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國,定光平,鐘儒剛,熊晚珍,劉之楊
(湖北科技學院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咸寧 437100)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產權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核心競爭力,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支撐和掌握農業發展主動權的關鍵。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是重要國家戰略。2008年6月5日,國務院頒發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08—2020年)》;2014年12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2010年6月11日,農業部頒發了《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0—2020年)》;2013年1月14日,農業部、科技部、知識產權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意見》;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啟動了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農業知識產權具有創新、經濟、文化、社會等多種功能。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利用,能激勵農業科技創新以及促進農業創新,促進知識資源開發與知識經濟發展以及農村扶貧,其中農業生物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等的保護與利用,能推進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和農業區域特色化(區域產業特色化、產品品質與產品文化特色化、區域品牌化、創意農業發展等)發展。
歷史名茶涇陽茯茶是茶馬古道上精品邊銷茶,為古絲綢之路外銷的主要貨物。邊銷茶(亦稱邊茶)[1-3],因是一種專供邊疆少數民族飲用的特種茶而得名。邊銷茶多為緊壓茶(茯磚、花磚、湘尖、花卷茶、青磚、米磚、黑磚、康磚、金尖、康尖等),少量散茶(安化黑毛茶、咸寧老青茶等),除以紅茶散茶為原料的咸寧羊樓洞米磚[3]屬緊壓紅茶和普洱茶的生茶屬綠茶以外,其他邊銷茶均屬黑茶類。
茶馬古道源于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學界對茶馬古道的定義尚未統一,其狹義定義局限于我國西南地區和藏茶以及馬幫,只有基于邊銷茶(包括蒙茶、維茶、藏茶等)和茶馬互市等,才有較科學的說法:茶馬古道,源于邊銷茶與邊疆馬互市,以馬幫、船幫、駱駝幫等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內地與邊疆民族商貿通道以及國際商貿通道,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關鍵走廊。這樣,茶馬古道主要有4條:①湘鄂陜甘茶馬古道;②湘鄂陜康藏茶馬古道;③滇藏茶馬古道;④鄂豫冀蒙茶馬古道。其中,途經涇陽的湘鄂陜甘茶馬古道,是與絲綢之路匯合的主道,并致使茶葉與絲綢、瓷器組成古絲綢之路上三大支柱出口產品。
精確識別涇陽茯茶的知識產權與傳統知識以及文化遺產的優勢,既是該邊銷茶產業發展與“中國茯茶之源”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問題,又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茶馬古道文化與邊銷茶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問題。
1.1涇陽茯磚茶特點涇陽茯磚茶以色澤褐黃、金花茂盛、清香持久、陳香顯露、湯清色紅、品味醇厚、回甘綿滑的特點,以及消食減肥、健脾養胃的神奇功效,風靡四方,飲譽中外。
1.2涇陽茯磚茶歷史概況陜西省涇陽縣是茯磚茶的發源地。茯磚茶為磚塊形的蒸壓黑茶,最早是由湖南安化縣生產的黑毛茶,用足踩踏成90 kg重的篾簍大包,運至陜西省涇陽縣壓制加工而成。近代中國茶業公司安化磚茶廠經過反復試驗,于1951年在安化就地加工茯磚茶獲得成功。
茯磚的壓制方法分毛茶拼配篩制、汽蒸漚堆、壓制定型、發花干燥和成品包裝等作業。特制茯磚全部是用黑毛茶三級制成,普通茯磚以黑毛茶四級為主,少量為三級。從口味上,分為荷香茯磚、原味茯磚。
“自古嶺北不產茶,唯有涇陽出名茶”,歷史名茶涇陽茯磚茶,屬磚塊形的蒸壓黑茶類,是邊銷茶,始于漢,聞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至民國時代,數百年來與糧、奶、肉一起,成為西北地區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涇陽茯磚茶明、清時期曾為“陜引”“甘引”的主要茶葉品種,曾沿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遠銷我國西部邊疆以及俄國、中亞等地,被譽為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上的“黑黃金、神秘之茶、生命之茶”。它的出現,使陜甘茶馬古道與湖南安化、湖北咸寧茶馬古道相銜接,演化為湘鄂陜甘茶馬古道,并促進古絲綢之路的茶香。
1.3涇陽茯磚茶產業近況近年來,涇陽縣委、縣政府圍繞“傳承歷史文化、復興茯茶產業”的思路,堅持把茯磚茶產業作為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積極保護傳承“涇陽茯磚茶”文化品牌,推動茯磚茶產業加快發展。2016年涇陽茯磚茶產量突破2萬t,產值達24億元。涇陽縣2015、2016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中國茯茶之源”與“2016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的稱號,涇陽茯磚茶被國家農業部列入《2015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2013年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涇陽茯磚茶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農業知識產權特指農業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4],包括地理標志[5-8]、農業生物遺傳資源[9]與傳統知識[10-11]、涉農商標[12-13]與專利以及植物新品種[14]等。
2.1地理標志目前,涇陽茯磚茶已獲國家質檢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其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為涇陽縣涇干鎮、中張鎮、三渠鎮、永樂鎮、橋底鎮、云陽鎮、崇文鎮、王橋鎮8個鎮和安吳鎮高村、甘澤堡村、姚家村、馬甲村、西李莊村、東李莊村、中山村、茹家村、竹園張村、王家村、徐巖村11個行政村現轄行政區域。
作為地理標志產品,涇陽茯磚茶只有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涇陽茯磚茶技術規范(DB61/T 920—2014)》,尚無國家標準。
2.2農業生物遺傳資源目前有10多家涇陽茶葉企業在陜南建立了茶園基地,2016年就建有原料基地1 246 hm2。陜南種茶歷史悠久,有豐富的茶葉遺傳資源[15],其中優良的原產地品種有紫陽茶[國家良種編號為“華茶27號(GSCT27)”]、紫陽大葉泡(省級良種)、高坪茶(省級良種)等。
茯磚茶屬外來微生物后發酵茶,涇陽人經過不斷摸索,試制成“茯茶”這種獨特的長花茶。“金花”現代學名為“冠突散囊菌”,為國家二級保護菌種,在后發酵過程中,“金花”微生物能形成多酚氧化酶、蛋白酶、纖維素酶、果膠酶等,不但可形成紅茶素類多酚,還可水解出更多的可食纖維、茶多糖和肽類物質。“金花”微生物群落是重要的農業生物遺傳資源。
2.3傳統知識廣義的傳統知識[10-11]主要包含生物遺傳資源、狹義的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等。《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傳統知識、傳統文化表達以及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開發和利用,將傳統知識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涇陽茯磚茶的傳統制作技藝屬黑茶傳統知識,也是黑茶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黑茶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千兩茶制作技藝、茯磚茶制作技藝、南路邊茶制作技藝、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六堡茶制作技藝、下關沱茶制作技藝等。然而,涇陽茯磚茶制作技藝尚未被列入。
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啟動了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并開展了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工作。迄今有7個縣(區)列入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示范縣(區),21個縣(區)列入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縣(區)。涇陽在涇陽茯磚茶制作技藝、“金花”微生物群落農業生物遺傳資源、秦商(尤其是清末秦商女首富周瑩)經茶之道等方面有豐富的傳統知識資源,理應申報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縣。
2.4商標權商標權是商標專用權的簡稱,其是指商標主管機關依法授予商標所有人對其注冊商標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專有權。涇陽縣企業有700多件商標,其中涉及涇陽茯磚茶這種商品的有20多件,沒有中國馳名商標。176種茶類(含代用茶)列入《2015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其中有涇陽茯磚茶和涇渭茯茶。
2.5專利權全國涉及茯磚茶或茯茶的國家專利453件,申請者在陜西的有62件。涇陽縣擁有國家專利599件,其中涉及茯磚茶或茯茶的才7件。顯然,涇陽縣在涇陽茯磚茶方面所獲的國家專利甚少。
2.6植物新品種權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是由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2個部門來進行的,分別負責農業、林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有2套系統,即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系統和林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系統。自2008年茶組[CamelliaL. SectionThea(L.) Dyer]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第七批)以來,我國已有148種茶組農業植物新品種受到了保護,其中陜西有3種,即平利縣申草園茶業有限公司的“福音”和“秦瓏”,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的“陜茶1號”。
3.1完善涇陽茯磚茶的地理標志保護收集與整理涇陽茯磚茶的人文因素(尤其是涇陽茯磚茶的傳統制作技藝、茶馬古道文化、古絲綢之路、發展歷史、名人軼事、民間傳說與故事等)與自然因素(尤其是茶葉品種、黑毛茶品質、“金花”微生物群落、制茶環境條件等),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地理標志商標“涇陽茯磚茶”,向農業部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涇陽茯磚茶”,加強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建立國家標準《地理標志產品涇陽茯磚茶》,推行地理標志的專用標志合法使用,完善地理標志保護。
3.2保護農業生物遺傳資源在陜南建立涇陽茯磚茶茶園基地,多關注陜南茶葉遺傳資源保護,尤其是紫陽茶、紫陽大葉泡、高坪茶等優良的原產地品種;建立國家二級保護菌種“金花”微生物群落這種涇陽茯磚茶重要的農業生物遺傳資源,從而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
3.3申報涇陽茯磚茶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收集與整理涇陽茯磚茶的傳統制作技藝及其發展歷史,確定并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向文化部申報涇陽茯磚茶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爭取將涇陽茯磚茶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黑茶制作技藝項目,傳承發展傳統知識與農業文化遺產。
3.4加強科技創新以及專利權與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加強科技創新,大力研制涇陽茯磚茶的新產品與中高端產品,開發相關的保健品和藥品,培育茶葉新品種和“金花”新菌種,積極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國家外觀設計專利、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以及植物新品種權,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增強核心競爭力,走鄉村振興戰略的知識經濟之路。
3.5打造具有特色的“涇陽茯磚茶”區域品牌形象將涇陽茯磚茶的地理標志保護范圍擴展到咸陽市境內的其他縣域,將咸陽茯茶、涇渭茯茶等品牌與涇陽茯磚茶整合,將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統一成“涇陽茯磚茶”,共同傳承此品牌類文化遺產,組建咸陽市涇陽茯磚茶產業聯盟,加強產品品質檢測與標準化生產,形成同品同標同量的局面,大力宣傳品牌,培育地理標志區域公用品牌,結合生物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以及茶文化遺產等的優勢,打造具有特色的“涇陽茯磚茶”區域品牌形象,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3.6聯合申報黑茶制作技藝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與整理涇陽茯磚茶相關的傳統知識,加強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聯合我國其他黑茶生產相關的企業與地區,申報黑茶制作技藝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3.7創建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示范縣加強涇陽縣涇陽茯磚茶傳統知識和知識產權的宣傳與教育,提升全縣涇陽茯磚茶傳統知識水平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開展知識產權強縣工程,并以涇陽茯磚茶傳統知識和“金花”這種重要的農業生物遺傳資源以及秦商經茶之道等,向國家知識產權申報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縣,并力爭創建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示范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16]。
3.8聯合創建“茶馬古道”新的國家旅游線挖掘與整理涇陽茯磚茶與茶馬古道、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加強對涇陽縣茶馬古道與古絲綢之路重鎮的宣傳,開展重溫古絲綢之路茶香的活動,樹立“中國茯茶之源”形象,發展“一帶一路”戰略下涇陽茯磚茶相關的文化旅游與鄉鎮旅游,延伸邊銷茶產業,聯合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廣西等省份的邊銷茶原產地,共同創建“茶馬古道”新的國家旅游線,并爭取共同申報“茶馬古道”世界線性文化遺產,推進農旅融合發展。
[1] 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工藝和技術保護工程課題組.邊銷茶: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和技術保護工程第一期工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 孫志國,定光平,何岳球,等.我國邊銷茶的地理標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湖南農業科學,2012(21):132-136.
[3] 孫志國,定光平,謝毅,等.羊樓洞磚茶的地理標志與文化遺產[J].浙江農業科學,2012(10):1474-1477.
[4] 宋敏.農業知識產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5] 孫志國,王樹婷,鐘學斌,等.陜西茶葉的地理標志與農業文化遺產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1,57(2):150-155.
[6] 孫志國,劉成武,陳志,等.陜西道地藥材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分析[J].陜西農業科學,2010,56(1):131-134,154.
[7] 成黨偉.陜西茶葉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6):88-92.
[8] 孫志國,王樹婷,黃莉敏,等.武陵山民族地區茶葉地理標志與茶文化遺產保護[J].陜西農業科學,2012,58(2):143-147,152.
[9] 俞金香.三農議題中農業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以農業遺傳資源權的確立為核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10] 嚴永和.論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保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1] 孫志國,殷瑰姣,戴光忠,等.武陵山片區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社區傳統知識保存[J].江西農業學報,2014,26(12):130-133,137.
[12] 隋月娟.充分發揮農產品商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作用[J].江蘇商論,2005(5):66-68.
[13] 孫志國,熊晚珍,劉之楊,等.武陵山片區特產的中國馳名商標與地理標志商標雙重保護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6):17873-17875,17878.
[14] 孫煒琳.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15] 陳宗懋.中國茶葉大辭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16] 董峻,高敬,侯雪靜,等.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遞六大新信號[EB/OL].(2017-12-29)[2017-12-30].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230/c64387-29737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