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摘 要:本文先對主要的農業面源污染來源進行闡述,然后對贛州農業面源污染現狀進行分析。從控制污染源頭以及降低污染程度等方面入手,對贛州農業面源污染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此保障贛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贛州;防治
面源污染是一種常見的污染類型,污染源會受到水流的沖擊而導致污染面積逐漸變大,進而對周邊的環境和土體等形成嚴重的污染。江西贛州一直是農業大市,農業經濟的發展為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遭到了農業面源污染的阻礙,進而對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影響。因此,對贛州農業面源污染現狀進行分析,對其中的主要的農業面源污染來源進行分析,以此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有著現實性意義。
1 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
農業面源污染源可以分為種植業與養殖業方面。在種植業中的污染主要是農作物養殖中的化肥、農藥以及農膜等,而養殖業方面主要是畜禽糞便污染。
(一)種植業污染
化肥污染是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大量化學肥料產生的,化肥的使用會導致土壤、水體和大氣受到污染。根據相關研究,在種植業中使用的氮肥利用率在30%~40%左右,而磷肥的利用率僅10%~15%。這種長期不合理地使用化肥的方式,會造成土壤結構變差、地力下降,進而降低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同時農藥使用的不合理也會多多少少的導致農作物有農藥殘留。在農田中使用的農膜也會產生白色垃圾,這種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進而對土壤質量形成很大影響。
(二)養殖業污染
畜禽糞便污染是當前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產生的糞便若是不經過任何的處理就接排放,則糞便中存在的大腸桿菌、寄生蟲卵等微生物會和氮、磷等物質融合在一起,在經過雨水的沖刷之后流入到周邊的江河湖泊中。這樣不但會對養殖場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污染,同時還會對外界的水體與大氣形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2 贛州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贛州一直是我國的農業大市。截止到2016年,贛州市糧食種植面積高達769.98萬畝,比上年增加0.16萬畝。由于其處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水系也十分發達,這些優質的環境條件能夠促使農作物在優質的環境中成長,在農業產量與質量逐漸提高的情況下有效的提升贛州農業總產值。但是在農業和經濟的逐漸發展下,贛州農業產生形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也隨即而來。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作物使用的化學物質投入以及畜禽廢棄物形成的污染物質。這種面源污染會被降雨和地表徑流沖刷,將大氣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帶入到水體中,進而讓周邊的水體遭受污染。
贛州市的農業十分發達,在對農作物進行培育的過程中會使用到大量的化肥,在雨水的沖刷下會導致土壤和水體的污染。尤其是氮肥的使用量過高,會讓化肥隨著降雨以及農作物的灌溉而進入到周邊的河流湖泊中,進而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同時還會改變土壤物理性質,導致土壤的酸化,進而影響當地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贛州本就是降雨量豐富的地區,其總降水量平均為1318.9毫米,尤其是在春夏時期的降水量比較集中,這個時期是種植農作物的關鍵時期。在雨水大量沖刷下,會提高贛州農業面源污染的嚴重程度。贛州地區有將近千余條水流,其中贛州的贛南山區是贛江發源地,也是珠江之東江的源頭之一。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若是不進行有效的防治,則就會在長時間的發展中對這些水流支干形成很大的污染,進而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并反過來對贛州農業發展形成很大的影響。因此,贛州地區必須要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進行重視,加強對當地農業污染源的控制,對當地的水體、土體與大氣環境進行保護,秉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促使贛州的農業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3 贛州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一)規范生產行為,控制污染源頭
要在農業生產源頭上進行污染防治,就需要在養殖業發展中規范生產行為,嚴格的執行農田運用家禽糞便的方式。并且要對水產養殖的污染進行控制,在養殖畜禽的時候要統一建設標準化的養殖場,要把養殖主體工程和環保處理工程結合在一起設計與建設。在此基礎上做到同時施工和同時投入使用,這樣就能夠保障產生的污染物得到及時的處理與防治。水產養殖中不能夠在湖泊水庫等比較大型的水體中使用化肥或者是漁用復合肥等,以此保障贛州水產養殖的水體能夠達到我國農田灌溉水質的標準,通過這種方式來對污染源頭進行控制。
(二)推行清潔生產模式,降低污染程度
在農業生產中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最主要的是在種植業方面進行。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實施沃土工程,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與測土配方施肥。積極地實施綠肥種植措施,同時還要提高秸稈還田以及食用菌和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在肥料的運用上要積極推行有機肥料與生物肥料,以此提升土壤有機質,進而對農作物生長的土地質量進行提升。這樣就減少了化肥的使用,從而有效控制了農業面源污染。
除此之外,還要實施綠色植物保護工程。在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推廣綠色植物的植保技術,對生態、農業、物理以及生物等相關的病蟲害治理方式進行綜合運用,以此減少農業種植中對農藥的使用。同時贛州地區的農業部門要教會農民使用燈光與性誘劑殺害蟲,使用低毒含量殘留量少的農藥,指導當地農戶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以此減少土壤農藥的含量。這樣不但能夠防止雨水將殘留農藥沖刷到水體中,同時還能減少農作物中殘留的農藥,進而提升贛州地區的農產品質量。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提升農戶的環保意識,加大宣傳工作,要讓養殖戶與種植戶都能夠了解化肥對土體和水體可能形成的污染。經過科普或者是媒體的傳播,加強對農戶的教育與培訓,提升贛州地區農戶的環保意識。使其能在生產養殖中主動參與到污染防治中,以此減少地區農業面源污染。
(三)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充分利用與節省資源
資源循環利用需要建設相關的環保設施來進行,通過設施建設防治污染。在農村建設沼氣池,將農戶的家禽舍、廚房以及廁所進行綜合改造,以此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一些大規模的養殖場還要和農村的公廁進行綜合建設,同時加強凈化池等相關環保設施的建設,以此達到家居能清潔化以及農業生產無害化的目標。贛州在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防治的時候,要結合農村最為基礎的,無害化、再利用以及資源化的環保理念,使用相關的生物方式將廢棄物變成寶貴的有機肥料,將生活污水、人畜糞便以及秸稈轉化成為肥料、飼料等物質。要在農村執行“誰生產、誰銷售、誰回收”的原則,將農藥等有毒有害物品包裝瓶回收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
在田地中建設垃圾回收站,將使用過的農膜進行集中回收和集中處理,在種植業中使用的農藥瓶也要進行集中處理。同時還要建設農村垃圾分類試運行點,要將有機廢棄物就近就地進行使用,以此讓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時還要將無機垃圾進行統一回收與處理。除此之外還要建設循環的生態農業工程,要做到免耕少耕、生態果園以及水旱輪流種植等相關的目標。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與推廣,截止到2016年,贛州市全市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率達75%,綜合利用率達80%,這讓全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的成功。
4 結束語
經過對農業面源污染的來源進行分析,發現很多污染都是來自于農業生產中的種植業與養殖業。而贛州作為農業經濟發達的地區,其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通過推行清潔生產模式以及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系統等方式,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以此促使贛州地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石先羅,章衛,付建國.江西省農業面源污染負荷分布特征的研究[J].江西科學, 2016, 34(2):208-212.
[2]馬瑛.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現狀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 2016(9):184-185.
[3]張斐斐,黃林海,吳海洋,等.贛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 2016(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