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新燕
【摘要】企業實施業績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投資者更好地對企業進行管理,實現高效化經營管控模式,保證企業運行質量,確保投資者可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為保證業績評價體系建設質量,本文將對體系設計、構建展開全面研究,并會就體系構建優化提供幾點建議,旨在提升企業業績評價體系水平,保證企業經營業績管理質量。
【關鍵詞】財務業績 企業業績 評價體系 管理者
所謂業績評價指的就是,通過對運籌學以及數理統計等學科的借助,建立起綜合性評價體系,并結合評價標準展開定性以及定量分析,進而對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努力程度、盈虧實況以及負債風險等能力進行判定,以便以此為基礎制定出相應的企業經營指導方案,切實對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強化,以為企業持續性發展提供保障,一般企業業績評價主要分為非財務層面以及財務層面兩個部分。
一、業績評價體系構建和設計
(一)非財務層面
事實上,非財務層面評價體系是對財務評價體系的一種補充說明,能夠更加準確的對企業財務層面進行分析,即其不僅要對財務業績定量評價進行輔助,同時還可以對企業管理業績展開定性評價。評價人員要以財務定量評價作為依據,利用專家評價以及其他手段,對企業一段時間內的經營管理水平進行判斷與定性分析,以便及時發現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具體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一方面要對內部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進行制定,可以按照售后服務以及經營效率兩部分內容,對管理業績評價指標進行設置,像客戶投訴率、產品制造時間以及產品合格率等,都可以作為參考標準;另一方面要對企業內部成長評價體系進行制定,要對企業內部創新程度、改進水平以及員工穩定性等內容進行判斷,將一定時間內生產經營效益與員工建議采納數量等,作為業績計量標準。
(二)財務層面
財務業績是企業業績重要組成,因此在對業績評價體系進行構建過程中,需要重點對企業財務業績評價部分進行設計。在進行財務業績定量評價體系設置過程中,應對企業經營增長、盈利能力以及資產質量與債務風險等內容進行判斷與分析。
在進行體系構建過程中,首先要對經營現金流量、資產報酬水平以及成本費用控制水平等財務指標進行設置,進而完成企業盈利能力的判定與分析,以便對企業盈利質量與投入產出情況進行直觀反映;其次,要利用資產有效性以及周轉速度等指標,對企業資產質量進行判定與分析,從而對企業債務風險與水平等內容進行反饋;最后要通過對技術投入、銷售增長以及資本積累等指標進行利用,對企業經營增長情況與實力進行直觀反映。
二、企業業績評價體系優化建議
(一)加強員工主觀能動性
現代企業一直在對內部管理模式進行著調整,管理模式變得更加精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與手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逐漸認識到了員工在企業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開始邀請員工參與到企業管理之中。而這種管理方式不僅極為適合現代化企業管理,同時也能切實拓展業績評價多元性,可以對評價體系覆蓋面進行有效拓展。企業需要明確,制定評價指標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同時還需要對內部管理能力、溝通情況以及團隊寫作意識進行評價,而員工的加入,能夠幫助企業更加全面掌握各項經營業績情況,反饋更加完整、真實,可以使企業明確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能夠對企業管理提供可靠數據支持,所以要采取各種措施,使員工可以真正參與到業績評價體系之中,確保員工主觀能動性可以得到充分體現。
(二)設置可持續性能力評價指標
環境保護不是一句口號,需要社會各界都擔負起相應的責任,所以各企業也應擔負其屬于自己的社會責任,要妥善對自身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問題進行處理,堅持持續性發展理念,確保企業能夠投入到環保大軍之中。因此企業應在進行業績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設置起相應的持續性能力評價標準,要對企業有害物質生成與環保投資指標進行制定,真正將綠色化、無害化理念落實到產品生產成本之中。其中在進行“有害物質生產量”指標設定時,要對企業經營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以及廢氣等內容進行測量,以明確企業污染程度,以便其采取相應改善措施。而環保投資比率是指企業在一段時間內進行環保投資和長期資產投資的比照數值,該項數值能夠直觀反映出企業環保方面投資數值,屬于正指標范疇,在具體進行使用時,可以利用環保投入產出與環保費用兩項比率,對該指標實施進行輔助,以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力進行體現。
(三)提升管理者綜合管理能力
因為部分管理者業務知識水平仍然存在上升空間,其對于業績評價作用認識也并不全面,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會將企業效益放在首位,與業績評價相比更加注重企業短期效益的提升,導致業績評價機制執行與落實質量受到了直接影響。同時在進行業績評價體系制定過程中,也沒有掌握正確的體系構建模式,沒有正確認識到評價中的成本投入和經濟收益間的關聯,導致考核標準設計并沒有達到相應水平,最終業績評價效果與預期值仍然存在差距。所以企業應對管理者綜合管理能力進行強化,要通過培訓與宣傳,使管理者可以真正明確業績評價內容與作用,確保他們能夠清楚經濟收益與成本投入之間的關聯,能夠準確對兩者進行處理,以對業績評價制定與執行效率進行保證,進而實現理想化的業績評價使用模式。
(四)合理評價外部利益與企業關系
企業發展不僅要對內部因素進行考慮,同時還需要考量其他綜合因素,尤其要對顧客需求與外部利益相關人員進行關注,以保證企業可以在競爭中始終處于不敗之地。因此,企業還需要就自身和外部利益關系進行評價,并要設置相應指標。目前常見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市場占有份額。市場占有份額能夠直觀反映出企業某一產品在行業中的銷售情況,會體現出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競爭實力與銷售狀態,而對產品動能質量、品牌效應以及技術含量等因素,都會對這一指標產生一定影響;第二,客戶利潤賺取數值。企業利潤獲取與客戶支出程度有直接關聯,因此企業需要對每位客戶可以賺取的利潤進行計算,并按照計算結果有重點性的對客戶進行開發,要對潛在客戶進行開發,要清楚認識到他們能夠為企業所帶來的利益,應按照客戶綜合情況,制定出針對性銷售方案,進而促進客戶購買欲望,幫助企業獲得更多收益;第三,客戶開發與保持率。在進行發展過程中,企業需要在開發新客戶的同時,保證自身原有客戶數量,要通過挖掘新客戶,不斷拓展自身市場占有率,并要與客戶建立起長久性合作關系,而這也能對客戶滿意度進行間接體現,能夠為企業競爭實力強化,提供精準的數據依據。
三、結束語
目前部分企業在進行業績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管理者視野局限、體系落實質量較低以及員工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全面性挖掘等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引起企業投資者與管理者的重視,要按照企業運營特點以及發展規劃,結合企業競爭環境與經濟等環境,科學對企業業績評價方式進行調整,保證體系所具有的導向功能以及評價功能可以完全發揮出來,以便對企業經營情況實施精準化確認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