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貴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普及,“互聯網+教育”成為教育界的“熱詞”,課堂教學、學科教研也逐漸與網絡連接起來。網絡技術在教學當中得到廣泛應用,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
關鍵詞:學科教學;網絡研修;任務驅動
一、“任務驅動”助推學科教學與網絡研修的結合,促進網絡信息化技術深入課堂教學,開啟網絡研修之門
電腦、多媒體、互聯網寬帶的普及,使物理研修迎來了春天。我縣進修中學部將全縣18所初中按地域分成了四個教研基地(也就是四個區域),以教研基地為平臺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先后開展過“三課過關”“雙備雙上一反思”“優質課驗收”“骨干教師送課下鄉”“包保校活動”。這些活動的共同要求是講課教師必須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如PPT、Flash動畫、視頻等;參加教研活動要有“主題”,“線上”備課與“線下”觀摩相結合、“線上”研討、反思相結合,通過引導、任務驅動,認識網絡研修方式方法,逐步打開網研之門。
現代的學科課堂教學與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已經成為常態,學科教研也由單一的“現場教研”逐步轉向“網絡研修”,使得“線上”網絡研修與“線下”觀摩課相結合成為一種教研新模式。現在學校、家庭的電腦普及,班級的互動式多媒體的不斷普及,使得教師基本掌握PPT、Flash、視頻等網絡信息技術,相信隨著“三通兩平臺”的不斷推進,網絡研修將成為學科教研主流模式。
二、借助“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推進學科教學與網絡研修的大范圍嘗試,是網研與教學融合的重要途徑
2014年以來,我們參與實施了兩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通過此活動引導廣大中小學教師應用網絡信息技術開展網研活動,共享網絡教學資源,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
“曬”的過程就是網絡研修與學科教研的一次緊密結合。教師“曬”前學技術,明意義,掌握曬課平臺要求與操作方法,嘗試進行網絡注冊,學習網絡平臺使用、上傳、管理等網絡的技術。“曬”中重點指導。學校業務領導、一線教師、教研員共同參與,針對教師選課及鉆研教材、設計教案、制作課件、錄課進行指導。
“曬中”我們做了網絡研修設計,要求參賽學科教師在“線上”進行評課、打分,據此推選縣級優課,為了進一步加強網絡研修,我們在吉林省教育資源網站上開創了通化縣學科協作組,集中學科教師對市級優課進行網上觀摩、議課活動,使教師在曬課、研課中成長。這種網絡研修形式,打破校際間的界限,也使得“線上”和“線下”的教研相得益彰。通過兩屆“曬課”使每位參賽教師形成了“曬課”就是“曬”理念、“曬”智慧,也能體驗互聯網的共享精神,促進網絡研修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隨著第三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腳步近了,我們將繼續將其與網絡研修進行整合。
兩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我縣有2節課獲得國家部優獎,十多節課獲得省級優秀獎,30多節課獲得市級優秀獎。
三、利用“國培”“省培”,滲透網絡研修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特別是最近兩年,我縣教師參加的教育部“示范性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項目”。2017年此次國培的“磨課”是網絡研修與學科研修的一種“范式”。磨課是一個學科教學集體,通過在一定時期內對某一教學內容進行反復地、深入地學習、研究與實踐,至少是三次備課、兩次上課、兩次觀課議課、一次總結,找到對這一教學問題比磨課之前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顯著提高整個教研集體對這一問題的教學有效性,并掌握。
“磨課”是在以“學技術”為主題的區域學科教師工作坊主題研討的基礎上,組織以學科為單位,以信息技術為主題的網絡校本同步研修活動。研修路徑為“研修計劃—教學設計(初)—課堂觀察(初)—教學設計(終)—課堂觀察(終)—研修總結”。教研員對學科教研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得學科進行“線下”與“線上”教研相結合,利用網絡做平臺開展主題研修。
四、開展教師工作坊活動,推進網絡研修與學科教研融合
2015年春,中學部在吉林省教師研修網上創立通化縣學科教師工作坊,開展學科教學與網絡研修的探究活動。工作坊主要采用主題式研究,借助網絡,它形式簡單,研修時間靈活,可以跨區域進行教學研修。例如,2016年5月份開展的骨干教師到振國學校送課活動,李杰、陳智源兩位縣級物理骨干教師分別做了《單元復習—浮力》《動能和勢能》,因課堂教學效果明顯,將其拓展為全縣學科教師的共同學習與交流。我們將上課視頻上傳至物理工作坊,組織其他學校的物理教師進行網絡觀摩、研討,將這次送課成果通過網絡傳送和升華。
教育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遵循規律,與時俱進。乘信息化的東風,將學科教學與網絡研修教研融合,還有更長的路要走。網絡與教研還走在路上,且行且思且自勉。
參考文獻:
寧洪波.人文教育融入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