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耿倩 5月3日,記者從山西省科技廳獲悉,由山西醫科大學牽頭進行的職業性鋁暴露研究項目有了新進展,該研究在國內外首次闡明了鋁致神經細胞死亡機制,尤其是鋁致神經細胞程序性壞死;探討了干預措施,并闡明了干預的機制。這一成果對于提高人群對鋁致神經毒性的認識及采取干預措施提供了科學資料,對減輕鋁對人體健康的損害,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鋁占地殼成分8.6%,是重要的職業和生活環境暴露物,有神經毒性,我國鋁產量占國際產量一半以上,暴露人口眾多,職業暴露多為超細顆粒物(納米級)吸入,但鋁神經毒性作用機制未明,缺乏有效干預措施。山西醫科大學牛僑教授等人通過該項目進行了職業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用動物體內和體外研究,從細胞、細胞器、分子水平深入研究了鋁致神經毒作用的機制,采用RNA干擾、化學小分子necrostatin-1和天麻進行干預。研究發現:職業性鋁暴露可致作業工人神經行為、認知功能、自主神經功能下降;納米氧化鋁致細胞與溶酶體相關的死亡;染鋁動物學習記憶功能下降,神經細胞線粒體損害,大腦皮質、海馬區神經細胞凋亡和壞死,凋亡相關基因和蛋白表達變化;程序性壞死,是鋁致神經細胞死亡的重要方式;凋亡相關基因干擾、化學小分子抑制及天麻干預降低鋁致神經細胞凋亡和程序性壞死,反證鋁致神經細胞凋亡和程序性壞死的存在,還證實干預鋁致神經毒性的可能性,可為職業鋁暴露工人認知功能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靶點提供依據。
據了解,其主要論著為國內外首次發表,并得到國際期刊和學者正面評價和較多引用。目前該項目被山西作為2017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予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