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晟
【摘要】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今天,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互聯網金融風險正在逐步暴露。主要就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和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進而就如何規避風險強化監管展開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模式 監管思路
我國已經進入到了信息化社會之中,金融行業的發展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大數據環境下,金融市場的透明度更高,金融企業在海量的數據中搜索、獲取有效信息,為重要的商業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對金融行業的大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分析
(一)貨幣市場基金模式
目前國內比較受歡迎的是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的下屬分部余額寶,它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為個人用戶打造的一項余額增值服務,在這里每個個人用戶除了可以得到存款的利息收入外,還可以進行消費支出、轉賬結算等進入活動。但在現階段,主要的金融互聯網公司在處理其貨幣基金業務方面過于宣傳其收益,對其風險閉口不談。
(二)眾籌模式
眾籌是指企業通過賣出一部分股份的方式,向大眾投資者引資。投資者以這種方式獲得公司的股份,以便在將來得到回報。這種通過互聯網渠道得到投資的模式被稱之為股權眾籌。根據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精神,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模式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各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鼓勵眾籌等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目前我國比較突出的眾籌平臺有京東眾籌、淘寶眾籌、眾籌網、螞蟻達客等平臺。
(三)第三方支付模式
目前,我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和普及,人民越來越依賴于第三方支付。現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
(四)P2P貸款模式
P2P模式是指私人之間的小額借貸,其一般需要通過網絡平臺來幫助借貸雙方建立明確的借貸關系,并完成相關交易手續。P2P模式的出現,與國內中小型企業融資困難有很大的關聯,因為中小型企業想要從傳統金融機構手上拿到貸款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這個情況下,
P2P模式的發展給中小型企業帶來了新的融資渠道。目前,我國在P2P模式上代表性的公司有陸金所、開鑫貸、人人貸等。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現狀及問題
(1)征信活動日益頻繁,已超越傳統金融領域的征信范疇。基于實名認證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支付行為、履約記錄、財產信息、社保繳納記錄、人脈關系、行為偏好等信用信息,電商平臺以及P2P網貸平臺可以對個人進行信用評分,該評分不僅可以影響消費者的金融消費行為(小額貸款),甚至可以滲透影響其日常出行的方方面面,例如:滴滴打車、租車、預訂酒店等。目前,支付寶客戶的芝麻信用評分更是直接關系到其出國申根簽證的辦理。由此可見,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活動日益豐富,借助網上交易數據、社交數據和其他行為數據,從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等方面嘗試反映信用主體的信用狀況,對傳統金融領域的征信進行了有力的輔助和補充。
(1)征信平臺初具規模,推動了信用產品和服務的完善。截止2016年11月底,NFCS簽約機構累計達987家,其中444家向該系統提供數據,系統已向195家機構提供查詢權限:除此之外,NFCS收錄了1606.42萬自然人的信息,其中580.68萬是有貸款記錄的自然人,日均查詢請求7.27萬筆。與此同時,MSP累計會員機構數已達1550家,包括外貸平臺、民間借貸平臺、擔保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等各種類型的機構。與此同時,大數據征信從應用場景的開發、有效信用信息提取等方面,顯著推動了金融信用產品、準金融信用產品以及非金融信用產品的創新:例如,與金融機構和其他放貸人協調配合,探索出充分反映中小微企業信用特點的金融產品;對缺乏央行信用支撐的中低收入者人群進行信用覆蓋,解決其消費金融和理財需求:為各類新興金融組織提供信用產業鏈服務,提升市場主體的信用自覺度以及我國的信用生態環境。
伴隨著互聯網金融征信的創新與發展,我國現存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還有很多不足和問題:
(2)信息共享機制不足、征信標準不統一。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統還不對非金融機構開放,因此中小微企業以及個人的信用信息還無法在互聯網平臺上共享。即使有些電商公司或金融機構在多年的經營中積累了一定的信用信息和數據,這些信息和數據目前還處于比較分散的狀態。為了促進信用信息的共享,“小額信貸行業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MBP)以及“互聯網金融征信系統”(NFCS)于2013年先后建設成功。但是由于系統成立時間較短,目前尚處在信息的收集與積累階段,距離形成系統的、能夠發揮實際參考功能的評價體系還有很長路程。除此之外,目前企業的征信活動基本各自為政,在技術和制度方面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機構與機構之間缺乏合作和協調,“數據孤島”現象的存在導致數據信息的有效性和顯著性尚不明確:大部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數據合規性和安全性難以達到央行征信系統的要求,商業征信還無法與央行征信系統的信用信息進行對接和交換。這一系列現象都直接造成了信用信息資源的浪費、阻礙了征信系統作用的發揮。
(3)立法滯后,監管主體不明確,缺乏信息安全建設與風險防控措施。我國征信業的現行法規是《征信管理條例》,對于互聯網征信企業收集信用信息的方法、范圍、途徑等方面尚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面對行業中個人信息過度采集、信息主體的隱私被侵犯、信息被截獲篡改等問題,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管理。除此之外,我國的征信監管目前主要針對的是傳統的金融征信機構,企業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的信用信息收集與加工的行為尚無明確機構進行監管,這就造成了互聯網金融征信的進入門檻過低,市場秩序不夠規范,參與主體惡性競爭等一系列問題。再加上我國商業化的征信機構還在初創時期,在信息安全的防范與風險的控制方面缺乏相關的技術和經驗,應急管理能力差,對數據使用的授權、數據源的管理等多方面還比較模糊,抵御信息安全風險的能力還不夠,存在重大安全隱患。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行業的平穩有序發展,函待監管部門的完善和管理。
三、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主要思路
區別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監管方式,在監管的制度、方式以及主題上進行區別對待,從根本上杜絕傳統監管方式的弊端,力爭在風險控制與保持互聯網金融的活力之間形成一種平衡。
(一)將互聯網金融監管主體地方化
目前,各國都在努力將互聯網金融逐步納入到本國的金融監管體系當中,我國也不例外。要想將監管順利實施下去,首先要確定監管的主體,這是落實互聯網金融監管最重要的環節。當前,第三方支付已經被納入到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體系,但是眾籌融資和P2P借貸仍然沒有被納入到監管體系之內,自然就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從眾籌融資以及P2P借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來看,以上二者最早都是起源于民間,是隨著地方的發展而產生的,并不斷進行多元化的發展。因此,業界在制定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機制時也應充分考慮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監管措施,而不是采用一刀切、集中統一監管模式,而且要逐步將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權力下放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當然,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需要的不僅是地方政府的監管,更需要中央政府的統籌與監管指導,只有將中央政府的“一行三會”與地方政府的監管有機地融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進行互聯網金融的監管。
(二)采用以原則與導向為主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方式
當前互聯網金融尚未完全定型,未來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還有待明確。目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還處在一個比較初級的發展階段,因此,作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部門在進行互聯網金融監管時,應該對監管中產生的問題給予足夠的彈性以及容忍度,并且采用以原則與導向為主的監管方式來進行監管,在具體監管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吸取傳統金融方式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經驗教訓,在保障金融系統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支持金融創新,從而更好地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穩步向前發展。
(三)建立避免集合資金的第三方托管機制
在互聯網金融融資的相關領域,不管是眾籌融資還是P2P借貸,都應該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而不是資金的中介。眾籌融資和P2P借貸的平臺,本質上是直接股權融資和直接債券融資兩者之間的一個信息搭配和結合的平臺,而在具體的業務上它們都不應該承擔中轉客戶資金的角色,同時也應該杜絕資金池模式,否則本來合法的互聯網金融就會淪為非法集資的工具。但事實上,目前我國的P2P借貸平臺非常盛行應用資金池模式來開拓自身的業務,正因如此,P2P借貸模式在國內經常遭人詬病。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建立一個由第三方進行資金托管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客戶資金的收入與支出均由第三方機構進行管理和操作,有了這個第三方的托管機構后,每位借款人的資金的進出都需要根據用戶的指令來進行,而且資金的流動都需要對相關狀況進行記錄,這就大大降低了互聯網金融中某些企業在未經他人允許的前提下挪用他人資金,或者因為金融企業的破產而導致投資人的資產不能順利回收的風險,也從根本上擺脫了互聯網金融變為非法集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