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有運動基因,他可能是下一個博爾特;如果他有音樂基因,你可能把他培養成肖邦……”類似的廣告詞讓不少家長怦然心動。最近有一種檢測在媽媽圈流行起來,那就是兒童天賦基因檢測。據稱,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
不過,家長們也有點犯嘀咕,真的只需要提取一點口腔黏膜細胞或唾沫,再交上一筆不菲的費用,就能知道自家孩子是否“天賦異稟”嗎?
北大醫院實驗中心馬祎楠副研究員告訴筆者,從理論上講,DNA可以從身體的任何細胞中提取。但口腔黏膜的上皮細胞具有代謝旺、更新快、易脫落的特點,可以自然脫落到唾液中。這樣的細胞具有完整的人類基因組DNA序列。而且相關實驗結果表明,分別利用來自唾液里的DNA與血液里的DNA進行聚合酶鏈式(PCR)反應,二者測序結果完全一致。“之所以用唾液采集是因為比血液方便得多,而且不具備破壞性,免得小朋友受苦,因此用前者進行基因檢測順理成章。”
雖然用唾液檢測基因是可行的,但用唾液檢測孩子是否具有天賦,卻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專門負責“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媒體聯絡的新聞官員表示,到目前為止,她沒有聽說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一個孩子是否有音樂、繪畫等天賦。
“目前我們的基因技術和應用方向更側重于疾病與基因的關系,疾病與基因的關聯是確鑿的。兒童天賦與基因到底有無關聯,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論證。”馬祎楠認為,孩子的成長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的作用甚至更大。就算基因能檢測出孩子在音樂、體育、美術等方面具有天賦,也需要有人“領進門”,需要刻苦練習,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另外還要顧及到孩子的興趣所在。
在天津歐德萊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常子嵩博士看來,科學上從來沒有一種基因是天賦基因。“市面上的某些天賦基因檢測項目,很可能不過是對一些基因功能相關性研究成果的一種曲解,個體發育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很多基因位點跟真正表現出來的性狀之間的相關性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明顯。基因和天賦的關系,目前科學上沒有任何定論。”因此一些公司推出的天賦基因檢測屬于消費型檢測產品或娛樂型檢測產品,科研人員不支持也不鼓勵。“尤其希望媒體不要推波助瀾,千萬別誤導家長。”
“現在商業基因檢測項目魚龍混雜。事實上,很多檢測項目是直接將國內外基礎科研文獻中對基因功能研究的結果作為解讀依據,這樣的做法在臨床級別的檢測產品上是不恰當的。精準醫學不只是嘴上功夫、分析能力,能夠確實地判斷基因情況,即使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到也很難。”常子嵩透露,基因研究技術含量很高,尚處于初始階段,還不適合推廣,此時用于公眾的臨床檢測為時尚早。并且基因研究是個龐大的工程,人類的很多基因秘密還未被探知,目前揭示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基因檢測僅僅是將其中研究的相對確切的成果進行轉化,而轉化出來的檢驗方法是要經過臨床試驗驗證的。
此外,由于基因檢測方法和依據有差別,導致最終的解讀結果可能截然相反。測序儀產地各不相同,各家基因公司使用方法和檢測標準也有差別,加上試劑不一、使用的數據庫不同,可能導致同一個人在不同公司做的基因檢測,結果也會有差異。另外,對基因檢測結果還需要既有生物醫學專業素質,又對基因檢測有深度了解的高層次生物工程人才來解讀。
常子嵩表示,雖然說用唾液檢測孩子的天賦科學依據不足,會對整個行業的形象起到一個負面的影響。但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這些消費級、娛樂級的產品替我們去做一些市場開拓性工作。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它們存在的價值和功勞,不能一概抹殺掉。只是希望消費者保持一顆理性的心,切勿盲目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