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成 林清華
摘 要:品德與社會(以下簡稱“品社”)教學要因地制宜地創設有利于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學情境,選取生活中真實的事例,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樂于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表演中悟出道理,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
關鍵詞:攜手生活;創設情境;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6-06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強調,教學要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于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學習環境,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為了落實課標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努力立足生活,讓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攜起手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效。
一、合理創設“小環境”,讓學生“樂”起來
如果說生活是品社教學的根,那學生的生活環境便是教學的土壤。在教學中,應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認識社會、認知生活、培養道德情感、發展道德感悟能力,從而將自己的認知、體驗、感悟滲透在生活中,這樣學生才會樂于學習。
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平安回家》一課時,考慮到我們所在的學校,地處城市郊區,每天上學放學坐公交車的學生人數也較多,再加上其中有不少是外來務工的子女和留守兒童,他們和城里學生相比,對城市交通法規缺少了解,在實際的生活中接觸交通標志的機會也較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這樣很容易發生危險。雖然學校、教師也經常就此問題進行教育,但對于接觸不到這些知識的學生來說則收獲甚微。借助這節課,筆者便從細微之處入手,在課中帶領學生到校門口認識、熟悉他們常見的交通標志,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指導他們認識常見的交警手勢,學會遵守交通規則。不少學生表示自己天天在學校門口等車,但是卻沒有這樣認真觀察過這些交通標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親自觀察后還回到課堂上在書本中記下所觀察的交通安全圖標,每個學生都非常主動地學習。為了更好地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筆者還補充了不少學生平時不??吹降囊恍┙煌ㄖR,讓學生在頭腦中時常緊繃“安全”這根弦,學會在生活中保護自我、自覺遵守交規。這既達到了教學的目標,也取得了實效。
學生最不喜歡過于說教的課堂,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品社學科的熱情,筆者還努力探尋學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點,設計了小品、生活情景劇,把一些小故事拍成錄像,把一些學生一時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做成Flash動畫等,供學生探討、解決。這樣可實現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保證活動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
二、學會接受“大環境”,讓學生“動”起來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過于寵愛孩子,孩子基本不用做家務事,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家長在外打工或是在家上班,大多拼命打拼,對孩子只求學習成績好,從小就只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考上大學,有一份工作就行”的思想,認為生活能力、勞動能力長大了自然便會,這樣的想法是片面的。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利用這一教學時機,首先用類比法引導學生說說參與勞動的不同感受,從而教育學生要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在課后,我讓學生每周上交一張在家里幫助家長做家務的照片,并記錄在每月勞動記錄表中。一個月下來,有的學生學會了倒垃圾,有的學會了打掃家中的衛生,甚至有的還學會了煮簡單的飯菜。在簡單的家務勞動中,孩子們體會了家人的辛勞,學會了體貼與關心家人。這樣的學習活動,讓教學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取得了良好的實效。學生都用行動表示了自己是個有勞動能力、會勞動的孩子。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結合實際進行活動實踐,可以收到良效。
三、自編自創“小舞臺”,讓學生“亮”起來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在教《我送老師一枝花》一課時,課本中提出了“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要尊敬老師”這樣的觀點。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些詞句的內容,筆者以自己的教學生涯為例,與學生推心置腹地談了自己在讀小學時得到班主任的關懷,最后成長起來的小故事,以及自己當上老師后對教師工作的情感體驗。但是,筆者發現這還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有的學生還不能對師生間的感情產生認同和共鳴。為了更好地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來尊敬老師,提高教學實效,筆者的做法是采用“角色扮演”模式,讓學生們來當五分鐘的老師。不少學生學著老師平時的模樣,當起了“小老師”,教起自己的“學生”來,在有點認真又有幾分快樂嘗試的過程中,學生說出了“為師”是多么的辛苦,教學生很難。特別是在學生不聽話時,老師很累,以后自己要多聽老師的話。
在教學《家長關愛我成長》一課時,課前,筆者先把班上一名學生嬰兒時、幼兒園時、小學時的三張照片做成課件,再讓學生準備一些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上課時,筆者用課件展示三張照片,請照片中的學生談談成長中的感受,讓鮮活的生活現實與教科書結合成一體,接著引出教學主題。再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別介紹一件自己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并講講有關的故事。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學生帶了大大小小十多雙手套,這些都是他媽媽一針一線親手織出來的。這位疼愛孩子的母親打動了很多人的心。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學生體會到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這讓他們在心中油然升起對父母的愛。這樣的角色互換,在生活中感知與表演的課堂活動,演出了教學所要的實效,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十分理想。
四、走進生活的大課堂,讓學生“動”起來
借助課本劇的角色扮演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在表演融入生活大課堂,使生活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體驗。 如教學《寸今難買寸光陰》,借助《一分鐘》一課中元元多睡了一分鐘,結果遲到了二十分鐘的事例,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實際進行表演,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大家表演起來入情入境,觸動較大。小組表演中,多數學生表演早上遲到的情景,有的因為慌張,結果扣錯衣服的紐扣;有的來不及吃飯餓著肚子等。這樣的角色扮演,不僅使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獲得體驗,而且還為師生、生生對話搭建了舞臺。表演之后,學生對“時間是寶貴的,要珍惜時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筆者認為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在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模擬生活,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這樣才能讓品社教學更富有情趣,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得到更好的激發。
反思品社的教學,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教師應該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生活的人。品社教學不應局限于教室,應擴展到家庭社會和其他生活空間。只有攜手生活,才能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只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學生的生活中,才能才能使良好的品德在學生的生活中形成,達到品社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君夢.讓品德融入生活[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bo1c1b970102w4i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