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各地的新型智庫建設如火如荼,各種類型的智庫聯盟也相繼成立。這些智庫聯盟有的是依照一定的地域、行業、學科、主題等組建而成,有的則超越了這些條框的限制。應當說,這些智庫聯盟的成立,對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來說,是一件好事。
但也要看到,在眼下的智庫聯盟建設中存在一定的“虛火”。比如,一些地方成立智庫聯盟只注重新聞效應,鋪攤子、講排場,滿足于作“表面文章”;有的智庫聯盟成立本身就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匆忙成立的目的就在于“跑馬圈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國智庫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但如果對此類現象不重視、不修正,將會影響智庫今后的健康發展。
面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智庫聯盟建設應當把重點放在“聯動機制”的建構上,只有真正構建起持續而穩定的聯動機制,才能有效提升智庫聯盟建設的質量,充分彰顯組成聯盟“1+1>2”的獨特功效。更好地構建聯動機制,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具體環節:
一是搞好總體設計。智庫聯盟不是已有智庫在數量上的簡單串聯、疊加,而應是根據特定的目標宗旨、現實訴求與發展愿景,自覺搭建起來的高端合作、交流、協調與共享的平臺。因此,智庫聯盟應當有意識、有目的地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進行總體謀劃和科學設定,找準自身的功能定位、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減少發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是創新運行機制。智庫聯盟不應只是一個松散的團體,也不應是簡單搭建一個交流與溝通的平臺就了事,而應是一個以特定機制為紐帶,著力實現成員間從學科、資源到人才、成果的“互聯”“互通”與“互補”,進而形成有效促進協同攻關能力、激發聯合研究活力的有機整體。
三是落實保障措施。智庫聯盟要實現有效運行,并保證智庫產品的高效輸出,必須依托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保障措施。為此,需通過組織機構的設立、管理模式的確定和技術手段的引入,確保整個聯盟有效運轉;通過相關制度、規則及程序的訂立與規范,保證人員與經費的合理投入、大型合作項目的順利實施;通過深化各種平臺(如論壇、電子期刊、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建設,拓寬和暢通咨政渠道,進一步落實成果的傳播推介與轉化應用。
四是注重成效評估。要定期對智庫聯盟運行成效、智庫產品質量以及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聯盟的社會影響力等進行評估,依據對智庫聯盟建設成效的測定與判斷,對智庫聯盟的發展方向與實際運行進行適時調整和優化,通過對相關制度的修訂不斷實現自我完善,進一步優化內部環境、合作方式和運作模式,提高整個聯盟智庫產品的生產效率,使智庫聯盟發揮出整體效應,真正使所有聯盟成員能夠實現共聚智慧、共享成果、共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