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的數學教學規劃中,小升初的無縫銜接對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數學學習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升初的數學銜接,需要教師以新課標為準,重視學生數學學習良好方法的培養和和諧氛圍的營造,積極采用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的措施,從數學知識本身、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習慣等方面著手,做好小學升初中的數學教學銜接工作。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初中;數學教學;銜接策略
小學升初中的階段,學生面臨了巨大的初考壓力。為了升學考試,很多數學教師往往將側重點放在具體的猜題和抓題工作上,忽略了很多學生學習方面的方法應用和習慣細節問題,這種為升學而賭博式的教學方式無疑不利于學生小升初的發展,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的連貫性培養也有巨大的影響。因此,即便處于重要的小升初關鍵階段,教師也不能忽略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和邏輯思維的連貫性培養。
一、從細節抓起,注重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
小學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而學生數學知識與能力的獲取都需要通過習慣和行為的發生才能實現,要確保學生在不斷重復的行為中實現能力與思維上的突破,就必須養成連貫的數學邏輯思維和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有調查研究結果顯示[1],當前很多初中數學貧困生之所以失去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就是因為其在小學階段沒有積極采取對策培養興趣,養成思維習慣而導致。由此可見,從細節抓起,注重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興趣。
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小升初的關鍵階段,尤其是要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關鍵階段,只有高效的預習工作才能成為學生高效學習和復習的支撐,對于學生隨后的初中升學課程的增多,數學學習任務的加重,必然要有更好的小學數學基礎。比如在分析圓錐與圓柱體積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預習工作中自行尋找圓錐圓柱的實物,對物體的外觀進行觀察與對照,切身感受物體大小變化情況,進而總結物體的性質,并結合課本的學習內容通過在圓錐圓柱空瓶中盛裝沙子等方式研究兩者體積的關系。其次是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由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而要夯實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題能力,閱讀和審題非常重要。比如一些很容易因審題錯誤而混淆的數學應用題:(1)小明食堂排隊打飯,從前開始數是第11個,從后開始數是第14個,一共有多少人?(2)小明食堂排隊打飯,小明前面有10人,后面有13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細節進行審題,提高數學閱讀能力,為后續的解題打下基礎[2]。
二、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升學壓力下的緊張學習氛圍中,教師要做好氛圍的營造與環境的調控,避免升學壓力給學生造成精神上的負擔而影響數學學習效率,同時也為學生在良好學習氛圍下培養數學學習興趣打下基礎。進入到這個階段,學生在數學知識中公式、定理的學習基本已經掌握,教師要做的就是將學生的數學習題緊密聯系生活,更多的以生活實例作為解題的切入點,用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并營造生活化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解決生活難題的興趣。比如引入以下的應用題:一個水池中有三根進水管,單獨開放甲管排空水池需6小時,單獨開放乙管排空水池需8小時,單獨開放丙管排空水池需12小時,三管同時開放排空水池的時間為多少?這類題型就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非常貼近,因為水管放水的情況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生活化的氛圍能起到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學習和生活難題解答之間的關系。這樣的生活內容引入數學題,遠比要求學生計算1/(1/6+1/8+1/12)的算術題更有效。
此外,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還可以通過在課堂上開展數學競技活動的方式展開,同樣引入生活中的故事帶入到數學題目的解答中,結合生活實際,吸引學生注意,同時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讓學生有話可說[3]。比如關于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師可以在黑板上設置磁鐵或螺釘,圍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再利用一根長線繞圈,學生通過測量來分析長方形與正方形長寬或邊長與其對應周長之間的關系。同樣將其引入到實際的物體中,教師還可以利用校園的花圃,分別測量出長寬,再讓學生通過實踐利用線繩圍繞一圈,理解長寬與周長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過程往往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活動參與性,有助于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并帶入學生愉快學習,這種氛圍的營造對于小升初的學生而言必然具備重要的意義。
三、善用多題一解和一題多解,鍛煉學生融會貫通、解決問題能力
不同的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吸收吸收能力都存在差異,尤其是小學的數學基礎形成階段,經常出現一道題目不同解題方法而學生也不同程度掌握的情況。在打下基礎的重要階段,教師要有為學生開竅的意識,即讓學生在接觸數學時就應認識到解題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多樣性,盡可能針對有不同解法的題目為學生講解更多的方法,不但是對其思維的訓練,更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學習的奧秘,并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常見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甲乙兩列車分別從A地和B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兩車在距離中點30km位置相遇,已知甲行駛全程需要10小時,乙行駛完全程需要15小時,求兩地的距離。”假設甲乙兩地距離為x,那么甲的速度就為x/10,乙的速度為x/15,中點相遇位置是1/2x-30,與甲的行駛距離相同,于是兩組對等式分別為(x/2+30)x10/x=(x/2-30)x15/x,這是以距離對等的方向來實現對等式兩邊數據相等,最終x=300,那么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以對等式兩邊數據為時間對等時的不等式,這是兩種不同的解題思維。在引導學生做這些題型的解答時,教師必須要求學生保持耐心,認真審題,將抽象的題型轉化為自己最拿手的數學思想,來提高解題的準確率。另外,學生在日常的練習中還必須學習多種解題技巧和思維,以不同數學思維相互滲透的方式來為小學升初中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4]。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新要求,小學教師的數學教學工作任重道遠,不但要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與效率,更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的創新精神,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除了要掌握知識,更應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為初中數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向玉瓊.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教學有效銜接策略初探[J].讀與寫,2013,4(136)
[2]查昌遠.淺議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有效銜接[J].赤子,2014,11(3)
(作者單位:廣西靈山縣煙墩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