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并沒有什么與眾不同。一樣的冷,一樣的涼寒!不一樣的就是四九天了,還沒見到惦記的雪花,那種晶瑩剔透、六角分明的雪花。然而,緣分卻沒有讓美麗就此擦肩而過,在陽煤一礦,宋青紅就是這個臘月最美的遇見。
1999年,對于宋青紅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成了陽煤一礦的一名員工。回想三年前,剛剛中學畢業的宋青紅,還在懵懂時,父親就為他決定了人生的走向——剛走出校門的宋青紅報考了一所專業學校,學習綜采電器維護專業。不善言談的他,按照父親的想法,不僅學一技之長,而且長吃飯本領,更重要的一點是,他要努力完成父親的心愿。
宋青紅的父親宋存祥,一輩子在一礦原北頭咀井下采煤一線工作,對工作面每一個崗位不僅樣樣熟悉,而且還能樣樣上手操作。10年前退休時,對采煤一線崗位唯一不懂的,就是電器維護。每日父親的感慨都像一記重錘敲打著宋青紅的心。
經過3年的刻苦學習,走出校門之后,宋青紅子承父業,而且很快成了一礦綜四隊一名電器維護工,在井下一干就是18年。這18年,宋青紅只要回家遲了,父親宋存祥總要詳細問一問。當得知井下設備故障,處理耽誤時間時,他總要給兒子講一講,設備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故障,造成故障的原因等等。在父親的教導下,宋青紅對井下設備掌握程度越來越熟練。
參加工作第6個月,宋青紅與王寶玉、董計山師傅組成了3人機組維護小組。平時兩位師傅干活,他就打小工,給設備加油。師傅們休息了,自己也上手練練,經驗就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三四年后,王寶玉、董計山兩位師傅相繼退休。然而,就在兩位師傅剛退休不久的一天,機組發生故障,采煤機不調高、滾筒不升降,連續處理了多天都未能很好解決。宋青紅趕到王師傅家求教,在王師傅的點撥下,設備終于正常運轉了。經過這件事情后,宋青紅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學習計劃,把自己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設備的每一個部件的工作原理、作用等一個也不放過的全部系統自學一遍,又利用每一次檢修設備時機,查看設備內部實物進行學習。在這種不斷自我加壓的學習狀態下,宋青紅的技能水平迅速提升,成為隊組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
宋青紅還利用業余時間,購買各類有關采煤機的書籍,放棄自己的業余愛好,運用一切能夠利用的時間,給自己充電。把每日的檢修,看作是現場的實踐;將每次難題的破解,看作是學習和積累的過程。
漸漸地,宋青紅結合積累的經驗,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檢修方式,通過“聽、摸、看、測、排”對采煤設備進行綜合診斷。經過他手“治療”的設備,總能在第一時間找出故障源。他維護過的采煤機開機率,也由原來的55%上升到了67%,每年多出近160多個小時的運行時間,為綜四隊連年創商品煤新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3年,宋青紅被提拔為工長。他任職時,正趕上工作面條件不好,構造多、設備故障頻發。宋青紅沒有因為自己職務的提升而懈怠業務工作,而是抱著一種虛心學習的心態,協助處理隱患和故障,這樣的磨煉,使他在實踐中積累了更加豐富的經驗。
記得當時的礦井上馬了一套新設備,液壓支架操控部分由原來的機械控制變為電液控制。為了能夠精準地掌握電液控制系統,宋青紅找到一礦機電工區管理設備的負責人,借閱了機組設備說明書,并不時“騷擾”廠家,詢問設備操作細節,盡可能地將與電液控制系統相關的設備資料爛熟于心,也就是從那時起,這臺設備就再也沒有麻煩過廠家的技術人員。就這樣,不論設備怎樣更新換代,宋青紅的技術技能水平始終與飛速發展的新設備同步。
努力就會有收獲,付出就會有回報。2005年以來,宋青紅曾兩度獲得陽煤集團采煤機技術比武第二名,先后被評為“年度生產(工作)標兵”“集團公司崗位技術能手”。2009年10月,他在第三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榮獲佳績,并先后獲得“山西省青年崗位能手”“全國百名優秀青年礦工”“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山西省特級勞?!狈Q號,獲得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被共青團中央授予“五四”青年獎章。2016年,他又光榮地當選為中國共產黨山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代表。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18年,這18年來,宋青紅在單位與家之間兩點一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獻給礦山的機電事業。前不久,宋青紅再獲嘉獎,被提拔為陽煤集團一礦綜四隊副隊長。
當提起這些年的收獲時,宋青紅談的更多的是對哪個型號的采煤機組設備檢修技能掌握多少,對采煤工區崗位了解多少,對工作面的整體安全把控能力有多大概率……榮譽,在他看來,是更大的責任與擔當。
誰說冬陽不抵“九”寒天,回眸駐足間,順著宋青紅留下的深淺印記,一路尋去,更多的是那種悄悄地浸潤在無聲無息歲月里的工匠精神,那種讓技術盡善盡美的超然??v然時光不語,這些匠人依然會被這個年代所記憶、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