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瑩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戲劇表演專業“聲樂課”瓶頸現象的分析,遵循課程與教育學論對學科建設方面的有關指導,對該專業的課程定位及相關的教學環節進行探索性的改革。從明確該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出發點,結合專業特點,分別對學科的課程與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的改革進行具體論述。旨在確立戲劇表演專業“嗓音訓練課”的課程定位,從而在戲劇表演專業的舞臺發聲教學領域中探索出一條新的教學之路。
關鍵詞:戲劇表演;藝術語言;嗓音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6-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196-03
聲樂課作為戲劇表演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在該專業的整體教學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基礎作用,與臺詞、形體、表演等基礎課程更是相互關聯、交互作用,但在該科目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爭議。長期以來,戲劇表演專業聲樂課的教學照搬音樂院校聲樂專業的美聲教學形式。畢竟作為擁有科學發聲方法的歌唱形式——美聲,已經把人類的發聲技能發揮到了極致。因此,戲劇表演專業的聲樂課,承襲傳統的美聲技巧的訓練模式,對于需要培養能說會唱的話劇演員的戲劇表演專業來說,理論上是最大可能達到預期培養目標的。但由于戲劇表演專業的最終培養目標是話劇演員而非歌唱演員,兩者在理念的確立、課程的設置、專業課之間的聯系以及生源的選擇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區到。因此,單一地承襲聲樂專業美聲的訓練方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陷入瓶頸狀態。據此,筆者嘗試著對戲劇表演專業的聲樂課進行探索與改革,將單純的"聲樂課"改革成為多管齊下的“嗓音訓練課”。以下,分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遵循戲劇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明確嗓音訓練課的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
課程與教學原理認為,課程目標是根據培養目標,在學科內容的基礎上加以具體化,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戲劇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話劇演員。在聲音訓練的課程目標的制定上,更注重學生的聲音及語言的能力,以符合話劇表演的需求。因此。相比于音樂院校聲樂專業培養歌唱演員目標下所制定的單純以“歌” 為主體的教學目標,戲劇表演專業的聲音訓練課程最終目的則著重于“說”。而“說”前提是要有好的嗓音,那么對戲劇表演專業的學生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進行嗓音能力的訓練,從而使之在表演過程當中能根據環境、角色、情緒等各種因素、對聲音作出自如的控制,做好語言的最佳載體則是這門課所要達到的目標,總結歸納為聲音宏亮致遠、音色可塑豐富、嗓音持久耐用——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
(一)聲音宏亮致遠
戲劇由于其表演形式的直觀性決定了聲音表現的實時性。舞臺上表演者的語言是組成戲劇的基礎部分和重要部分。作為觀眾,聽不清臺詞,不但阻礙了理解劇情,同時也影響了其審美體驗。筆者在去日本四季劇團訪問期間,曾聽其創立人淺利慶太先生說過:“話劇演員首先要具有好的聲音,這樣才能讓觀眾聽清劇作家筆下的內容”。可見,作為一名話劇演員,其獨白與對白不僅僅要讓同臺的演員聽到,更要讓全場每一位觀眾都能清晰地聽到劇情內容,進而獲得審美體驗。
(二)音色可塑豐富
一個好演員在舞臺上應能做到形似、神似。而有時,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兩鬢蒼蒼的老翁造型,但傳入我們雙耳的卻是朝氣蓬勃的少年聲線,這不禁讓人有些感觀錯位的感覺,對欣賞劇情也留下了一絲遺憾。《演員藝術與語言基本技巧》中提出的話劇語言的四大特點,其中的性格化特點則要求演員在舞臺上掌握各種舞臺語言技巧及聲音造型等外部技巧,忌用一種固定的腔調去說各種角色的臺詞。因此,在嗓音訓練課中,教會學生如何調控自己的嗓音,使音色可塑豐富,以致在表演過程中更準確地把握角色,真正做到形似、神似、聲似,這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三)嗓音持久耐用
這個目標可以分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上理解。狹義的理解:一場話劇演出一般需要2至3個小時,每個劇目的上演少則7天多則數月。演員的嗓音能力必須滿足這樣高強度的演出需要。廣義的理解:從一個演員踏上演藝之路,到其藝術生涯的終點,其嗓音始終能滿足其表演需要。要在狹義和廣義的兩個層面要做到嗓音持久耐用絕非易事,需要科學的發聲方法保駕護航,因為人本身作為發聲體比起其他樂器來說更脆弱。
作為培養目標的下位概念,教學目標的明確直接關系著課程目標的正確體現。圍繞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具體化的教學目標則培養方案進行擬定。教學總進度為三個學期。第一學期理論上使學生明白發聲原理,并掌握一些嗓音保健方面的知識在實踐方面則要使學生清楚掌握自己的舞臺基準音。第二學期使學生能夠把握住聲青調控過程中的音調變化與音量變化。第三學期使學生能夠把握住聲音調控過程中的音色變化;結合音調、音量、音色三要素,使之能夠塑造不同角色的聲音。
二、根據戲劇表演專業培養方案及學生特點,選擇嗓音訓練課課程內容
長期以來,由于戲劇表演專業對于聲樂課課程目標的不明確,導致其照搬音樂院校聲樂專業美聲教學的課程內容。這種單一形式的、偏離培養目標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弊端,其教學成果也不容樂觀。從生源上來看,音樂院校聲樂專業招收的學生,在入學考試的時候,就經歷了聲樂、樂理、藝術基礎理論等考核。首先,其嗓音條件就是萬里挑一的;其次,這些學生在入校前已經有了一定的演唱基礎;第三,他們都具有一定的樂理認知和音樂欣賞能力。因此,他們的音樂素養較高。而戲劇表演專業招生中,聲樂只是作為很小的一項內容來考核,大多在無伴奏無定調的情況下清唱歌曲的節選,有的甚至清唱兩三句兒歌。這樣的聲樂基礎,讓其在今后的聲樂課中,用專業院校美聲的教學形式來教學,無疑對學生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同時也影響了其學習的積極性。“聲臺形表”的學科關系來看,單純的美聲教學形式,短期內的教學效果往往得不到臺詞課老師和表演課老師的認可。面對這一情況,不但教師要付出無謂的勞動,被夾在中間的學生更是苦不堪言。由此可見,當課程內容的選擇隨不明確的課程目標而偏離培養目標時,給該學科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中師生之間的矛盾,基至會影響到戲劇表演專業的整體發展和提高。endprint
根據戲劇表演專業嗓音訓練課的課程目標,同時根據戲劇表演專業學生的特點以及基礎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嗓音訓練課摒棄了聲樂課單一的美聲教學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多管齊下的課程內容,包括基本功訓練、聲樂、朗讀、嗓音保健這內容。
第一,基本功訓練。氣息,作為嗓音發聲的原動力,無論在物理上還是生理上都對發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演員藝術語言基本技巧》中指出“生活中人的呼吸是自然狀態的,其吸與呼的時間比為4:5,而藝術語言的吸與呼的比例要求則為1:20甚至是1:30”。由此可見,演員若想很好地進行藝術語言的表述,必須學會如何正確吸氣和延長呼氣的技巧。再者,在藝術語言表達過程當中,由于不同元音、不同輔音、不同音量、不同音調等所需要的氣息量各不同,且普通話單音節多音素語言特性的存在,如何更好地做到這些可變化參數下的氣息控制,是需要大量枯燥的基礎練習來奠基的。例如:(1)無音高的吐“S”來訓練延長呼氣的技巧;(2)由“a”母音到“a、e、i、o、u”5個基礎元音的五度音程上下音階一口氣反復多遍的練習;(3)用舞臺基準音一口氣數數60/15秒、80/20秒、100/25秒、120/30秒……以此類推;4)在喊嗓訓練“嘿(hei)、吼(hou)”的基礎上,增加一(yi)、二(er)、三(san)、四(si)、五(wu)、六(liu)、七(qi)、八(ba)、九(jiu)、十(shi)這10個語音,從而豐富喊嗓中的元音練習的寬度。這些練習從一口氣喊一個數到一口氣喊十個數;從一開始的靜態發聲,例如直立、正坐、俯臥、仰臥等,到之后的動態發聲,例如行走、小跑、跳躍等。
第二,聲樂。之所以沒有完全放棄聲樂這一教學內容,而將其與其他內容穿插在一起,是因為聲樂對于訓練人的嗓音能力具有相當有效的作用。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在聲音的表達中,按照自然到夸張狀態的程度來排序,生活語言是最自然的,其次是話筒前的藝術語言,再是舞臺上的藝術語言,最后最夸張的便是歌唱語言。如前所述,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意大利美聲學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把人類的發聲技能發揮到了極致。那么,我們當然應該借助這個傳統的方法,來提升戲劇表演專業學生的嗓音能力。但是,切忌盲目照搬,而是必須遵循培養目標,參照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制定和選擇出適合該專業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計劃和內容,從而把聲樂作為“嗓音訓練課”的一種手段而非目的,來訓練、優化學習者的聲音。另外一方面,樂感和語感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的微妙關聯。因此,在教學生唱歌的同時,也可提升其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和表現能力,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語言的音調感,使其在舞臺藝術語言方面能更好地發揮。例如:學習初期,以音轍為單元,每個單元學習一首聲樂作品。難度從初級開始,根據學生學習的進度循序漸進地加大。到了中后期,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選擇不同的聲樂作品進行教學。但非一味地追求。高音、高難度,而是在學生應達到的能力范圍內,把歌曲唱得好聽,唱得動情。
第三,朗讀。“嗓音訓練課”之所以要加入朗讀這部分內容,出發點是想在該課程與臺詞課之間,為學生搭建一座橋梁,再把學生往前送一步。結合基本功和聲樂的訓練效果,綜合體現于朗讀這一形式上。重點研究朗讀中控制聲音的音質、音量和音調的能力,真正實現“嗓音訓練課”為臺詞課打基礎這一定位。例如以音轍為單元,每個單元朗讀大量的詞語和成語。由一開始的舞臺基準音要求,到后來的音調變化、音量變化、音色變化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在最基礎的詞語、成語朗讀中,做到自如地調控自己的聲音。
第四,嗓音保健。這部分看似簡單實非容易的課程內容,在“嗓音訓練課"中,以理論為主。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理解和認識。其一,強而有力的發聲機能是建立在健康的身體基礎之上的,合理的營養、積極的鍛煉以及充足的睡眠是增強身體各器官免疫力,消除嗓音致病不良因素,提高發聲器官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其二,科學的發聲方法,本身就對嗓子的起著積極的保健作用,基至是治療作用。如果錯誤的發聲方法造成嗓子長期不適,那么改進了發聲方法,消除了不良刺激,原先損傷的部位恢復正常,嗓子因發聲而感覺到的不適就不治而愈了。而在課程的實踐中,筆者也遵循嗓音保健知識的指導,做到“先熱身、再練聲”,配合適當的面部、喉部、頸部的按摩,使整個教學從健康的起點開始。
三、針對戲劇表演專業中舞臺語言訓練的教學難點,設計嗓音訓練課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不僅要符合該專業的課程與教學目標以及課程內容的特點,形成一個內在統一的規則。同時,根據課程的專業特性和生源的具體情況所歸納出的教學難點,更是教學方法設計的一個重要切入口,即生活語言對藝術語言的干擾、主觀聽覺和客觀實際效果的差異性、參與發聲的肌肉更多為不隨意性肌肉以及嗓子的脆弱性。應針對這些教學難點,設計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難點一,生活語言對藝術語言的干擾。語言與歌唱的程度差別之大,無論在音域還是時值上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生活語言與舞臺藝術語言的程度差別卻是相當接近的,越接近也就越難把握準確。在具體的日常教學過程當中,經常會遇到學生單純地認為在生活語言的聲音上加大氣息的沖擊力就能達到舞臺藝術語言的聲音要求。結果不但達不到預定效果,同時也容易累壞嗓子。但在氣息控制力、聲帶閉合力、共鳴比例這發聲三大要素的具體練習中,初學者又會感覺發聲做作,加入具體語言以后導致語音方面的不自然。但,任何語言要從生活的自然狀態達到藝術的自然狀態,都要建立在一定的量化基礎上。即使每天24個小時中,練習幾小時的藝術語言狀態,但是在剩下的數小時中又回歸到生活語言的狀態。不知不覺中,一次又一次大量地鞏固了已經形成的將近20年的生活語言狀態。可見生活語言對藝術語言的干擾性之大。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藝術語言的狀態盡可能地融入學習生活中,抓住每次開口的機會。
難點二,主觀聽覺和客觀實際效果的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模仿是初級階段的高效學習方法。經常會有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自己覺得模仿得很像,但周圍的聽眾卻不以為然。也有的學生會提出為什么自己的聲音在音響設備中播放出來時,和自己發聲時聽到的相差基遠。那都是因為聽覺途徑上可以分為空氣傳導途徑(外傳)和骨骼傳導途徑(內傳)。當人自身發聲的同時,其聽覺途徑則是內傳和外傳的結合但在面對聲音客觀實際效果時,人的聽覺途徑則是單純的外傳。在具體教學中,學生必須借助老師的聽覺來判斷自己的聲音狀態是否正確,并要對自己的聲音建立新的聽覺評定標準。由于客觀環境的變化,人在不同的環境中聽到的自己聲音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輔導學生構建新的聽覺習慣的同時,也要使其學會運用聽覺結合發聲狀態的感覺來判斷自己的聲音,從而在不同的場子里都能正確地發揮自己嗓音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借助一些多媒體器材,把整個教學過程錄制下來,馬上回放給學生看,在學生對自己聲音的主觀聽覺的記憶尚新時,結合錄像中其聲音的客觀實際效果,當場對其發聲狀態以及聲音效果進行分析,從而達到更立體更全面的教學效果。endprint
難點三,參與發聲的肌肉更多為不隨意性肌肉。無論是語言藝術還是聲樂藝術,都是以人體為發聲器的聲音藝術形式。而人體這些參與發聲的肌肉更多為不隨意性肌肉。不隨意性肌肉很難像隨意性肌肉那般根據主觀意識來控制。例如聲源器官中的聲帶、各共鳴器官的肌肉、呼吸器官中的橫膈肌等,這些不隨意性肌肉在未經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其運動是潛意識的。因此,對于一個搞聲音藝術的專業演員來說,若想有好的聲音來說話、歌唱,就必須學會對這些參與發聲的不隨意性肌肉進行有意識的控制,讓聲帶的閉合能力、共鳴器官的調節能力、氣息的控制能力隨著意識做出及時具體的反射動作,從而達到預想的聲音效果。當然,這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和大量精心的訓練的。之所以要強調訓練的精心,原因在于不隨意性肌肉的潛意識性。如果學習者在練習的過程中粗枝大葉或是草草了事,沒有相對集中的時間和精力,就很有可能積累錯誤的肌肉記憶,當發現時要再進行糾正就更難了。當然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細心輔導也是不容忽視的。在具體的教學中,可結合相關的人休結構圖予以講解,讓學生在認知上先有了解,為實踐過程中感觀體驗做好鋪墊。同時借用了大量的生活動作,幫助學生更明顯地體驗到不隨意性肌肉的運動。例如借助平躺、下蹲抱膝等姿勢體會胸腹式吸氣呼氣時,肌肉不同的運動;借助打哈欠的狀態體會口咽腔調整過程中軟腭、咽壁、舌根等肌肉的張力;借助一些道具如蠟燭、氣球等訓練氣息的控制。在每個訓練過程中,都強調仔細體會那些不隨意性肌肉的運動幅度、力度、持久度等,從而循序漸進、有意識地記憶下這些肌肉運動時的感覺,并進行有意識的精準練習,達到可根據具體藝術處理的要求來支配這些不隨意性肌肉的目的,使良好的肌肉記憶不斷積累,從不自然到自然,最終使舞臺藝術語言的發聲具有質變的效果。
難點四,嗓子的脆弱性。《聲樂藝術心理學》作者鄒長海指出:歌唱是生理的、物理的,更是心理的。這不僅限于聲樂藝術,同時也包括搞舞臺語言藝術的演員們。無論是聲樂藝術還是舞臺語言藝術,在物理層面上,人本身就是一個發聲器,但這個"發聲器"本身又具有生理性和心理性。故此,人本身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大大影響著發聲機能。我們也經常遇到這些情況,在健康的身心狀態下,聲音會控制得更好。反之當身體不適,或是情緒低落的時候,很難有好的發聲狀態,此時一味地去追求聲音效果,只會使嗓子更疲勞甚至造成傷害。因此,正視嗓子的脆弱性,并知如何科學保養也是當務之急。在每次發聲練習前,需要做一些簡單的準備運動,例如口腔的開合、舌的伸縮、頸、肩部運動、擴胸運動、腰部運動等,使參與發聲的這些器官肌肉全都運動到適度充血,做到先熱身后練聲結合自身的嗓音條件以及身心狀態,科學地制定練習時間和強度;當遇到生病卻必須參加排練或演出的情況,更要注重科學的發聲狀態,從而減少對聲源器官的傷害。女生在生理期要避免大音量、高音調地用嗓,在飲食方面注意避免刺激,忌煙忌酒,用嗓前后更不能食用刺激食物或飲料,用嗓過程中忌不停清嗓、大量喝水等。只有在掌握正確發聲方法的同時,不忘科學地保護嗓子,才能在舞臺表演的領域里走得更遠、更長。
四、結合戲劇表演專業的教學組織形式,確立嗓音訓練課的教學評價
戲劇表演專業根據專業特點,在表演、臺詞、形體這幾門專業基礎課上采取中課教學形式。而嗓音訓練課作為其專業基礎課之一,既有開設傳統的音樂院校聲樂專業一對一的小課教學形式的必要,也有開設一對十左右的中課的教學形式的需要。一對一的小課形式,則符合嗓音訓練的特殊性和針對性,如發聲器官的隱蔽性、學生先天嗓音條件的差異性、主觀聽覺和客觀實際效果的不一致性等等,在針對性強的小課形式中,所有的示范、教授、糾正、分析、評價等都是根據某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的,在相對集中的時間里,對學生的發聲狀態進行高質量的輔導,從而更準確、更有效率地達到階段性的教學目標。一對十左右的中課形式,則是一個很好的教學交流平臺。雖然分攤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少了,但互聽互學的機會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在教師對其他同學進行輔導的時候,旁觀的同學不但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學習情況,建立積極的學習氛圍,形成良性的競爭意識,還能觀察教師如何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教學輔導,獲得更多在嗓音訓練方面對于個性問題的判斷和解決方法,同時鞏固了共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接受被教授的同時,也學習了如何教授的教學經驗,為其今后自我學習和訓練奠定了基礎。因此,小課形式與中課形式結合進行,有利于更全面更立體地達到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也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小課與中課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有利于嗓音訓練課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的進行。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是根據嗓音訓練課程既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嗓音訓練課的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嗓音訓練課的小課與中課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教學評價的形式上,既滿足了常規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同時也實現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這種多方位的教學評價形式,一方面幫助了學生更好地通過教學內容來掌握學習方法從而取得進步,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了解了嗓音訓練課的價值判斷的學術標準。在教學評價的方式上則根據目標取向評價的原則,遵循戲劇表演專業嗓音訓練課的課程與教學目標,設立預定目標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和標準。與此同時,針對藝術專業學生“重技能、輕理論”的特點,在教學評價的過程當中必須加強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前輩們總結下來的專業理論知識好比“巨人”,懂得“站在巨人肩膀上”去攀登的人,則會看得更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站在專業理論的高度上進行實踐,而后借助理論來作檢驗、評價的強有力的輔助,這對于整個教學評價而言,有著更客觀更準確的效果。因此,根據小課與中課結合的形式的立體性,借助實踐結合理論的客觀性、權威性進行嗓音訓練的教學評價,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鑒定、激勵、改進等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作為戲劇表演專業演員的嗓音能力。
五、結語
戲劇表演專業嗓音訓練課程的探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縱向來看,推翻多年以來單一地以專業美聲教學形式,進行戲劇表演專業演員的聲音訓練的教學形式;提出“聲、臺、形、表”中的“聲”應定義為聲音而非聲樂,聲樂只是作為手段而非目的的立場,都是重大的專業課程改革舉措。橫向來看,如何訓練戲劇表演專業的演員在舞臺上能說會唱,不僅是我們一個院校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戲劇表演界都在關注的一個難題。筆者在教學的同時不斷走進各大專業院校的臺詞課、表演課的課堂旁聽學習,旨在結合自身美聲專業的特點,在嗓音訓練課中探索出一條新的教學之路。偉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的《演員自我修養》,可謂戲劇表演專業學子的“圣經”。書中提到“聲音好——這對于歌唱家來說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對于話劇演員來說也完全一樣!”希望在今后的嗓音訓練探索之路上,能夠為越來越多的戲劇表演專業的學子們創造擁有幸福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彭莉佳.嗓音的科學訓練與保健[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3]鄭雪來(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自我修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4]方偉.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總編委出演員藝術語言基本技巧[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5]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6]肖敏.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