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樂飛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這樣寫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那么教師如何讓歷史課教學變得生動,使學生在深入淺出的學習中增加知識,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呢?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
因為教育觀念、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的偏差與局限使得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嚴重地脫離了學生實際,照本宣科、“滿堂灌”之類填鴨式教學現象屢見不鮮,使本來鮮活的歷史課程變得呆板,學生也只能望“史”興嘆,使得教學過程“事倍功半”。我們學校不斷探索課堂改革方法,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形成了一套新的課堂模式。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提高歷史課堂效率的幾點感想。
一、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
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有位哲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如果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的前提條件。
例:我在講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五四運動時,排演了一幕小話劇。
第一幕:
【報童】吆喝:“號外,巴黎和會上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
【學生】買了報紙,看完后情緒激動,將報紙扔在地上。
第二幕:
【學生】游行示威,情緒激動,高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合約上簽字。”“懲辦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
【軍警】在大街上逮捕游行學生。
第三幕:
【工人】拍案而起,說道:“我們支持學生運動,不干了,罷工!”其他工人聽后,附和道:“對,罷工!”
【商人】聚在一起商量道:“我們支持學生運動,停止營業。”
【學生】繼續游行示威,高喊:“釋放被捕學生。”
第四幕:
【政府官員】氣氛凝重,個個眉頭緊皺,沉思一會兒,一人宣布道:“立即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職務。”
二、精心安排課堂結構,有效利用課堂時間
根據學校總體規劃,課堂結構基本是這樣的:
(一)課前板書:學習目標
(二)課堂具體任務分配:
1.教師解讀學習目標、導學案預習情況,然后進行總體評價,并分配上課的任務。
2.學生站起來討論:統一導學案答案,做好訂正(用紅筆);各組小組長統一展示、點評的人員與任務分工。
3.導學案打分:教師根據學生討論與導學案訂正情況給予打分。
4.分小組板演或展示,在展示過程中,學生說出自己的疑惑。
5.課堂小結。
6.學生寫思維導圖。
7.總結打分。
8.當堂練習。
根據這樣的安排,課堂上時間安排得很緊湊,學生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問題的討論與解答。
三、合理運用課堂討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討論是在商討和辯論中互相啟發,它強調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中,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方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為學生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自主研究和探求真理;讓學生多問“為什么”。如何合理地開展課堂討論,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1.精心命題是關鍵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選取課本上史料,讓學生討論分析。教師應在課堂中增加一些新穎的材料,設置環環相扣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發言,去探究。
2.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搞好課堂討論的核心問題
討論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和誘思,當學生沉默時,老師要提出話題,打破沉默,鼓勵學生發言;當討論進入高潮,特別是出現爭論時,教師要因勢利導,緊扣主題,將討論引向教學目標,最后做好總結。總結時,要表揚質量較高的發言和積極性高、進步快的學生。要特別鼓勵學生對書中或前人的一些傳統觀念提出大膽質疑,對前人尚未揭示的規律勇于探索,學生的討論即使有不妥之處,得出的某些結論不盡成熟,甚至走入“誤區”,教師也要滿腔熱情地肯定其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找出不足之處,分析原因,走出“誤區”,變不足為圓滿,變錯誤為正確,使學生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
四、總結與反思
根據“高效課堂”模式,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方式側重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教師引導相結合。“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新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新課程由于基本知識內容的減少和難度的降低,歷史知識信息的傳授更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讓他們在掌握新知的同時,培養健全的人格,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往往喜歡不厭其煩地進行講解、分析、強調,這恰恰違背了新課程注重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新課程要求能夠讓學生“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發揮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的自主性,也沒有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從某種角度上講,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那么教師很難讓學生把困惑之處主動地表現出來,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能讓學生發揮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不能及時使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更不能有針對性地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難。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能夠比較迅速地反饋給教師,同時也避免了教師大量的重復或無謂的講解。這樣通過自主學習輔以教師的指導、強調,學生對基本的歷史知識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但是,在具體的課堂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的問題丞待解決:怎樣搞好課前預習指導,包括預習內容、時間、方法等;怎樣進行課前培訓,包括人員、內容、時間、方式等;怎樣組織學生討論,包括討論內容,組織方式等;怎樣有效展示,包括內容、展示學生、展示方式等;怎樣進行有效點評,包括點評哪些學生、點評的方式和方法等;教師點撥怎樣設計,包括點撥內容、點撥方法、拓展深化的內容等。
參考文獻:
[1]劉軍.高中生歷史課程認知狀況調查問卷分析[J].歷史教學,2009(12).
[2]龍會詠.打造歷史教學的高效課堂[N].西藏日報,2012-12-09.
[3]曹小其.歷史教學反思[N].甘肅日報,201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