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一工部主任張文立告訴記者,記得那次生產毛重109~175噸大型軋機系列牌坊機架過程中,由于這種產品的外觀尺寸大,而且形狀很不規范,分廠現有設備難以承受,秦愛華通過反復思考后,采用了把現有設備進行兩廂對接的辦法,不僅使這些系列產品得以全部完成,而且還節省了設備費用100余萬元,這些系列產品最終成為了當年太重集團的品牌產品。
隨著鑄造市場的變化,各類復雜的鑄件越來越多,產品質量和工藝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如何才能提高鑄件的質量?”常常是下班很晚了,車間里只留下秦愛華一個人在仔細地鉆研圖紙,琢磨工藝流程,然后再根據鑄件的結構和工藝要求,制定出下一步的生產計劃。特別是在船用鑄件的生產過程中,由于嚴格執行了工藝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一批船用鑄件的生產。這些年來,他帶領小組全體成員先后完成了萬噸鋁壓機項目的前梁、后梁、中鋼渣灌、向家壩升船機項目投產、船用鑄鋼件系列產品生產制造,為企業的產品轉型跨越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不凡的技能加上無私的情懷,往往會使人升華到一個全新的境界。不做一枝獨秀,只盼春色滿園,這才是秦愛華的心愿。小組里青年職工多,他平日里耐心傳授技能,實際操作中細心指導,使不少年輕人很快就成為了小組中的生產骨干。他所帶的徒弟中,有3人達到了高級技師標準,2人達到中級技師標準,前不久又有一名青年職工通過了技師理論考試。“傳、幫、帶”必將會化作巨大的物質力量,在企業萬噸鑄造項目需要大量技術骨干時,他竟一次為該項目輸送了15名技術骨干,他們當中有5人成長為高級工,4人成為了技師,目前都在生產中發揮著積極并重要的作用。
創新是優雅與尊嚴的基石,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充當基石。除了對國家和民族的大愛,做基石必須具備心懷理想、勇于擔當的最佳境界,這就是秦愛華最終的價值取向。這些年來,他先后獲得了太重集團公司“先進生產者”“工種帶頭人”“勞動模范”“高技能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及“太原市勞動模范”“山西省國資委優秀共產黨員”“太原市五一勞動獎章”等諸多讓人羨慕不已的榮譽,如今的“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稱號掀開了他人生路上精彩卓越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