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孫富春認為,國際學術會議越來越多在中國舉辦,對國內科研人員意義巨大。“首先,這些國際會議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平臺。比如世界機器人大會,很多機器人界的領軍人物都來了,他們帶來了新的觀點、新的技術和新的發展動態,是一個絕佳的學術交流和技術交流的舞臺。”很多國內科研機構和高校借此與外國專家展開合作。
“國外專家也會主動找上門來談合作。”孫富春說,在2016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有一位美國高校的教授在展覽中發現孫富春與他所做研究接近,便專門找到孫富春想與他合作。“還有一些韓國專家,對國內的人工皮膚等軟體材料很感興趣,也想合作。”孫富春說。
“走出去”“請進來”,這一進一出,不僅拓寬了中國科學家的視野,也對自身研究有了個更準確的定位。
近年來,中國的科學家們也開始“抱團”,凝聚更大力量擴大中國科技界的影響力。例如,由國內數個相關學會組成的中國科協生命科學聯合體,在2016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生命科學大會。“能邀請到13位諾貝爾獎得主和80多位院士,讓中國的科研人員接觸到世界前沿的科技,這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吳晨認為,“今天,很多科技創新都是在多學科交叉研究基礎上實現的,像世界生命科學大會這樣涵蓋那么多學科領域,匯聚如此眾多專家,能與頂尖科學家面對面交流,給了科研人員更多的思考空間。所以,我把這叫作腦洞大開。”
中國科研人員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向國際?孫富春建議,一方面要構造一個國際化的大環境,“要使科研人員出國就像在國內出差一樣平常。”另外,他認為還要支持和鼓勵中國科學家在國外建立聯合實驗室,“現在都是外國人把實驗室建到我們這里,將來,也要把我們的實驗室建到國外去,把我們的學術會議開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