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丕健
摘 要:文章立足于對數學教育的德育目標的正確認識,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闡述了數學教育中進行德育的原則。文章作者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提出了實現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的若干途徑和方法,包括增強教師的素質、挖掘德育教育內容、注重社會應用等,希望對接下來的數學教學中的德育產生良好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數學指導;德育功能;社會作用
一、數學教育目標中的德育目標
當下教育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作為一線數學教育工作者,挖掘數學教育中的德育效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政治品質的發展目標
從政治方向和信仰上,培養學生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培養愛黨愛國的正確思想道德觀。
2.思想品質的發展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起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意識,以及在科學探索中秉承實事求是的精神,培養創新意識。
3.道德品質的發展目標
培養學生對社會道德的共識,比如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等。
二、數學教育中進行德育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在數學教育中開展德育,要防止走形式、空泛的說教和死板的表達形式,應該潛移默化,結合數學內容滲透性開展德育,讓學生在形式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下領會德育的精髓。
2.可接受性原則
在數學教育中開展德育不能“一刀切”,要把學生的年齡進行細化。比如小學低、中、高年級學生,不同年齡段,其心理特點、領會能力和思維發展水平都不一樣,因而要有針對性、有規劃地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進行德育知識滲透。
3.情感性原則
數學教師要在情感層面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注重在日常的知識講授中,以情動人、融理于情,力求讓教學內容生動活潑又發人深省,唯有如此,才能收到德育融于日常教學的良好效果。
4.持久性原則
教師必須明確,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因此,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是要通過教師長期把德育滲透到日常教學內容中,經過長期的精心策劃來講授,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間發生“質”的轉變的一個長期性的過程。
三、數學教育中進行德育的途徑和方法
1.提高教師素質,增強在數學教育中進行德育的意識
由于當今的數學教育已經形成一個系統化的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知識的層面,因而要注重培養能力。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其自身也需要隨著這個時代不斷進步,要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在教學中反思改進,從而提高自身素質修養。另外,還需要提高教學中的“育人”意識,在考慮達到基本的知識點傳授的目標以外,還要跟進德育方面的進度,寓德育于數學教育中。
當今的數學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全新的培養人才的角度,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己任,增強對德育工作的重視,從小學數學中開始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每一點、每一滴,長期積累,貫徹教學始終,在力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其道德素質。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課后刻苦鉆研教材,讓教案和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作為教學規劃,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創新教育方法,對教學每個環節都有意識地貫徹品德教育思想。
2.挖掘數學學科的德育內容,進行科學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教育
數學這門科學本身的特性,就是客觀、辯證與統一,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要在整體上把握思想教育的脈絡的前提下,鉆研數學教材,遵循數學學科嚴密體系的科學性,力求在各個知識點之間挖掘德育的因素,以便在教授數學概念的同時,開展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比如“加”與“減”、“乘”與“除”等都是對立的兩個概念,引導學生在理解并運用的當下,使他們初步認識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培養出一種正確分析看待問題的辯證觀點。
3.結合對數學學習活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
數學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學習動機又和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當前的社會發展新時期,要確立起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是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與此同時,還要處理好學習責任感和學習興趣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讓學生懂得學好數學不僅是自己的責任,還是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應盡的義務;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其學習興趣,讓他們樂于學習,沉浸在獲取知識的愉悅中,否則僅僅有責任心,而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對他們來說學習成了負擔,主動性和創造性都會受到限制。但若有興趣而缺乏責任心,則不能確保學習持續平穩進行,學好數學也就無從談起。
為了平衡責任心和興趣兩者的關系,筆者注重在教學內容上穿插數學發展歷史的介紹,講述數學家們刻苦研究最終成才的小故事,緊扣數學教學內容。比如,講到“圓周率”,筆者就聲情并茂地介紹祖沖之父子如何刻苦學習的故事;在“偶數和素數”的教學中,筆者以一種生動活潑的方式介紹了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難關的研究過程,讓學生明白,每一項數學成果都來之不易,背后有數學家們艱苦卓絕的鉆研和奮斗。在講述這些故事的過程中,筆者融入了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內容,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與此同時,筆者還經常介紹當前我國在數學研究上的新成果,以及這些成果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出來了,興趣倍增;筆者還會讓學生課后積極閱讀有關的數學書籍,使得他們在興趣得到培養的同時,愛國、愛民族的責任感也得到提高。
另外,要在數學教育中滲透德育內容,筆者還注重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形成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態度與科學精神。一方面要倡導并教育學生接近真理,謙虛嚴謹;另一方面,又要培養他們發散性的思維特質。這樣,堅持傳授知識和德育有機結合,指導學習活動與培養思想品德有機結合,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注重數學的社會應用,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意識
現今的數學問題越來越注重應用性,學生在思考各類數學相關問題時,會接觸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問題在社會應用方面的優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以及培養他們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意識。
本文從數學教育的德育目標展開闡述,提出了在數學教育中進行德育的若干有效途徑和方法。作為一線數學教育工作者,要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德育目標,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結合教學內容,把數學歷史數學名人故事以及背后體現的數學思想融入日常教學中,從而提高數學教育的德育效果和質量,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意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讓他們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進取的精神,促使他們形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遠大志向。與此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挖掘出數學教育中心的德育元素,全面推進數學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并將其落到實處,讓學生接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同時,素質與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曹一鳴.數學教育中的科學人文精神[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1(5).
[2]齊建華,王春蓮.論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