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湖北省省會,也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都市及中心城市。湖光江景、豐富美食都給武漢這座城市增添了獨特魅力。
李白的詩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賜給武漢“江城”之名,在此交匯的長江、漢江賦予武漢“江城”之實。作為我國水陸交通樞紐,武漢控長江中游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沖,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譽。不論是在湖上泛舟還是在湖邊漫步,人們都會被秀美的東湖吸引;不論是在橋上還是在船上,人們都能為兩江的夜景沉醉。
武漢是名副其實的美食之都,漢味早點尤為誘人,武漢人將吃早餐稱為“過早”,在過早這件事情上,武漢人還有個特殊技能,那就是他們能夠邊走路邊吃早餐,包子豆漿自不必說,即使是粥、面、米粉,帶湯的、不帶湯的,邊走邊吃各種食物都不在話下。熱干面、豆皮、湯包可以說是武漢的經典早餐,當然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美食,可以說一個星期都不會重樣。
有人說武漢市民聊天像吵架,有人說武漢公交車速度堪比賽車,這或許是抱怨,也可能是玩笑,但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武漢——有市井氣、江湖味,大雅又大俗,爽快不做作。這座歷史上曾經輝煌也曾經歷過苦難的城市,在新時代迸發出強大耀眼的能量。
武漢也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有武漢大學(以下簡稱武大)、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以下簡稱財大)、武漢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武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下簡稱地大)、華中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華農)、華中師范大學(以下簡稱華師)這七所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還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二十五個,僅次于北京、上海,居中國第三, 如今武漢的在校大學生人數超過百萬。
七校聯盟
特色模式
如果說有什么地方讓這些學校與眾不同,應該就是七校聯盟了。七校聯盟又稱“七校聯合辦學”,這是一種聯合辦學模式,根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平等互利,相互促進的原則,武大、華科、財大、武理、地大、華農、華師這七所大學從1999年開始聯合辦學,學生可以跨校跨學科選修第二學位。七所學校各自拿出本校特色優勢專業聯合辦學,在這七所高校就讀的本科生,可以選擇其中一所學校的某一專業修雙學位或輔修第二專業,相當于“一張錄取通知書,可上七所名校”。比如華師的學生可以選擇武大的金融學作為第二學位,在周末一大早趕去武大上課,在課上她會發現一同上課的同學來自不同的學校,上完課程,修完學分,完成答辯之后,就能拿到學位證了。
這樣的七校聯合辦學是中國大陸持續時間最長、實質性參與高校最多、合作范圍最廣、受益學生最多的一種聯合辦學模式。據悉,高校聯合辦學并非武漢獨有,但七校聯盟的這一辦學模式在全國范圍來說最徹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高校雖然都有跨校輔修的措施,但是只能相互選修公共課,不能拿學位。
就讀體驗
想要選修雙學位可不容易,每個學校都有一定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大一時的課程成績要達到規定的分數,而且也不是所有專業都能任意選擇,不同學校會開放不同的專業,每個專業對人數也有一定的限制。選修了雙學位之后,只要修滿50個學分并且通過答辯就能拿到學位證,如果覺得學習起來太過吃力,也可以將雙學位轉成輔修第二專業,修夠一定的學分之后也能拿到輔修證。
就讀雙學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雙學位所學的課程與該專業學生所學的課程一樣,不過上課時間安排在周末的兩天以及寒暑假,大部分情況下一整天上的都是同一門課,所以選擇了雙學位就意味著連續兩三年基本沒有課余時間,而且雙學位的課程同樣有作業與考試,對不少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不過對于想要跨專業考研或者出國讀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學生,又或者是對某個專業非常感興趣想要多學些東西的學生來說,修雙學位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雙學位的學習雖然非常辛苦,但是除了能夠學到不同專業的知識,還能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學會合理進行任務規劃和充分利用時間,也會讓你覺得大學生活非常充實。
雙學位認可程度究竟怎樣?這是因公司而異,因地區而異的。其實很多企業包括國企和私企在招聘時,都會考慮擁有雙學位的人才,它們的招聘系統會專門設置雙學位這一選項供你填寫,擁有雙學位的話,在不少企業工資也會比一般人高一些。只要真的學有所得,選修雙學位是很不錯的選擇。
各占“山頭”,各有特色
這七所大學在校園內都有一座山,學生互相介紹自己來自哪個學校的時候會用山名來代稱,比如“我是南望山來的,你是哪座‘山頭的”“我是隔壁喻家山的”。不只在地理位置上各占“山頭”,從學校名稱上就能看出這些學校各有優勢、各具特色,武大和華科在一般人看來就是一文一理,財大的會計金融排名全國前五,武理的王牌則是船舶與海洋工程,華農則以生命科學見長,地大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華師是七所學校里唯一的師范類院校。不同的優勢專業也造就了不一樣的校園文化,最讓幾所學校學生津津樂道的就是學校的男女比例,以及不同的校園環境造就的不同的校園氛圍,“玩在武大,學在華科,愛在華師”已經是他們最熟悉的一句話了。
武漢大學
武大是一所位于湖北武漢市的綜合研究型大學,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游覽地,學校坐擁珞珈山,環繞東湖水,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武大櫻花約在每年三月中下旬開始開放,每到那時,櫻花大道就是最熱鬧的地方,想要在這里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可不容易。
武大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醫、管、藝這12個學科門類,有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分別是理論經濟學、生物學、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武大最大的特點就體現在“自由”上。從沒聽說過有人說武大的治學嚴格,但武大從來不缺少各式各樣的人才,原因就是自由。學校提供了所有你需要的條件、設施,然后任你發揮,不管是學習生活,還是興趣愛好,你都有大把的時間去選擇。
學校的大型活動基本有兩類,一個是秋天的文藝類活動,校級的模特大賽、舞蹈大賽、合唱大賽、情景劇大賽、辯論賽、朗誦大賽,另一個是第二學期的各項體育賽事,排球賽、籃球賽、足球賽。最受學生歡迎的是模特大賽和舞蹈大賽,還有辯論賽,武大一直有著濃厚的辯論氣氛,各個院辯論隊招新的時候眾人也是擠破頭想加入的。endprint
華中科技大學
學校校園占地7000余畝,園內樹木蔥蘢,碧草如茵,環境優雅,景色秀麗,綠化覆蓋率72%,被譽為“森林式大學”。校園內道路基本呈棋盤狀,道路兩邊都種上了梧桐樹,第一次走在校園里會感覺每條路都長得差不多,不過東西、南北走向的道路會用不同顏色的地磚來提示,走在校園里不會分不清方向。 由于校園太大,同學們的活動范圍比較固定,即使主校區是一個整體,同學們還是自動區分出了東西兩邊,用“東邊”“西邊”稱呼,除了主校區,還有一個非常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同濟校區, 2000年,原來的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等學校合并,組建成華科。
在華科,能源、光電、機械等工科專業毋庸置疑是很強的,單比工科實驗室數量,大概排名全國第五左右,光電國家實驗室就坐落在華科,此外,學校還擁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及一批省部級研究基地。
華科校內創業氛圍非常濃,成功榜樣也非常多,還在全國高校創業財富榜拿下第一,學校也重視這一塊,每年都有相應鼓勵扶持政策。2014年的“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在華科舉行了全國總決賽,最終華科和上海交通大學并列第一。華科校園里每年都會出現不少大熱產品,冰巖作坊、dian團隊、聯創團隊都是校內知名的團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財大是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干,兼有哲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南湖校區位于風景秀麗的南湖水畔,首義校區位于歷史悠久的黃鶴樓下。
學校多學科交叉融合、協調互動,通過優勢學科、品牌專業、精品課程、優質教材、主講教師形成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十分重視教育教學質量,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開設了商貿英語、法律英語、法制新聞、經濟新聞、司法會計、經濟倫理、法經濟學、經濟偵查等極具特色的課程,還在全國高校公共基礎課中首先創設了經濟學通論、法學通論和管理學通論三門必修課程,有力推動了經、法、管三大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
學校現有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聯合組建的行業研究基地和多個高水平學術平臺,學校與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合作,連續多年作為閱卷中心承擔中國注冊會計師(CPA)考試的閱卷工作,與國家司法部門司法考試中心聯手,多次承擔全國司法考試閱卷工作。
華中農業大學
學校前身是1898年創辦的湖北農務學堂。幾經演變,1952年,武漢大學農學院和湖北農學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學等6所綜合性大學農學院的部分系科組建成立華中農學院,1985年,正式更名為華中農業大學。
學校位于湖北省武漢市獅子山旁,學校面積非常大,但是有許多地方都是試驗田,三面環湖、風景秀麗、環境幽雅,建筑樓群鱗次櫛比,自然園林風貌引人入勝,每年油菜花盛開的時節,都會有大批的游人來到學校,不過很少人知道,不只油菜花,學校試驗田里的各種農作物基本上都是學校師生的研究課題。
園藝學、畜牧學、獸醫學、作物學、水產、農林經濟管理等都是學校里的優勢專業。學校在雜交油菜、綠色水稻、優質種豬、動物疫苗、優質柑橘、試管種薯等研究領域,取得一批享譽國內外的標志性成果。
華中師范大學
學校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濱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積120余萬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范大學。
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是在1903年創辦的文華書院大學部、1912年創辦的中華大學、1949年創辦的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的基礎上,于1951年組建成公立華中大學,1952年改制為華中高等師范學校,1953年定名為華中師范學院,1985年更名為華中師范大學。學校在百余年的發展中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汲取了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弘揚了革命文化教育的傳統,形成了“忠誠博雅、樸實剛毅”的華師精神,為國家培養了30多萬名優秀人才。
多年來,學校形成了“博學、博愛、博雅”的“三博”校園文化,近150多個學生社團活躍其中,“創新杯科學文化節”“樹人杯藝術文化節”“博雅大講堂”“一二·九詩歌散文大賽”“桂苑之歌”等活動成為學校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武漢乃至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廣闊舞臺。學校實現了校園無線網絡及學生宿舍空調全覆蓋,圖書館館藏面積39689平方米,藏書300余萬冊,并具有先進的“校園文獻網絡化管理與服務系統”,為學生學習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武漢理工大學
學校由原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組建而成,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國家海洋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為建材、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培養人才規模最大的學校。學校現有馬房山校區、余家頭校區和南湖校區,占地4000余畝,校舍總建筑面積174萬平方米,4座現代化圖書館藏書383萬冊。
學校已形成以工學為主,理、工、經、管、藝、文、法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學校在新材料與建筑材料、交通與物流、機電與汽車、信息、新能源、資源環境、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等領域建有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0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地,建有交通運輸部內河智能航運協同創新平臺、湖北省汽車零部件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湖北省安全預警與應急聯動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3個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
學校以“塑造文化精品,砥礪理工大精神”為目標,廣泛開展大學生金秋藝術節、“創新杯”科技文化節、 社團文化節、“求索杯”大學生綜合知識競賽、“世紀杯”大學生辯論賽、理工大講堂、聞賢講壇、研究生科技節等活動,打造了志愿服務、科技創新、特色黨建等一批校園文化品牌,形成了體現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校園文化。各個學院也結合學科特色,開展了諸如“航海文化節”“汽車文化節”“外語節”等精彩紛呈的學院特色文化活動。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學校位于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擁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學科涵蓋理、工、文、管、經、法、教、藝、哲等學科門類。
地大創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現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學院等學校的地質系(科)合并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準組建地大,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在武漢。
地大位于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腹地。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逸夫博物館,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圖書館、學生公寓、體育場館等相關配套設施,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的環境。學校現正在武漢光谷未來科技城建設“資源環境科技創新基地”暨新校區。
學校在地質學、礦產資源能源、地質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地理信息系統與測繪、材料科學與化學、經濟與管理等研究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2012年,由地大發起,聯合斯坦福大學、麥考瑞大學、滑鐵盧大學、香港大學、牛津大學等12所世界知名大學組建“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聯盟高校在地學領域通過資源共享、交流合作,實現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發展共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