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楠,徐麗君,王子龍,關英紅



摘要:選取反饋管理、課程質量、績效預期、認識負荷、易用預期等12項指標,構建網絡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基于層次分析法評價網絡教學效果。結果表明在評價體系中教學系統準則模塊下的反饋管理指標、學習內容準則模塊下的課程質量指標對網絡教學效果影響最顯著;教學政策模塊、學習用戶的學習風格影響程度最小,該評價體系為網絡教學效果評價提供了技術支撐。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網絡;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網絡教學效果是一個多層次、多目標的綜合評判評價問題,評價指標繁多,易受主觀因素影響,通常是定性描述,此外,一般的統計分析結果片面、不系統。
1 指標體系的構建
1.1構建模型,細化指標
根據已有相關文獻與網絡教學理論研究成果,選定影響因素,即學習用戶、教學系統、教學政策與學習內容,針對科學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代表性等原則,基于層次分析法,構建影響網絡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層次結構模型,見圖1。
如圖1所示,指標內涵解釋如下:(1)學習風格:研究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可以用來提高網絡教育系統的適應性,易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績效。(2)認知負荷:在一個特定的作業時間內施加于學習者認知系統的心理活動總量被稱為認知負荷;探討影響認知負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優化網絡學習設計,提高學習者學習有效性。(3)幫助條件:是學生在進行網絡學習時所能獲得的來自組織系統的幫助,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理解程度。(4)績效預期:是指個人感覺使用系統對工作有所幫助的程度(5)易用預期:是個人對系統使用所必須付出努力的程度(6)反饋管理:教學系統只有通過學習用戶的不斷地反饋才能不斷完善,從而塑造更好的教學效果。(7)教學經費、教育方針、培養目標都會在教學政策的變化下間接影響網絡教學的效果。(8)課程質量、教學模式、學習資源:最終的教學效果根本取決于課程本身的質量。
1.2確定判斷值,構建判斷矩陣
建立了系統模型后,對同一層次的因素進行兩兩對比,確定其相對重要性程度,采用1~9標度(表1)進行賦值并兩兩比較,獲得判斷值即下一層元素相對上一層元素的權重值,構建判斷矩陣。
構成判斷矩陣如下:
1.3層次單排序與一致性檢驗
構建的矩陣需要具有相對一致性,檢驗指標為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R,CR=■,式中CI表示為度量判斷矩陣偏離一致性的程度,引入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負平均值,計算CI=■,其中λmax為矩陣的最大特征根,n為矩陣的階數;RI表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為一常量,4階矩陣的RI取0.8931,3階矩陣的RI取0.51491;當CR<0.1時,即保持顯著水平,對比矩陣是保持一致性的,否則就不具有滿意一致性,需要調整判斷矩陣。
計算各矩陣CR:CRA-B=0.0054,CRB1-C=0.0178,CRB2-C=0.0178,CRB3-C=0.0178,CRB4-C=0.0913,上述結果表明所有矩陣CR均小于0.1,通過一致性檢驗。
1.4層次總排序與指標權重計算
指標層C對目標層A的層次總排序,即指標權重Wji,按公式 計算,式中,bj表示準則層B對于目標層A的權重,為準則層B1、B2、B3、B4分別所占的比重;cji表示方案層C對于準則層B的權重;n、m、i、j分別表示準則層指標數量、方案層指標數量、列數與行數,具體結果見表2。
2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網絡教學效果評價分析
2.1網絡教學指標權重分析
教學系統準則模塊下的反饋管理指標C23所占權重達30%,相對而言是最重要的影響指標。教學反饋在現代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持續及時的反饋信息,能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的優點和仍須需改進的地方,提高教學效率,激發教學積極性,更好掌握駕馭課堂的能力。
權重僅次于反饋管理的指標C23是學習內容準則模塊下的課程質量指標C41。網絡教學課程的質量是關系教學成敗的生命線,向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程是讓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的第一要素,如果罔顧課程質量而片面去追求多元化教學方式,相當于本末倒置,忽視了教學的根本目的。
認識負荷C12和績效預期C21各占權重的9.81%、11.52%,是不可忽視的影響網絡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學生的學習能力畢竟存在上限,一味的追求教學高度,施加了超出限額的學習負荷便會影響教學效果,不僅達不到預期設想甚至有可能引起排斥;教學系統是學生在自學時最重要的知識來源平臺,因此能提供給學生的有效幫助越多,學習效率便越高,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和提高積極性。
在所有指標所占權重比例中,教學政策模塊B3、學習用戶B1中的學習風格C11和學習資源C43比重偏小,僅跟部分地區和學生類型有關,根據評價結果認為,對這些影響因素應該另外考慮教學方案,而不應投入過多精力。
2.2評價體系可行性驗證
在176份有效問卷中,分析得到結果與本評價體系高度相似:(1)對于《水力學》課程應用網絡教學模式,有九成以上的學生表示支持,認為學習時間和空間更廣泛,資源獲取方便,但同時也提出了不足之處,如課件的互動性不夠好,網絡教學系統后期維護不夠等,即反饋管理需要加強;(2)網絡課程中的水力學實驗方面,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實驗教學具有實際意義,實驗教學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一種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學習內容,81.7%的同學反饋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良好提升。高質量的教學課程會讓學生得到更佳的學習體驗,保障課程質量是關鍵;(3)74.5%的同學認為課程作業安排次數合適,52.2%的同學覺得難度適中,即認知負荷適當;97%的同學認為提交資料是便利的,學習資源利于自主學習,即系統提供的幫助是有效的,績效預期理想。
3結論
在12項評價指標的排序中,反饋管理、課程質量、績效預期、認識負荷排在前面,這四項指標權重之和達到總數的71%,與實際情況相符。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網絡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有機結合,評價結果直接、客觀,為改進網絡教學技術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同時,層次分析法有其應用的局限性,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編輯/岳 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