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治理國企的啟示
關林
國有企業的管理是道世界性的難題,而國企管理的傳奇,卻從一個袖珍國家傳揚開來。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在南洋迅速崛起,成長為一家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跨國公司,它對于如何治理國有企業,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能夠提供諸多啟示。
評估一家國有企業的好壞,不僅要看它的資產增加多少,更要看它的回報率有多高。目前,中國國有企業控制著龐大的資產,但給國家財政的貢獻,平均不超過15%。相當部分國有企業經營不善,根本沒有利潤。
而淡馬錫必須將自己利潤的50%,上繳給新加坡財政部。政府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淡馬錫擁有的資產,由2004年的740億新元(1新元約合0.79美元),增加到現在的2150億新元,十年增加三倍。
中國有中央政府管理的大型企業有116家,地方政府管理的企業有14萬家。它們僅占有中國企業總數的5%,平均規模卻為民營企業的14倍。它們雖然在土地使用、貸款等方面,享受袋國家的許多優惠,但對國家財政的貢獻卻相對較少。
中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善,政企不分,權責不明,降低了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率。
按照國家規劃,未來將根據企業改革的進程和企業的效益的狀況,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的上繳比例,到2020年要提高到30%。
這就要求轉變國有企業的管理理念,踐行有“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
淡馬錫公司負責持有和管理新加坡政府的各項投資,成立于1974年,當初僅有資本31.8億新元。經過40年歷程,它管理的龐大投資組合,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和其他亞洲地區。淡馬錫的復合年化股東總回報率為16%,其贏利能力超過許多經營良好的民營企業。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準普爾都給予它三A級企業信用等級。
淡馬錫直接參股的“國聯企業”有23家,它們的業務面非常廣,涉及電力、電信、傳媒、交通以及各類基礎設施。其中,14家企業是淡馬錫的獨資子公司,7家是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又有許許多多子公司、孫公司、重孫公司,約有兩千多家企業。因此,它是一家典型的大型國有控股公司,其體量能夠與美國通用、德國西門子等巨無霸比肩而立。
新加坡創造的“淡馬錫模式”,全球為之注目。日本就將其引入外匯儲備資產的管理當中。
新加坡獨立之初,供水、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薄弱,而民間資本投資能力有限,許多企業光靠民間資本無法經營。新加坡政府就創辦一批國有企業,進入高風險、高投資工業領域,比如鋼鐵、造船、石油化工等,以擴大就業,建立工業基礎。開辦這些國有企業之后,面臨如何管理的問題。新加坡經濟奇跡的總策劃師、前副總經理吳慶瑞博士,在1972年就認識到:“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都有一個錯覺,就是認為政治家及公務員能成功地執行企業家的職能。雖然有很多歷史經驗表明這樣的信念并不正確,但奇怪的是,很多國家仍然堅持這樣的理念。”
而淡馬錫控股公司從一開始,就按照嚴格的商業規劃要求新加坡國有企業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它的資產百分之百屬于新加坡財政部,但是,有意把它和政府行政體系區隔開來,新加坡憲法規定它是三大直接受總統指令制約的國有企業之一,不隸屬于任何政府部門,清楚劃定它在市場中的角色,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開來。
淡馬錫作為國有資產的代表,和國聯企業發生各種關系,對于此類運作,官方不干預。
這種國家控股、公司化運作、集團化管理、資本平臺運營的獨特模式,被譽為“淡馬錫模式”。淡馬錫前任董事、總經理、新加坡前內閣部長陳惠華認為:“淡馬錫的經營活力源自市場力量,而非政府的干預?!闭蠓珠_,確保了淡馬錫模式能夠成功。
最初,新加坡政府實際上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市場監管者,又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亦即股東,存在權責不分現象。淡馬錫的成立,將政府這兩個職能區分開來,開始由淡馬錫代表政府行使股東權利。它能長年保持很高的投資回報率,與其獨特的董事會治理結構分不開。
淡馬錫從一開始就建立董事會制度,一般由10名董事組成,獨立性很強。政府委派的董事一般為四名或五名,通常為總統府或各部門的官員,其他五名或六名為獨立董事,這些獨立董事來自私營企業,通常占董事會大部門。淡馬錫還聘請外籍人士擔任獨立董事。現在,董事會中就有前世界銀行行長、美籍要人佐利克。
CEO以及其他由政府委派董事,不在淡馬錫領取薪酬。
新加坡將建立良好的董事會,作為淡馬錫的第一要務。各位董事擁有不同的資歷、專長和經驗,而且每年更換三分之一,每六年全部更換以減少董事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這樣一個開放的董事會結構,可以實現更好的商業效益。
董事會將自己定位為“積極而活躍的股東”,負責對管理層“提供全面的指導和政策指引”。這些年來,淡馬錫董事會對外積極進取,但對內部的管理層放羊,下設執行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等,負責日常事務的管理,確保管理層的高效運作。
對于管理層的人事任命,董事會可以自行決定。
對于中國來說,2013年,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打老虎”之年。這一年,至少有31名大型國企高管落馬,其中20人來自集團、公司或分公司的“一把手”。專家分析,改革不到位、產權不明晰、內部制衡不清楚,乃是導致國企腐敗案頻發、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許多國有企業隸屬于政府部門,形成兩層架構的行政管理方式,存在制度方面的漏洞。
而淡馬錫雖由新加坡財政部設立,卻不屬于政府;對于控股公司下面的國聯企業,淡馬錫重點在于委派董事,也不干預國聯企業的運營,僅通過委派董事對企業戰略決策方面施加影響,從而形成新加坡政府、淡馬錫、國聯企業董事會責任明晰,按市場化原則運營。
稻盛和夫說:“企業經營非常需要優秀的哲學,就是因為這種哲學可以賦予企業優秀的品格?!?/p>
在這種三層運行模式中,國資委僅與其直接下層即國有資產運營公司進行聯系,其職能從管理全口徑的資產,向管理國有資本轉變。國有資本經營公司作為連接國資委和國有企業的中樞,一方面接受國資委的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專門以股東身份從事國有資本的經營管理和運作。處于第三層的國有企業,則定位于國有資產的具體運營,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一流的人才才能作出一流的決策,創造一流的業績。淡馬錫及其旗下企業認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能來自人力資源?!彼麄儼讶肆Y本建設,放在工作的首位。
淡馬錫的人才分五個層級:董事會、高級經理管理層、國際專家小組、專家顧問小組和一般管理人。
高級管理人員面向全球招聘,都是具有豐富經驗和專長的專家。比如,從世界級金融機構,如匯豐、花旗、美國運通,聘來專業人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
2002年,時任淡馬錫公司董事長的丹那巴南,邀請何晶女士出任執行董事兼任總裁一職。當人們因為何晶是李顯龍先生的夫人,而質疑她是否有真本事時,丹那巴南說:“我看重的不是她的政治地位,而是她的能力。
”何晶長期在政府任職,并在擔任新加坡科技公司總裁時,創下不凡的業績。她出任淡馬錫總裁后僅一年,公司回報率達到46%。正是在何晶擔任公司CEO期間,淡馬錫銳意進取,擴大對新興市場的股權投資,終于成長為一家舉足輕重的跨國集團。
2009年上半年,受華爾街金融危機影響,淡馬錫金融資產一度縮水390億美元。淡馬錫請來世界做大礦業公司必和必拓的首席執行官顧之博,聘他擔任董事,幫助公司迅速擺脫困局。
淡馬錫制定一套人才晉升和發展措施,輔以薪酬激勵措施,吸納了大量的專業人才。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國資委鼓勵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效法淡馬錫模式,建立完善的董事會制度,并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讓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當然,中國國有企業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淡馬錫模式也并非每家國有企業一用就靈。
(據《特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