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曉鵬

3月30日落幕的河南稀有劇種公益展演,18個難得一見的劇種在鄭州集中亮相,稀罕、新鮮,是很多觀眾最直接的感受。大弦戲的驚悚,宛梆的嘔音,柳琴戲的婉約,絲弦道的新奇,大平調的剛猛,都是人們所陌生的……
往常,提到河南的戲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豫劇、曲劇、越調這三大劇種。其實,在河南還有不少流布區(qū)域較窄、觀眾和從業(yè)人員較少的稀有劇種,它們同樣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映射著當地的風土人情。截至目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確定的全省被列入省級以上非文物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劇種達到34個,其中31個屬于稀有劇種。有的是土生土長,始終守著一方水土,比如南陽宛梆、新縣地燈戲;有的闖進來走出去,多地共有,比如四平調、二夾弦;有的在河南是小戲,在外地是大戲,比如漢劇。而且,縱然知名度不高,它們卻都活得比電影和流行歌曲長久,長起了百歲甚至千歲之樹,在一方天地享受著家鄉(xiāng)人的愛。
河南是戲曲第一大省,過去曾經舉辦過很多戲曲觀摩大會,河南省戲曲音樂學會會長朱超倫告訴記者,1956年12月,河南省就舉辦了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此后每隔一兩年就有全省級別的戲曲展演或比賽,1985年以后,戲曲大賽更是越來越多。這些展演或者比賽,多的時候也有十幾個劇團,并涵蓋了四平調、柳琴戲等稀有劇種,但始終是以三大劇種為主的,以稀有劇種唱主角的展演,從來沒有過。此次展演,也是河南第一次讓這么多的劇種聚首,八仙過海,老少同臺,與省會觀眾見面。
河南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劇種達到34個,其中31個屬于稀有劇種懷梆、大平調、柳子戲、大弦戲、目連戲、光山花鼓戲、羅卷戲、淮調、大辮戲、嗨子戲、商城花籃戲、棗梆、揚高戲、四平調、道情戲、落腔、漢劇、河陽花鼓戲、虞城花鼓戲、柳琴戲、四股弦、墜劇、皮影戲……
稀有劇種到底有啥稀罕?別小看小劇種,瞧人家的絕活兒。
每個劇能夠在一方水土安身立命,必然要有自己的絕活。過去是這樣,未來亦如此。保持自己的特色,哪怕地盤小,就如宛梆一樣,生在那一方水土,守在那一方水土,自吟自唱得好,松松就過去了幾百年,魅力在家鄉(xiāng)人眼里并不退減,流行歌曲和電影跟它比,倒還像是剛出生的小孩呢。
一鳴驚人
3月27日晚,河南稀有劇種公益展演上,見多識廣的戲曲專家和老戲迷們,卻被來自平輿縣的一臺“從未見過”的絲弦道大戲所震撼。
這臺戲叫《德孝情》,講的是古時姜灣村,鄉(xiāng)紳姜文娶妻龐三春,生子安安,家庭富裕和睦,卻因賭徒馬三挑撥,使得不明真相的婆婆中招,趕走三春。最終,在姜文、安安的德孝精神感召下,真相大白,合家團圓。故事取材于明代《躍鯉記》中的安安送米,又有大的改造加工,劇情既帶鄉(xiāng)土氣,又具時代感。
讓觀眾耳目一新的,是舞臺呈現。
看過戲的都知道,舞臺之下,觀眾席第一排之前有個碩大的樂池,整場樂隊都藏在里面演奏。《德孝情》卻不同,樂池空空如也,40位樂師卻長袍馬褂,正襟危坐在舞臺中央后方的高臺之上操持各種樂器,還有六位身著旗袍的女性八角鼓手,于樂隊左側或坐或立,相當“搶鏡”。樂隊前方有一道小柵欄作分界,再往前的舞臺才是留給演員的。“稀罕,看了一輩子戲,這個真沒見過。”著名作曲家、河南省戲曲音樂學會會長朱超倫說。
這樂隊坐臺上可不“白坐”,還要“摻和”劇情,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跟演員互動。一開場,八角鼓手就邊奏邊唱:“洪汝河畔姜灣村,有一鄉(xiāng)紳名姜文……”跟劇中的說書人一起,充當劇情旁白,等反面角色馬三一上場,樂隊還要適時發(fā)出嘲笑聲,馬三惱:笑啥笑啥,來段音樂!樂隊一聲“好嘞”,樂起,馬三便開唱自己的賭博經,表明賭徒身份,隨后走向樂手:“嫂子,借點錢!”“哥,借點錢!”樂手們以一聲“滾”予以回絕。
馬三借不來錢,正是要打龐三春歪主意的原因,樂手們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參與了劇情推進。引人的題材、新穎的形式、柔美悠揚的古曲新韻,加上絲弦道的“清音”純、脆、甜的三大特色,讓整場演出掌聲不斷,在網上同步觀看的網友也超過了4萬。盡管這部戲已在駐馬店戲曲大賽拔得頭籌,第一次走進省城收獲如此反響,仍然讓劇團和專家們有些意外。
一部戲的表達通常要么是敘事體,要么是代言體,這部戲則將兩者結合得很完美。導演羅云更是直言,“這或許既是個新劇種,又是個新氣象!”
作為平輿土生土長的一個小劇種,早期清音演唱,參與者多為文人雅士、仕官階層。清末,平輿人萬道同融“鼓子曲”和當地的民間小調于其中,逐步演變?yōu)橛蓄I唱、伴唱、對唱的形式,絲弦道也從“曲高和寡”走向千家萬戶。最紅火時,1935年僅汝南一縣,絲弦道班社就有40多個,演員350多人,班社遍布城鄉(xiāng),廣泛流行于駐馬店、信陽、周口及安徽阜陽一帶。不過,隨著社會變遷,絲弦道在經歷短暫的繁榮之后,在上世紀50年代銷聲匿跡甚至失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絲弦道才被重新挖掘,重新尋找音樂曲牌和譜子,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繁花錦簇
絲弦道只是諸多稀有劇種的一個縮影。其實,每個稀有劇種都極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安身立命的絕活,只是露臉的機會越來越少,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但它們的獨特魅力仍在,一旦有機會展示,仍然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傾倒觀眾。
參與此次展演文案整理的戲曲音樂理論家、80歲的范立方先生幾乎看過河南所有劇種的演出,一聽就能辨出是什么戲。他告訴記者,從表演形式上,河南的30多個劇種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近百年來戲曲改良發(fā)展后受昆曲、京劇影響較大的當代劇種,比如豫劇,它們的分布如同現代文化一樣,跟鐵路的擴張重疊;第二類是很少受現代文化影響、至今保留著粗獷、原生態(tài)表演方式的古老劇種,比如大弦戲、大平調、羅戲,它們至今還存在于一些相對偏遠地區(qū)的鄉(xiāng)村;第三類是具有戲曲早期的表演形態(tài),比如信陽的很多小戲,與現在的戲曲不同,它們很少使用樂隊,演員敞開嗓子“干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