書檔案對其進行說明,加以證實,所以不應直接把知青的實物規劃為知青檔案一類。
1 知青檔案的分類
由于知青運動歷時時間長,參與人數多,波及范圍廣,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多,所以知青檔案涉及范圍廣泛,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聲像檔案、圖片檔案和文字檔案。分類挖掘知青檔案的同時,應及時做好聲像檔案和圖片檔案的文字說明工作。使三方面的內容,可以相互印證,相互補充,以期原始、真實、全面的記錄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足跡。
(一)聲像檔案
知青時代受條件限制,聲像檔案尤為珍貴。而近年來,電子產品的發展和普及,開始盛行各種錄音、錄像資料的表現形式。這部分檔案是以磁性材料、感光材料為主要載體和以影像、聲音為主要反映方式,聲形并茂的記錄知青時代上山下鄉的歷史過程和后知青時代的各種社會活動,以及在對知青訪談過程中所形成的有聲檔案。隨著各省、市在民間廣泛建立起了知青文化研究會、知青之家、知青聯絡站等一些相關的組織,其舉行的知青活動大多是以聲像檔案的形式出現。還有一些以專門訪談知青個人形成的口述檔案,也是一種聲像檔案。這無疑是為我們研究知青歷史和知青群體文化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資源。
(二)圖片檔案
圖片檔案與聲像檔案不同,是以靜止攝影影像為主要反映方式保存歷史的記錄。包括膠片照片和電子照片,以及知青創作的繪畫作品等。知青時代保留下來的老照片,以及刊登在報紙上的老照片都對研究知青群體的學習、生產、生活有一定的輔助作用。隨著網絡的普及,各地以不同的形式建立了網站,把個人私藏的老照片發布到了網站上,正是有了這些“痕跡”,讓我們可以追溯知青的“足跡”。圖片檔案雖不像聲像檔案那樣立體直觀,內容豐富,但可以從側面反映一些歷史問題,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文字檔案
1.館藏檔案類
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建立了國家檔案制度,凡涉及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大事,均被記載下來,由專門機構進行保管。目前館藏的知青檔案數量冗雜,各級檔案館內都或多或少的存有知青檔案。其中包括各級各類上傳下達的文件、公開出版發行的報紙,以及各地方史志等。內容豐富而翔實,都是研究知青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2.私人檔案類
知青個人也為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字材料。因當時的通訊手段大多采用郵寄書信的形式,所以產生了大量的家書。數年的知青生活使他們每個人都積攢了厚厚的書信,更有甚者將書信匯編成集達數百萬字。面對農村單調的業余生活,大多數知青都養成了寫日記的好習慣,也為現在老知青廣開個人博客空間,撰寫微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私人檔案類還包括回憶錄、老照片等。目前,知青已將部分私人信件匯編成集,如《中國知青回憶錄》、《知青書信選編》、《知青日記選編》等,從多層面、多角度地再現了當年“知青” 上山下鄉時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情況,為知青研究提供了可參考借鑒的資料,其中有很多內容可與檔案資料互補、互證,甚至有一些是館藏檔案資料中不能查找到的內容。
3.著述檔案類
知青運動伴隨著共和國發展的腳步,作為國史黨史的一部分,史學界對知青問題的研究從未停止過,因其產生和發展都是空前絕后的,又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所以也得到了西方研究學者的關注。國內有關知青歷史的著述很多,如《中國知青史》、《中國知青口述史》、《中國知青總紀實》、《苦難與風流》、《劫后輝煌》、《中國知青事典》、《中國知青上山下鄉始末》、《中國知青上山下鄉大事記》、《中國知青文學史》、《四川知青史》等,對研究知青歷史有很大幫助。外國人關于知青的論述也越來越多,如《上山下鄉》、《毛主席的孩子們——紅衛兵一代的成長和經歷》、《上山下鄉一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知青運動》等,都是了解和學習知青歷史的重要資料。隨著知青研究的廣泛深入,將會有更多的著述問世。
2 知青檔案的辨偽與校勘
郭沫若曾說:“無論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鑒別是最必要的基礎階段。材料不足,固然大成問題;而材料的真偽或時代如未規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還更加危險。因為缺乏材料,頂多得不出結論而已;而材料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結論。這樣的結論,比沒有更要有害。”可見,檔案資料的辨偽工作是多么重要。為了做好資料的辨偽,首先,應先確定研究對象的范圍。在這里,我們要區分好文書檔案和實物檔案。文書檔案是指在知青工作中所形成的文字材料,其本身具有時間屬性。實物檔案大多是陳列在館內的文物,文物自身所表現的記錄文字和數據是很少的,它的產生年代和產生原因是根據文字史料推定的。這里我們所說的知青檔案指的是文書檔案。文書檔案需要資料具備文字清楚,文句流暢,文意明確的特點。而知青檔案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印刷手段和印刷技術相對落后,印刷效果不好,還有些檔案資料為手寫材料,這都會因某些字跡不清或數字不明而影響研究的使用。因此,在知青檔案整理后,還要進行辨偽和文句校勘。其次,要確定研究對象的內容。經過整理后的知青檔案資料還需要去偽存真,以保證檔案資料的真實性。例如,知青口述檔案,因時間久遠,自然會造成遺忘和錯記導致與事實不符;網絡資源也會受主客觀等因素影響而出現偏差。為避免互相抵牾,以訛傳訛,可利用現有資料進行相互印證,確保資料的可靠后方可利用。
如何做好知青檔案的辨偽與校勘工作呢?最常用的方法是“互校法”和“對校法”。“互校法”是指用不同的形式考證相同的內容,可以將聲像、圖片、文字等不同形式的資料來互為參考,證實史料。“對校法”是校對異同,比較兩地相同時間、相同內容的資料,不校是非,在校異同。知青運動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的,政策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各地館藏檔案在內容上大體是一致的,所以可采用兩地檔案相互對校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使內容不清或是字跡不明的地方明確,還可以對同一地方不同時間的檔案資料或不同地方相同時段的檔案資料進行比較,也可為研究知青問題提供新的課題和方向。
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作為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如何實事求是地記錄那段歷史,意義重大。故而挖掘、整理知青的第一手資料——檔案史料,是研究知青問題的基礎。因此,做好知青檔案的分類工作,對更好更全面的挖掘知青檔案史料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丁梅.論歷史檔案的文物價值[J].學術交流,2008,10:195.
[2]王英瑋.檔案文化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32.
作者簡介
閆晶(1978-),女,齊齊哈爾人,助理研究員,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知青歷史與知青文化,知青群體的文化心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