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勇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興義 562400)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難點也在農村。農業部從2013年起組織開展了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應當充分發揮美麗鄉村的載體和示范作用,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鄉村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推進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設“美麗宜居、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
1.1農民群眾渴望鄉村生態環境改善的迫切需要城市在面臨空氣質量、生態環境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鄉村這塊曾經的“凈土”也面臨生態環境遭受污染的挑戰。
1.1.1工業化城鎮化不斷向農村縱深擴張對鄉村原有生態造成破壞。近年來,由于受土地制約和城市環境壓力等因素影響,很多地方的政府決策者將工業園區建在公路或鐵路沿線的鄉村。尤其在一些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鄉村成了化工、能源、建材等工礦企業的集聚地,鄉村原有的植被被破壞,企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也給鄉村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污染。在城鎮化戰略驅動下,某些地方政府也熱衷于“攤大餅”,在人口規模不具備的集鎮大興城鎮化建設,盲目追求城市擴張,“開山填湖”“圈地造城”,破壞了鄉村宜居的田園生態。
1.1.2鄉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鄉村環境構成影響。農民傳統耕作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使用農藥、化肥數量最大的國家,但只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無疑會對鄉村的土壤和水質產生污染。另外,鄉村生產生活產生的人畜污水、垃圾也無法進行科學處理,以及使用燃煤等非綠色能源所帶來的污染也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
1.1.3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村落破敗不堪和公共設施老化造成臟亂差,影響鄉村環境。隨著大量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鄉村常住人口急劇減少,很多鄉村出現了“人走房空”現象。以筆者家鄉湖南省永州市為例,2009年永州市農村現有勞動力271萬人,外出就業116萬人,占現有勞動力的42.8%。永州與廣東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毗鄰,大批農村人選擇外出打工,大部分鄉村人煙稀少,許多房屋已經倒塌,鄉村道路坑洼不平,一些公用基礎設施年久失修被廢棄。這些都給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帶來了不便,他們渴望鄉村生活環境能得到改善。
1.2農民群眾渴望鄉村和諧安定的迫切需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城鎮化戰略的大力推進,農村出現“空心村”現象。鄉村社會的急劇轉型和“熟人監督”的缺失,使得鄉村原有約定俗成的生活秩序和權威被打亂,偷盜、賭博、人身侵害等違法犯罪現象近年來在一些鄉村出現遞增趨勢,農村安定受到一定影響。2014年1月13日,貴州省凱里市龍場鎮老山村某賭博點發生爆炸事件,造成15人死亡,8人受傷[1]。由于鄉村缺乏基本的文化娛樂設施,一些村民在農閑季節為了消遣,參與聚眾賭博,輸錢后變賣家產或借高利貸,債臺高筑時往往是妻離子散,甚至自殺或者鋌而走險。鄉村留守兒童特殊群體的權益保障問題同樣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全國婦聯發布的調查顯示,2010年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 102.6萬人(其中獨居留守兒童為205.7萬),占所有農村兒童比重達37.7%,與2005年的調查估算數據比增加約242萬人[2]。人身侵害是留守兒童所面臨的重要威脅之一,從近年來屢屢發生的鄉村留守女童性侵案件中可見一斑。如據媒體報道,廣西一名13歲鄉村留守女童遭10多名中老年人2年性侵達50次。除此以外,鄉村大量的空巢老人缺乏照顧和贍養,農村人養兒防老的傳統受到嚴峻挑戰,外出務工導致夫妻分離,引發家庭糾紛等。社會轉型中鄉村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的和諧穩定,破壞了鄉村社會的公序良俗,農民群眾渴盼回歸到鄉鄰和睦、民生和諧的鄉村社會環境。因此,在加強鄉村社會管理和治理過程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文明鄉風的形成。習近平主席在農村調研時指出,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3]。
1.3農民群眾渴望同步實現小康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宏偉目標。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由于地區發展差距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村特別是西部廣大農村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任務十分艱巨。截至2009年,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僅為54.4%,地區差距懸殊,西部農村最低,貴州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為13.97%,尚處于起步階段[4]。沒有鄉村億萬群眾的小康,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夢也不可能變為現實。美麗鄉村與農村小康社會目標在精神實質上是一致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農業發展、農民致富、農村和諧。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鄉村社會同樣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的具體體現。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中國”,美麗鄉村也是億萬農民的中國夢。當前廣大鄉村群眾都渴望分享祖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和市場經濟的實惠,應該積極回應廣大農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關切和期待,將美麗鄉村作為農村小康建設的有效載體,把美麗鄉村建設成為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2.1以實施農業產業轉型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鄉村是國家富強的根基,沒有鄉村的富裕,中國夢就不能實現。貧窮的鄉村談不上美麗,美麗鄉村首先應該是富饒的鄉村。建設美麗鄉村、改變鄉村落后面貌必須依靠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新型農業產業的轉型。我國廣大鄉村地域廣闊、自然資源稟賦各異,建設美麗鄉村應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在土地肥沃的平原鄉村,可以通過土地租賃承包實施農業機械化和規模化經營,扶持發展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等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集群發展,依托現代化農業產業打造觀光農業、生態休閑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美麗鄉村。西部高原鄉村適宜發展特色山地經濟,以及依托優美的自然人文風光發展鄉村旅游,走多元增收之路,實現鄉村群眾脫貧致富。榮獲“2013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桂冠的貴州省興義市納灰村,利用自身獨特的“萬峰林”喀斯特山地景觀、濃郁的布依族文化、優美的田園風光,將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以農業促進旅游業,以旅游業帶動農業,成功探索出了一條西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特色發展之路。目前納灰村已發展“農家樂”“鄉村客棧”和旅游特色商品店等200余家,徹底改變了村民過去依靠傳統種植養殖業的貧困面貌,村莊也變得靚麗起來。納灰村的蝶變表明,只有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創新發展,實施農業產業轉型,設法讓農民增收致富,建設美麗鄉村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才能實現。
2.2以發展繁榮農村文化教育引領鄉村文明和諧建設美麗鄉村,必須著力塑造鄉村群眾的“心靈美”,培育和引導鄉村群眾自覺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準則。農民群眾知識水平普遍不高,對農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難度最大,必須“堅持聯系實際,區分層次和對象,加強分類指導”,力求重點突破。從鄉村學校教育入手,抓好農村兒童青少年重點人群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使其在農村兒童青少年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從而形成示范帶動作用。同時,發揮鄉村學校在農村成人教育中的輻射作用,以舉辦家長學校和開展成人培訓等形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灌輸”給廣大村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必須要有針對性、講求實效性。對貴州10余所鄉村農民獲取生活資訊、政府政策的渠道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電視占73%,手機占32%,人際傳播占19%,書報雜志占6%,電腦占4%。從中可以看出,電視依然是鄉村農民群眾最主要的文化娛樂載體,在鄉村應用廣泛并且具有傳播迅速、傳播范圍廣等優勢。應當充分發揮電視媒體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突出作用,政府出資支持,區分不同對象,開播主題鮮明的鄉村頻道,講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故事,播放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讓農民群眾在娛樂中受啟發、受教育。其次也要重視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在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的獨特作用。對于少數民族鄉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相互借鑒,善于運用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思維習慣對其進行表述,形成獨具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形式和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族地區的大眾化[5]。通過各種形式、渠道對農民群眾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使廣大村民從“慢慢了解”到“感知認同”再到“自覺踐行”,營造文明鄉風,減少當前鄉村頻發的違法犯罪和不文明行為,建設“業興人和”的美麗鄉村。
2.3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托起鄉村美麗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必須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中平等、公正價值取向的具體體現。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不是“涂脂抹粉”,要圍繞鄉村民生改善、生態環境治理著手。一是要強化鄉村民生基本保障服務,構建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政策,關注、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二是加大對鄉村教育、文化等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的資金投入。“美麗鄉村教育先行”,合理規劃布局鄉村學校,解決因學生減少鄉村學校撤并后造成的農村孩子上學難問題,發揮學校教育在培育鄉村群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我國鄉村地域廣闊、民俗民情多樣,鄉村是祖國文化的基因,需要加大對鄉村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投入,建設各具特色的鄉村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景觀文化,引領美麗鄉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加快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有線和移動通信鄉村全覆蓋,并且在鄉村書屋的基礎上建設鄉村電子閱覽室和遠程教育站點,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使鄉村群眾不出家門就能獲取實時資訊、接受教育。三是合理規劃建設鄉村公共基礎設施,開展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鄉村生態文明。優
美的鄉村自然環境、宜居的生產生活條件,既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鄉村精神面貌的改善,促進鄉村社會文明、和諧,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美麗鄉村美麗綻放。
美麗鄉村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共同反映了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要求。必須充分發揮美麗鄉村建設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載體和示范引領作用,既要打造文明整潔的村容村貌、環境優美的自然生態,又要著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鄉村群眾的“美麗心靈”。
[1] 汪志球.貴州凱里龍場鎮發生爆炸[N].貴州日報,2014-01-14.
[2] 周易.205.7萬獨居留守兒童警示農村未成年人監護刻不容緩[N].中國青年報,2013-08-08.
[3] 習近平: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N].人民日報,2013-07-23.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監測報告2010[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5] 徐魁峰.文化自覺缺失與民族地區和諧文化建設[J].前沿,2011(16):165-168.
[6] 金建生.民族地區農村學校文化建設實施策略[J].中國民族教育,2007(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