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偉
摘 要:流程圖屬于高中化學問題中比較有難度的一類問題,解決這類問題首先要把握好對題目的收集和加工,還要掌握一些解題技巧。只要找到其中的規律,解決化學流程圖問題就會變得得心應手。
關鍵詞:高中化學;流程圖題;信息加工;策略
化學流程圖題幾乎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會出現,屬于讓高中生望而生畏的“大題”。也確實,這種流程圖題注重考查學生的知識綜合能力,對化學學科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學科素養有著一定程度的要求,是比較有難度的一類題目。尤其是這類題目往往涉及化學知識的各個方面,包括元素化合物的組成、性質、變化、制備、分離、除雜、提純等,所包含的信息非常豐富,而且涉及許多化學工業的專有名詞,相對生僻,有時候單是整合題目中的信息就讓學生手忙腳亂了。但是,這類題目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只要能夠掌握一定的方法,這種題也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通常只要找到一處線索,整個題目就會迎刃而解。因此,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化學流程圖一類問題的解題技巧和教學方法,希望對廣大師生有所幫助。
一、化學流程圖題的信息與信息加工
流程圖類的問題雖然涉及的信息豐富,但是無非有三個來源:
1.題干信息
題干是一個問題的主干部分,最主要的信息都會集中在題干部分,題干中最常給出的一般是初始原料的成分和流程設計的基本原理或者基本要求,這些信息是解題的基礎,做題時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視。好在這些信息雖然繁雜,但也有據可循,學生只要能夠做到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從成分之間相互影響、流程設計要求、如何進行成分分離以及應用原理這些方面一條一條地、有條不紊地進行信息收集,就不會丟失信息,避免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問題。
2.圖框信息
圖框中的信息是對題干信息的進一步補充,大體上還是遵循收集題干信息時的那些方法,尤其考慮各成分之間如何進行組合分離,充分關注圖框信息,能夠對忽視掉的題干信息起到補充作用。
3.符號信息
通常符合信息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部分信息,但其實符號,尤其是單箭號所提供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單箭號上面通常會標注反應條件,后加入的物質以及分離方法等,是對初始信息的動態補充。我們充分關注這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反應的變化過程。
學生只要能夠關注到這三個方面的信息,就能夠保證信息的完整性,然后在個這基礎上有條理地將其歸類,找到各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就能夠把握化學流程圖題的主要脈絡。
二、化學流程圖題的對策
除了信息的收集與加工之外,還有一些問題也需要引起注意,包括流程圖題解題的原則、解題技巧和常見的知識點等。以下簡要敘述。
1.解題原則
鑒于這一類的題目與實際的生產生活結合緊密,所以我們在解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實際操作中的一些必要的原則。第一,要注意可行性原則,也就是這樣的化學反應有沒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第二,要注意節約成本,對原料要考慮到環保問題,對設備等要考慮到損耗問題,還要注意到對廢渣廢料的處理問題等;第三,要考慮效益問題,也就是盡可能節省生產步驟、生產時間,提高生產效率;第四,要考慮到對產品的提純問題。以上這些問題是在實際的生產中必然會面對的,但是在解題過程中,沒有了真實的問題情境,我們通常會忽略這些細節。所以在做這類題時,要養成考慮生產原則的習慣,最好形成條件反射。
2.解題技巧
一般來說,拿到題目首先要快速審題,明確題目的大致要求,確定問題的方向;然后運用上面說到的方法,對題干、圖框和符號的信息進行逐一篩查,選擇有用的信息,將每一步的反應物、生成物、廢棄物等依次寫到流程圖中;最后進行復查,確保解題嚴謹完美。這其中如果遇到看不懂的信息時,可以選擇暫時跳過,也許做到后面再反過來看,就能明白了,又或許有些信息根本是沒有用的,不用在上面浪費時間。如果整道題目偏難,或者時間緊張,可以選擇相對獨立的題目進行解答,節約時間。總之,在做這一類題目的過程中,要靈活而謹慎,充分利用各種信息,用最快的速度尋找到題目的關鍵方向。
3.常見知識點
對于這一類題常會考到的知識點,教師也應該幫助學生進行總結,以便熟悉同類題的解題思路。常用的知識點一般有化學反應原理(包括方程式的書寫以及無機物的制備等)、化學平衡原理、水解理論、反應速率原理、物質制備與分離的相關理論、蓋斯定律、電解電鍍相關的知識以及綠色化學的相關知識等。在溶解這一方面,一般常用酸溶,對水浸、酸浸、浸出這些相對專業的名詞要充分理解,對調節pH值除雜質之類的分離提純工藝要多加練習。充分及時地總結這些知識點,有利于我們找到規律,做到知己知彼,有備無患。
參考文獻:
[1]徐杰.高中化學解答無機化工流程圖解題分析策略[J].數理化學習(高一二版),2016(4):57-58.
[2]張曉璞.高考化學工藝流程題解法淺析[J].數理化學習(高中版),2014(2):46-47.
注:本文系2016年度泉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成果,課題名稱為高中化學流程圖題中信息加工及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立項批準號:QJYKT201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