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勇
【摘 要】在建筑工程中,電氣施工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電氣工程發生漏電現象,不僅影響建筑工程的質量,還威脅施工人員與使用人員的安全,因此要重視漏電保護技術的應用。基于此,本將闡述建筑電氣工程施工中漏電保護技術的原理,從選擇漏電保護器、安裝場所、優化設計、技術監督等方面深入探究建筑電氣工程施工中漏電保護技術的應用,旨在發揮漏電保護技術的價值,為技術人員提高參考。
【關鍵詞】建筑工程;電氣工程;漏電保護
中圖分類號: TU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7)26-0074-002
Discussion on Leakage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AO Zhi-yong
(Zhejiang Zhu'an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Zhuji Zhejiang 311800,China)
【Abstract】Electric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building engineering.If the electrical leakage occurs,it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reaten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and users.Therefor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leakage protection technology.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the principle of leakage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from the choice of leakage protector, installation site,optimization design,technical supervis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depth leakage protection technology,designed to play a leakage Protect the value of technology for technical staff to improve reference.
【Key words】Construction engineering;Electrical engineering;Leakage protection
0 前言
漏電保護技術是建筑電氣工程中重要的技術形式,對于電氣工程的施工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我我國技術發展,漏電保護技術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但是,在運用漏電保護技術時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電氣工程漏電的問題。因此,施工人員應該采用恰當方式將漏電保護技術應用在建筑電氣工程施工中。
1 建筑電氣工程施工中漏電保護技術的原理
為了保障建筑工程中電氣工程施工能夠是順利進行,就需要通過接地保護、接零保護與三級漏電保護等方式加強對電氣設備的管理,避免發生漏電現象。其中,接地保護就是將用電設備與大地連接起來,如果用電設備自身的絕緣部件被破壞,就能夠通過接地保護避免電氣施工人員發生觸電的危險。接零保護就是將用電設備與變壓器中的中點性連接起來,避免施工人員發生觸電而威脅其人身安全。同時,為了能夠全面保障電氣工程施工的安全性,還要將漏電保護應用在具體的施工環節中。具體來說,就是將漏電保護器安裝在用電設備的負荷線首端,以此來實現漏電保護的目的。在安裝的過程中應該結合漏電保護的原則,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作用:
1)額定漏電動作的電流。在建筑電氣工程中,存在三級不同的漏電保護,其各自觸發漏電保護動作的標準為:一級末端的電流保護保護標準為I△n1≤30mA;在二級干線路與支線路中的漏電保護標準為I△n2≥1.5I△n1;在電氣設備的三級主線路、支線路的漏電保護標準為1.5I△n2≤I△n3≤300mA。因此,在安裝與設置漏電保護器時,應該依據不同級別線路對漏電保護電流的要求,保障漏電保護的有效性。
2)確定額定動作的時間。依據相關規定,發生漏電保護動作的時間極差應該為0.2s,保護器末端保護動作的時間應該小于0.1s。另外,對于二級的干線、支線來說,其額定的保護動作時間應該具有一定的延時,最多可以延長0.2s,而三級的主線與支線其額定的漏電保護動作最多可以延長0.4s[1]。
2 建筑電氣工程施工中漏電保護技術的應用
2.1 選擇恰當的漏電保護器
在當前的市場中,為了滿足建筑電氣工程的施工需求,將漏電保護器分為漏電保護插座、漏電保護開關、漏電保護繼電器三種,每一種都有其自身特定與優勢,因此在選擇時應該結合實際需要,選擇恰當的漏電保護器。通常情況下,漏電開關保護的結構、功能比較單一,對于漏電保護僅僅具有斷電的功能,因此不能從根本上滿足電氣工程施工的需求,所以在安裝的過程中還要配合其他的保護裝置,將二者結合起來發揮漏電保護的作用。但是,這樣的操作方式會增加建筑施工的成本,同時加大了電氣施工人員的工作量,所以漏電開關保護的應用范圍較小。其具體的保護方式為:當電氣工程的施工人員在操作中違反了相關規定,漏電保護器就會在立即發出報警信號,此時漏電開關保護便會發揮自身的價值,開關保護會阻斷即將威脅施工人員的電流,進而避免發生漏電事故,保護施工人員與用電人員的安全。基于漏電開關保護的特征,通常將其應用在大型的公共場所中。endprint
2.2 掌握安裝保護器的場所
在建筑工程的現場,由于施工的環境較為復雜,大部分的電源端都具有臨時性,會隨著施工的需求而發生變化。在這樣的電氣工程施工環境中,很多施工人員為了減少工作量,簡化變更電氣裝置的環節,常常會忽略漏電保護器的安裝,無法保護施工人員的安全。針對這樣的現象,為了保障施工人員的安全,發揮漏電保護器的作用,需要電氣工程的施工人員全面掌握施工的場所,保障漏電保護裝置安裝在恰當的位置,進而避免發生用電設備漏電的現象。在安裝漏電保護器時,施工人員要將漏電保護器安裝在以下位置:1)施工附近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險用電設備;2)施工環境較為潮濕,也需要安裝漏電保護器。
另外,針對上述兩種較為危險施工環境,應該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實施方案,進而充分發揮漏電保護器的作用與價值。在制定安裝方案時,需要重點考慮兩方面的因素:1)保障建筑工程實施方案時需要保障應急照明系統能夠通電;2)在建筑環境中安裝漏電保護裝置需要將消防報警裝置應用其中,使工作人員能夠即使發現漏電現象,避免發生觸電。通過上述方式,能夠保障建筑工程中電氣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提高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2.3 優化配置保護器的設計
在使用漏電保護器時,需要對其配置進行優化設計,具體方式為:
1)選擇合理的保護電流。當電氣設備處于正常運行的狀態時,單臺用電設備的保護電流是實測電流泄露電氣的4倍,而電氣工程中配電線路的保護電流是其2.5倍,全網漏電保護電流的電流大小是其2倍。同時,漏電保護器的電流應該達到過盈量,以來避免電流增加的問題。
2)實施等電位聯結。簡言之就是將用電裝置使用導線與零總線連接起來,均衡建筑工程中的電位,因此更適合與易燃、易爆等危險的場所。在單項220V 的線路中,漏電保護器僅僅具有間接性的作用,因此依然需要使用等電位聯結的方式來消除漏電造成的火花現象,避免發生火災。另外,在漏電保護中,應該單獨敷設零線保護,而開關、熔斷器等設備則不需要單獨敷設。
3)將漏電保護器應用在二級與四級線路中。在建筑電氣工程的施工中,為了徹底滿足施工對安全性的要求,應該盡可能的減少線路、觸頭、電器的數量,避免發生觸電事故。同時,電氣施工人員還應該重視三相回路中的中性線,如果發生基礎不良的現象,則會直接導致三相線路發生負荷不均衡的現象,進而使用電設備燒壞,甚至會發生火災[2]。
2.4 漏電保護器的技術監督
在電氣工程施工中,為了避免發生漏電現象,就需要加強對漏電保護器的監督,并且制定具體、有效的管理體系,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員將其落實在工作中,約束電氣施工人員的行為,滿足電氣工程的施工標準。同時,漏電保護器的管理人員可以派遣專門的技術人員對所有電氣工程的環節進行指導、監督,記錄施工過程中的漏洞、不足,要求施工人員進行的更正。最后,整理已經記錄的施工信息,將其作為后續培訓、發放獎金的依據,以此來激發員工的潛能,提高電氣施工的質量。另外,通過這樣的方式還能夠提高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保障建筑電氣工程的施工質量,規避漏電事故的危害,進一步推動電氣工程的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述,電氣工程與建筑施工具有密切的聯系,并且影響著工程的質量與施工人員的安全,因此相關部門應該予以重視。以此為基礎,依據漏電保護的原理,漏電保護技術得到了恰當的應用,發揮了其自身的價值,保護了施工人員的安全并推動了電氣工程的發展。所以,為滿足建筑電氣工程的安全需求,可以將漏電保護技術應用在具體工作中。
【參考文獻】
[1]黃貴勇.建筑電氣工程施工中的漏電保護技術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21:272.[2017-09-28].
[2]胡凱.建筑電氣工程施工中的漏電保護技術分析[J].門窗,2017,02:107.[2017-09-28].
[3]王新宇.建筑電氣工程施工中的漏電保護技術應用研究[J].科技風,2017,17:108.[2017-09-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