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鎮縣谷前堡鎮水磨口村有保存完好的標本式鄉土文脈,它靜如處子,安靜的停留在時光深處,不動聲色。那些斑駁凝重的古堡墻、古寺廟、老樹和散發著悠悠光澤的街巷小徑無不述說著古村落的悠久歷史,那些古老民居內雕花的抱鼓石、拴馬樁、雕花的門窗和屋頂翹角處鑲嵌的各種栩栩如生的瑞獸,這一切猶如展開的古畫卷般靜美,走進村莊里讓人一下子就靜下心來,回歸到一種久違的慢生活狀態中。
天鎮縣位于全省最北端,地處山西、河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因此得以“邊城”的稱號,歷代中原王朝在此不斷筑城、筑堡,設軍、設衛,長城、城堡、墩臺和天然的峪口共同構成了一個功能完備、有機統一的戰略防御體系。天鎮縣的村莊除了像新平堡、保平堡等一些以“堡”命名的村莊外,還有不少以“口”命名的村莊,像水磨口、榆林口、白羊口等。車過白羊口、榆林口等村莊時,不時可見沿著山腳蜿蜒起伏的長城和烽燧墩臺,一陣風過后,黃土卷起塵煙彌漫,突然給人以金戈鐵馬、黃沙穿甲的無盡聯想,只是數百年后硝煙散盡,這些古長城還在忠實地戍守著家園。
走進水磨口村,這是一個暗淡了刀光劍影,也遠離了都市喧囂的村莊。古堡輪廓尚存,村中央有一個素面照壁,走過照壁,便是一處老戲臺,戲臺有維修的痕跡。老戲臺正對著的是一處寫著“大福廟”的廟宇,廟開兩南門,村里人說那處寺廟舊稱三官廟,是明代的三座廟宇,雖然也修修補補,但基本上沒有落架大修過,依然保持著舊有的格局和面貌,原來各自獨立。入眼的寺院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有三官殿、龍王殿、娘娘殿,近年來村里人把古代的三座廟合成一座大廟,總體稱為“大福廟”。以前分別叫三官廟、龍王廟、娘娘廟,各廟都沒有配殿之類的附屬廟宇。龍王廟的后墻上還有明嘉靖年間的壁畫,壁畫十分精美,人物形象衣著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他的廟只在梁頭處可見壁畫痕跡。龍王廟正對面那處房子,也就是在兩處南門中間的房屋,在舊時為龍王廟的過廳,是為當地達官顯貴看戲之用,因為寺廟對面就是龍王廟戲臺,那個戲臺主要是為祈雨時酬神獻戲之用,自然也有悅人的功用。“大福廟”旁邊是一處已經改做他用老房子,村里人說,那也是一處寺廟,是原來的老爺廟,老屋子下面為突出墻面的條石,老屋的墻都是青磚砌筑,只是窗戶用木條封堵了起來,向前突出的條石是村民們坐著曬暖暖的好地方。堡子中間還有一處很矮小的房子,是普通民居的半間房大小,沒有門,高臺上開有窗,屋頂也是筒瓦覆蓋,這是一處保存完好的五道廟,從整體看其實更像一個小巧玲瓏的神龕,五道廟內還有各種塑像,沒有門說明不用人進去祭拜。神話傳說中五道神是掌管世人生死的神,凡村中有人故去,皆要將其姓名寫于紙上,焚于廟前,即視為上報閻王,將此人在生死簿上注銷,才可重新輪回。在長城腳下的其他有堡子的村里也曾看到過同樣的建筑,想來當年的五道廟大都是這種矮小的形制。村北還有一處重新修繕過的城隍廟,也是每一殿就是古代的一座寺廟,主要有關圣寺、觀音寺、城隍廟等多處廟宇,不同類型的神祗共處一院,也可以說是一大景觀。村民說村中原來有24座全廟,可目前只剩下這10多處了。曾經去過多個長城腳下的古堡,村民們都說村子曾經有24座全廟,也只有在這個村莊,才真正看到了舊時廟宇的形制,其實是一間屋子就是一座廟,以前長城沿線的堡子大都是相同的格局,還只有水磨口村保存得較好。
堡內整體布局呈十字形,也是四大街八小巷,作為軍屯,村落也有軍事防御功能,小巷特別狹窄,四條街巷可通村外。這樣的布局是典型的長城邊上的戍堡,從這個村莊保存完好的村落肌里看,水磨口可以說是大同鎮72城堡中極具代表性的古村落。整個堡子的堡墻是黃土筑就,堡墻東墻北段殘存,西墻北段殘存,北墻比較完整,但已分成兩截,中間有一水泥路,直通山口。
在堡子里成排的老房子和石頭筑砌的院墻古樸敦實,大院門木雕、磚雕等工藝精湛,有不少人家的屋子后墻有兩個用磚碹的圓窗,窗戶有帶花的木窗欞,只是現在都用泥從里面堵住了,失去了瞭望功能。不少人家的院墻用磚或者石塊有序地壘砌,特別地結實。在一處標著240號的大院兩側,有萬字不斷頭花紋照壁,這樣的照壁在其他古村落很少見。另一戶人家墻壁上鑲嵌鶴鹿同春的磚雕,鹿身上的斑點清晰可見,磚雕大小也就是兩塊磚的高度,但是點綴在墻上很是顯眼。不少人家的房屋的山墻處雕有邊框為圓形或者菱形的內有花草的圖案,房子的窗戶還保存著舊有的萬字錦之類的花窗形制。有一戶人家的屋角翹起處有高昂著頭的張口獸磚雕,野性十足,十分有趣。
走進村民石玉山家的院落,是上房七間,東廂房四間,南房四間,與其他村落不同的是這戶人家的街門是開在南房的正中間,而不是在東南角,南房與街門形成了一體。還有一處是磚砌大門,大門上的磚雕呈垂花狀,上為仿木斗拱,拱眼間還有裝飾圖案,十分精美。多數民宅大門雖然也很講究,但是并不復雜,不像廣靈縣蕉山鄉西蕉山村和新榮區郭家窯鄉助馬堡村的高門大院那么繁縟,但也很精美。村民說這些老房子與那些古廟宇大概都有500多年的歷史了,雖說房屋是石頭墻,但是在墻中間還有立柱,與屋頂的檁形成了最古老的框架結構,所以很結實。整個水磨口村有保存完整的院落約40多處,給人感覺是古村落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靜看世事變遷,自有一種愜意在里面。
村子的北面不遠處的山腳下便是水磨口地段長城,靠東的明長城約800余米,靠西的也有400余米,每隔百米左右置一墻墩,村子附近有多個墻墩。村里人說翻過北面的環翠山便到了內蒙古興和縣地界,水磨口村北便有一處可通邊外的口子,也叫水磨口。站在古堡外,處處可感受到邊塞文化氣息,這里是一處可憑吊千古興亡、朝代盛衰的地方,也是可以感受到古長城的雄險壯觀、烽堠相連古樸滄桑的地方。
現在村里的原住民多為明朝戍守長城士卒后裔,沿襲著先祖留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他們世世代代在這里衍繁生息。
水磨口村在明朝時是大同鎮所管轄的七十二城堡的鎮口堡,是邊防駐軍的營壘。該段長城從陽高縣十九墩村界進入,依山腳東來,進入水磨口、六墩、榆林口等,隨后轉北到達李二口。古代內長城的關口稱為關,如平型關、雁門關,外長城的關口則稱為口,如水磨口、白羊口等。那些叫口的地方既是出入長城的通道,又是防御要地。水磨口在明代是一處戰事頻仍的地方,明正德皇帝之前,此處有水磨口墩,有7—10人駐守。到了明嘉靖年間邊患加劇,為了防御蒙古人進攻,一個個屯兵堡就在加固長城的同時修建起來,嘉靖二十五年,在水磨口附近筑土堡叫鎮口堡,為大同鎮東路直管天成衛內七堡之一。
鎮口堡隆慶六年增修,堡周一里三分,堡墻高三丈六尺,堡里的駐軍防守著水磨口,該堡防守長城十三里,邊墩二十一座,火路墩一座,有官軍311人。萬歷三十四年,蒙古俺答汗部三千鐵騎攻破水磨口犯掠天成衛。在明代,軍屯里的人都是軍籍,靠軍費養活,職責是守邊耕種。戰時拿起武器保護家園,平安時扛起鋤、犁,種地自養。村中的寺廟是守城將士的精神寄托,閑暇時還可以借春祈秋報酬神獻戲的時機到古戲臺前欣賞戲曲。清順治三年合并前明的天成衛、鎮虜衛為天鎮衛,并于雍正三年改為縣,鎮口堡占一“鎮”字,需要改名,因了堡子北面的水磨口,自然也就改稱水磨口村,一同改名的還有鎮寧堡改為白羊口。
隨著世事變遷,曾經駐守邊城的守軍將土成了堡子里的原住民,這個屯兵的軍堡在數百年后演變成一個近2000人的村莊。不過從這里現存的長城、古堡、民宅和民俗風情看,依然可以辨析出亦耕亦守的明代軍屯制度。如果說綿延的長城全線就是一座內容龐大的長城博物館,那么長城腳下保存完好的村堡就是活生生的歷史樣本。水磨口古村落就像一部未被現代人深度研讀的古書,當你面對日漸頹廢的廟宇、民居時,還未從其蒼老的面容上讀出太多的內容。從村里人們聚在一起閑聊中,可以淺顯地讀出那穿透所有平常日子的家長里短、谷黍桑麻。
站在村北較高的地方,可以看到整個村子全貌,房頂全都是筒瓦覆蓋,整體感覺特別齊整,而且老屋成排,街巷也特別規整。環顧水磨口,邊墻逶迤,烽臺矗立,古堡巍峨,老屋參差,村外的蒼山莽莽,罡風蕩蕩,那是一派豪壯的景象。特別是到了下午太陽西下,一抹血紅色的夕陽更是給古堡涂抹上一層殷紅,使得蒼山不再孤獨,村堡也不再荒涼。
天鎮段長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幾乎涵蓋了整個長城的修筑史,墩、臺、堡、城保存相對完整,長城腳下的古村落遺存了大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深刻的歷史記憶和富有地域特點的歷史生活,最重要的是還保存著古代的村容村貌和世代相傳的村規村俗中的傳統價值觀、道德準則,這些都是長城的靈魂,這些也構成了長城文化旅游的鮮明特色。大同明長城貫穿天鎮、陽高、新榮和左云等縣區,而相關部門正在規劃的古長城旅游公路也即將開工,這條公路從右玉的殺虎口一直到達天鎮的新平堡,這無疑是推動長城及沿線古村落旅游的利好消息。水磨口附近的白羊口目前正在打造集采摘和古堡游為一體的長城旅游項目,水磨口、榆林口和白羊口段長城都保存較完整,是長城游中的經典地段,未來長城腳下的古村落會成為游人們探秘的最好地方,目前大同正在打造長城經濟帶,水磨口這樣的古村落自然可以搭上這趟幸福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