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斯亮
(武警學院 基礎部,河北 廊坊 065000)
促進心智技一體化的水面作戰訓練研究
秦斯亮
(武警學院 基礎部,河北 廊坊 065000)
河道巡航中發生的水面戰斗是武警部隊水上執法力量面臨的嚴峻挑戰。復雜的戰場條件要求水上戰斗技能必須具有更強的應對性。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來源于技能實施者內部“心”“智”要素與外部技能行為的更優配合。心智技一體化訓練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
武警部隊;水面作戰;一體化訓練
水面武裝戰斗是在生死線上的殊死搏斗,因此戰斗行為也是作戰人員所有智慧、力量、意志、技能等一切資源在最高水平上的集中呈現,它是各項技能面向任務的整合運用,是目的指向性與情境適應性高度結合的技能“合金”。這種“一體化”形態的實戰技能對于戰斗效能的實際發揮具有重要作用。按照水面戰斗技能的實際運用特點最大限度地提高一體化程度,是進一步提升實戰化訓練水平,增強訓練效果的重要途徑。
1.1戰斗技能與戰斗情境相適應
實戰情境是由一系列條件要素所構成的具體的、立體的情境,期間蘊涵著事態、環境、敵我態勢等一系列豐富復雜且始終動態變化的背景信息[1]。而發生在實戰情境中的戰斗行為又無不以制服、消滅敵對目標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戰斗雙方武力對抗的尖銳性、殘酷性必然決定戰斗行為要具有高度合理的戰術安排與鮮明的目的指向,唯有此才能夠保證必要的戰斗效率效能。而參戰人員如果要以最小代價實現戰斗目的,就必須透過情境中的大量信息獲得戰斗行為的支持與制約條件,進而制定行動策略以實現有效打擊。可以說,存在于具體情境中的戰斗行為不是動作技能的機械操作,而是時時以情境變化為線索的斗爭博弈,是一種基于情境反應的目的性戰斗活動。因此,從技能分類的角度來看,實戰戰斗行為不是單純指向自身熟練程度的閉合式技能,相反,它是一種時刻面向情境的開放式技能。如美軍海豹突擊隊在執行重要的水面作戰任務前,就在“關鍵局部”與“宏觀環境”兩個層面上尋找、構建實際作戰條件,盡量在逼真情境中對整個任務過程進行推演和訓練,使參戰人員提前熟悉作戰情境,以保證在戰斗中始終保持對情境的良好反應與適應,這種訓練模式的核心就是實戰技能的適應性特征。
1.2戰斗技能是多種技能的綜合運用
實際戰斗在復雜環境中進行,尤其是隨著武器裝備性能的增強,敵人在機動狀態和多樣地形(環境)條件下的戰斗能力也不斷增強[2]。隨之而來的,以圍困扼守之勢開展打擊的戰斗樣式將會不斷減少,取而代之的將是面對更加多樣化的復雜戰斗環境。并且隨著具體戰斗的進程進展,敵我又在相對空間(位置)、人員、火力配系等戰斗態勢上隨時發生變化,需要參戰人員根據不同作戰目的綜合地運用多種技能并快速地轉換戰斗方式。以射擊為例,槍械運用不單是靜止狀態下單一姿勢的射擊技術,還需要參戰人員在遠距離火力壓制、船艇貼靠警戒、跳幫與敵船控制、空中水面聯合打擊等整體戰術安排中按照各自戰術位置完成各種射擊動作(包括身體姿態與地物利用)之間和槍械武器(各種槍型、匕首等)之間及時進行合理的轉換。此外,還包括較特殊條件下的射擊,如:摩托艇運動射擊、繩索滑降射擊、夜間射擊以及在泅渡與負傷落水后非利手狀態下的特殊射擊技能。這些具體條件下的技能“綜合”運用,是保證戰斗技能有效適應水面戰場需要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1.3實戰是高度心智參與下的技能運用
以“湄公河10·5案件”為代表的河道、水面嚴重暴力犯罪近年來已成為武警部隊水面執法力量加以重視的實戰處置類型。此類水面暴力襲擊案件呈現出集團化預謀、協同化實施的犯罪特征。其犯罪實施過程表現為人員分工明確、犯罪過程的組織協調性強,在整體上具有相當程度的策略性和目的性。為與之相適應,武警部隊水面執法力量的打擊行為必須是基于過硬技能的連續化的應對過程。不僅要求各技能操作環節有效可靠,而且各技能環節必須以戰術安排為指針,實現多種打擊行為協調運用、持續應對的戰斗行為連續體。即在作戰團隊宏觀戰術協同與個人戰術協調兩個層面均繹氮唇高度的組織化、策略化,形成整體戰斗力,以保證在快速、有序響應的基礎上對犯罪力量形成有效的打擊與制衡。單兵作為整個水面戰斗行為策略與能量的最終實現節點,他們不僅要在技能實施層面達到過硬水平,而且必須同時具備獨立應對局部戰斗與協同整個團隊共同作戰兩方面的能力。面對如此復雜的戰場情景和作戰任務,單兵戰斗技能運用絕不是動作操作方式由訓練場向戰場的機械平移,而是一種高度條件化的能力遷移。它以參戰人員身心智的合理協調為實現前提。動作操作只是戰斗技能的外顯可見部分,其背后是心智對具體技戰術動作的準備、選擇、組合(配合)、使用時機等方面發揮選擇、協調、控制等一系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說,只有心智因素與動作技術要素的良好匹配才是智勇雙全、有勇有謀的戰斗過程。
2.1在基礎訓練中前瞻性地融入戰斗條件
戰術意識的培養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實踐證明,單純通過短期、專門強化訓練所形成的戰術意識往往是面向某個具體訓練科目達標要求的刻板套路定型,并不是被受訓者切實理解和掌握的“自己”的知識,缺乏廣泛遷移的靈活性,在復雜多樣的戰斗情景中難以發揮實戰作用。
從運用的角度觀察技能與戰術的關系,我們不難發現,戰術即是基于現實戰斗條件的技能運用,而技能本身就是戰術的運用載體。因而,訓練中如果過分強調先基本技能、后實戰應用的線性進程,則破壞了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受訓者初步接觸技能時就未能形成相應的條件觀念,不利于對技能本質的理解。
戰斗情境是形成戰術策略、組織戰斗行為的重要依據,是練就受訓者選擇性反應與綜合應對處置能力的最佳方式。在基礎訓練中融入情境化的訓練元素并不斷豐富和拓展,使受訓者在基礎訓練中就建立起方向性、反射性的注意力分配模式與觀察識別的準備狀態。這種意識指向性訓練在基礎訓練中雖然并不具有實質性的戰術教學價值,但對于戰場重要方向(方面)保持警覺的戰術意識培養卻是極為關鍵的。從一體化技能訓練的角度出發,如要促進心智技要素在實戰技能訓練過程中同步生成,則應在基礎訓練中前瞻性地融入戰斗條件與背景,使戰斗行動的戰術規劃與思維決策、戰術協同框架下的心理注意指向、心理應激自我調控等戰斗技能實施所依靠的心、智要素在近似實戰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中經受鍛煉。
2.2圍繞“運用”開展教學訓練
實際運用效果是檢查一切技法、戰法價值的唯一標準。實戰化科目設置通常是對實戰中典型、常見技戰術配合模式的運用,其本身雖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方向性固著”的問題。不僅限制了受訓者對技戰術功能的認識程度,降低了實際運用的可選擇性,而且制約了策略思維的靈活性,不利于復雜條件下戰斗力的生成。堅持“面向實戰、突出運用”為導向,就應重新審視并改進“科目式訓練”的訓練理念與具體方法。從便于受訓者在實戰運用狀態下進行戰斗行為選擇與思維決策的角度出發,對技能訓練的流程進行優化,采取合理方式提高技戰術實戰意義的易理解性、易發現性,不斷提高心、智等戰斗行為支持因素在作戰技能習得與生成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與貢獻率,為作戰技能實戰化狀態下的自主運用提供支撐。幫助、促進受訓者在訓練中通過比較、分析等思維過程,更加完整與真實地理解和把握技戰術使用條件、配合方式、優長與弊端,形成適應實戰的認識和體會。
2.3動作技能與心智技能要同步耦合
技能與戰術有效匹配、多種技能的協調運用都是在參戰人員心智活動的調控下完成的。這種頭腦中不可見的心智活動與外部顯見的動作技能是一個幾乎并行同步實施的有機整體。其配合的有機性直接關系到戰斗效率與效能。心智活動要與動作、情境的快速變化實現同步,就必須與這兩方面密切合成。這種合成不是各方面單項技能“成品”的線性對接,必須在同步訓練中實現耦合。研究表明,富有實戰經驗的老兵與新兵的最大區別往往并不在于體能、技能上的差異,而是在于面對任務需要是否能夠靈活巧妙地運用技能、合理運用戰術以及相互協作充分發揮團隊力量。這些經驗不是顯而易見的知識,而是經過大量專門經歷之后所凝結的內隱知識[3]。這種知識雖不易直接體現和教授,但卻是實現技能一體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從心智技一體化訓練角度出發,我們應當注意到訓練教員在訓練過程中作為指導者的重要作用。使其充分發揮經驗分享的作用,將“技”在實施過程中“心”“智”的參與方式、技巧等個人化知識以體驗、體會的形式與受訓者進行交流。通過“認知示范”[4],即在示范動作的同時將動作過程中的思維內容口語表述出來,將隱性經驗轉變為可供討論、檢驗、借鑒的“顯化”的知識,不僅促進受訓者深刻理解戰斗技能,而且幫助他們意識到技能的“外部實施”與心、智等“內部操作”之間重要而密切的關系,從而為他們自主進行“內部建設”,為技能實施過程中實現良好“內外耦合”提供新路徑。
戰斗技能是一項必須針對戰斗情境時時變化而進行應對實施的“開式”技能。與以機械性、重復性為特征的“閉式”技能相比,戰斗技能在實施過程中對于心、智等實施者內部的決策、適應、調控等應變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而,戰斗技能訓練必須符合“開式”技能特點,即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實現以有意義目標導向代替單純的動作行為導向,使受訓者充分調動自身的心、智資源參與任務的完成過程,實現受訓者在內部心、智因素與外部技能動作實施上的較好的匹配耦合,從而使受訓者在實戰條件下能夠自主、合理、準確、靈活地運用戰斗技能。
[1] 秦斯亮,楊志國.如何應對77式手槍偶發危險因素[J].現代世界警察, 2014(9):86—87.
[2] 常小龍,周鵬,關志峰.警察手槍技能對抗訓練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3):94—97.
[3]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0—105.
[4]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98—120.
AstudyonthePromotionoftheIntegrationofMind,IntelligenceandTechnologyinSurfaceWarfareTraining
QIN Si-liang
(Basic Courses Teaching Dept., The Armed Police Academy,Langfang 065000,China)
The surface combat in the river cruise is a serious challenge for the armed Police Force. Complex battlefield conditions require water combat skills with more flexible responses.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goal is mainly depends on two elements better match. One is the internal elements (e.g. Implementer′s psychological and intelligent abilities), the other is the external elements—skill behaviors. Putting psychological, intelligent and behavior into a combination training will provide a new path of practice.
armed police force; water combat; integrated training
1.武警學院中青年教師科研創新計劃課題“警務用槍行為生成式訓練研究”(KYCX201611);2.武警學院中青年教師科研創新計劃課題“湄公河聯合巡航系列訓練問題研究”(KYCX201609)
2016-10-27
秦斯亮(1981—),男,河北唐山人,講師。研究方向:軍事訓練、訓練心理。
G86
:A
:1671-1300(2017)02-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