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宋 潔
曾源:“俯瞰地表”的生態工作者
本刊記者 宋 潔

攝于湖北宜昌三峽大壩
1972年發射的“地球資源技術衛星”,每18天將地球整體拍攝一遍,可獲取大量的地球環境信息,達到了過去望塵莫及的功效,拉開了“環境遙感”的序幕。
遙感是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當下被廣泛應用,其中植被生態監測是遙感的重要應用領域,對生態環境建設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曾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簡稱“中科院遙感所”)研究員,就選擇了植被生態遙感研究領域。俯瞰地表,眷注生態,曾源堅定地在自己熱愛的“遙感”路上前行著。
“能成為一名科研人員,我的父母對我影響很大。”曾源出生在北京,父親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工作,母親是一位水文氣象專家。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曾源耳濡目染,從小就對科研不陌生。曾源在北京市八一學校度過了6年中學時光,高考填志愿時選擇了父親的母校——北京師范大學,攻讀信息系統專業。本科畢業后,又聽取母親的建議出國留學,進入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主修地理信息系統專業。
“在選擇碩士論文題目時,我對遙感方向產生了濃厚興趣,研究內容是高光譜地表巖石分類。”從此,曾源正式踏上了“遙感”之路。碩士畢業后,曾源選擇申請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三明治博士“Sandwich PHD”項目,即在荷蘭完成開題報告、選修課程、論文撰寫、博士答辯并獲得學位,但研究內容可以基于中國的科研課題。2003年3月,曾源有幸入職中科院遙感所,基于“三峽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項目,在同年9月于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正式開始博士研究工作。
在近5年的博士研究中,曾源重點關注植被冠層結構參數的遙感監測方法,發展了基于幾何光學模型與尺度外延的森林冠層郁閉度遙感監測方法,利用多源遙感數據構建了林冠結構參數監測模型,開展區域尺度森林冠層結構變化研究。以第一作者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遙感領域SCI影響因子排名首位)、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及《遙感學報》上各發表了1篇英文文章。2008年4月,曾源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順利獲得博士學位。盡管當時在國外有很多工作機會,她還是堅持最初的想法,回到國內,在中科院遙感所開始全職工作。
“無論是從信息的獲取方面還是從科研的深度方面講,中國科學院都當之無愧是國內科研最好的平臺。我博士畢業回來后,參與并承擔了很多國家級項目,例如“973”、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等,這既要感謝數字農業研究室主任吳炳方研究員給予的機會,也要感謝整個研究室在科研工作中的長期積淀與團結協作。”
曾源熱愛科研事業,在工作中對自己要求嚴格,以比項目任務書更高的水準為目標,力爭把每個科研項目做到極致。這些年來,曾源通過不斷努力,在探尋突破生態遙感瓶頸的道路上,扶“遙”直上!
曾源在回國后,首先基于博士研究方向,申請獲得了與森林冠層結構參數遙感監測方法研究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青年人才項目、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年人才項目等。自2008年起,她又先后參與了多個區域尺度生態參數遙感監測方面的項目,在三北防護林、黃土高原、海河流域、三峽庫區及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都積累了近20年的遙感監測數據。2011年,曾源有幸參與中科院戰略先導“碳專項”及環保部/中科院“生態十年”項目,作為遙感課題協調人及子課題負責人,完成了全國尺度8個生態參數數據集,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我國土地覆被及生態系統的質量、時空格局及變化特點。曾源的研究方向,也從最初的森林冠層結構參數遙感監測方法,發展到解決生態系統遙感監測的區域參數化問題,構建區域尺度生態參數遙感監測方法和驗證體系,形成長時間序列的全國及重大工程影響區的生態數據產品,為生態建設的效益評估及重大工程的生態效應評估提供技術與數據支撐。
“我在開展區域尺度生態參數遙感監測研究時,對植被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樣性這兩個參數非常感興趣,因此深入開展了這兩個關鍵生態參數的遙感監測方法研究。”在植被地上生物量研究方面,曾源提出了基于冠層結構參數、郁閉度、樹高及樹齡的森林地上生物量遙感估算模型,建立了綜合激光雷達與高分辨率數據的全國尺度植被地上生物量驗證體系。基于該方法,曾源申請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激光雷達及外推模型的森林地上生物量遙感估算方法”(2017-2020)。同時,在植物多樣性研究方面,曾源充分考慮葉片生化組分對于不同物種的代表性,利用機載高光譜數據估算單木的生化組分,結合激光雷達數據提取的冠層結構及樹高數據,提出了區域尺度森林物種多樣性遙感監測方法。該研究獲得中科院遙感所所長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研究成果發表在Remote Sensing 2016年的生物多樣性專刊上。
曾源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積累著研究成果,也從之前的項目參與人員,逐步成長為項目負責人。2011~2015年,曾源獨立承擔了兩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2016年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子課題1項,2017年獲得中科院STS計劃課題1項。基于環保部/中科院“生態十年”項目成果,2016年榮獲測繪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截至目前,共發表論文60余篇,包括SCI 30余篇,2017年作為副主編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覆被地圖集》(1∶100萬)。此外,曾源自2015年起擔任中國生態學學會生態遙感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積極推動遙感在生態領域的應用與合作。
2013年曾源成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還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相比嚴師,個性開朗的曾源更希望成為學生的朋友。“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助推者,能幫助學生達成夙愿”。在教學中,曾源十分重視給學生建立信心,當學生在研究階段遇到困難時,曾源會想方設法幫其解決,并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人生規劃,給予不同的引導。
著眼當下,曾源多個項目齊頭并進,忙得不亦樂乎。“我的工作就是我的興趣,能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很幸運。當然,在踏實科研的同時,還要快樂的生活”。曾源除了科研人員的身份外,還要擔當母親、妻子、女兒的角色。“我充分利用一切工作外的時間陪伴家人,平和的心態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不僅會影響到身邊的人,也對工作大有益處”。曾源期盼著通過自己的力量,做出更多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同時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過去人們盼溫飽,現在人們盼環保,對于今天的中國,生態環境就是金山銀山,曾源將通過遙感技術,為生態環境事業發展夯實基礎,為“十三五”規劃中的“美麗中國”助力。
科

與團隊成員在神農架開展野外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