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文剛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我們的啟示
文 / 王文剛
去年夏天,我第一次去梁家河參觀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住過的窯洞,帶領群眾興辦的鐵業社、縫紉社、供銷社……聆聽當地干部群眾講述總書記當年點點滴滴的故事,深受感動,欽佩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看到總書記一段話:“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收獲有兩件: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眱刃纳钐幃a生了極大的震撼。春節前后,《學習時報》連續刊載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我每期都看而且剪貼下來并復印給孩子一份。前不久中央黨校正式出版了這本書,我如獲至寶,一口氣讀完了這本生動感人、催人奮進的作品,給我許多啟示和感悟,深切體會到: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一次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教育,也是一次靈魂的洗禮。

七年的知青歲月鑄就了總書記堅毅剛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性格。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當年,15歲的習近平來到梁家河,還是一個懵懂少年,艱苦的生活環境,“年齡最小、地方最苦、時間最長”的插隊生活,使他經歷了今天年輕人難以想象的人生考驗,經受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辛磨煉。正是這段刻骨銘心的人生經歷和艱苦磨礪,使他能夠深入了解當時中國最
底層最真實的一面,對中國國情有了深刻的體察,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淬煉了他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品質,系好了他人生的第一??圩?。這段不同尋常的知青歲月,成為他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和他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人民的重要起點。這啟示我們,在當今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的情況下,年輕干部更要學習總書記百折不撓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自覺到基層和艱苦的環境中鍛煉,砥礪黨性、錘煉意志、增長才干。

1975年,時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后排右三)和北京及本地知青。

習近平在梁家河時參加隊里的勞動
七年的知青歲月錘煉了總書記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變的“初心”。面對極其艱苦的生活環境,他從不氣餒、從不消沉?!案F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在生產勞動之余到寶塔山、延河邊流連沉思,瞻仰革命舊址,聆聽父輩們的青春往事。延安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滋養了他崇高的政治信念,更加堅定了他信仰和追隨中國共產黨的信念。他先后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遞交了10份入黨申請書。他后來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边@啟示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始終堅定共產黨人的信念,保持“革命理想大于天”的豪情,自覺做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者、踐行者和捍衛者,走好新的長征路。
七年的知青歲月孕育了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融入血液的為民情懷。七年的插隊生活,他與人民群眾摸爬滾打、朝夕相處,建立了血肉聯系,培養了深厚感情。他對乞食老人“解衣推食”,對智障孩子關心包容,把自己的獎品摩托車換成集體的拖拉機、磨面機。在離開梁家河的幾十年中,他始終牽掛著陜北鄉親的冷暖,總是像家人一般親自熱情接待每一位拜訪的梁家河老鄉,力所能及地為大家解難事、做好事,處處展示出他心懷感恩、重情重義的人格魅力。他曾深情地說:“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鄉,我時刻銘記陜北人民的養育之情”,這種樸素的、扎根黃土高原的為民情懷,不因歲月流逝而褪色,黨的十八大他當選總書記后就莊嚴宣示: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边@啟示我們:共產黨人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密切聯系群眾、時刻想著群眾,為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
七年的知青歲月鍛造了總書記強烈的擔當精神和務實的工作作風。正如梁家河村的原支部書記石春陽回憶說:“我們選近平當村支書,最主要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擔當,能做事,總是為村里著想?!?0出頭的習近平擔任大隊支書,他不僅積極勞動,還帶群眾打出了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個鐵業社、縫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壩,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個沼氣池,被群眾稱贊為 “敢說敢做敢擔當”、“吃苦耐勞的好后生”,充分體現了一名黨員干部的為民情懷和責任擔當。這啟示我們,“黨員干部就要擔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要自覺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擔在肩上,強化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

梁家河村知青舊址
七年的知青歲月培養了總書記孜孜不倦的讀書習慣和勤奮好學的精神?!肮胖⒋笫抡?,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七年中,在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同時,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和思考,在低矮的窯洞里、昏暗的油燈下,以超人的毅力系統研讀了馬列主義經典,閱讀了大量的歷史、哲學、文學、軍事和國際政治等書籍,積淀了豐厚的知識基礎和文化理論素養??梢哉f,青年時代大量的讀書學習,奠定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思想基礎。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說:“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边@啟示我們,要像總書記那樣,只有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進步的潮流,才能擔當起歷史的重任。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感悟到,陜北是一塊神奇的土地,當年雄渾厚重的黃土地和厚道質樸的陜北人民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轉戰大半個中國的工農紅軍,使延安成為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幾十年后,又在這塊土地上滋養孕育了國家新一代的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用他七年的知青歲月,生動詮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一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更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展。
掩卷長思,感慨萬千。我深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不僅是青年人成才勵志的好教材,更是黨員干部包括領導干部加強黨性教育的教科書。我將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作為座右銘、案頭卷和教科書,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擁戴核心、忠誠核心、維護核心,立足本職、多做貢獻,干在實處、走在前面,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做好決策咨詢服務工作。
(作者系陜西省委黨校市廳級領導干部進修班學員、陜西省決咨委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