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歡
摘 要:文章致力于探討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診斷學基礎教學過程優化的效果。在臨床醫學影像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在傳統的教學方法基礎上,優化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觀察此專業學生的教學質量的改變。在實施優化的教學法學習后,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考核合格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診斷學基礎;醫學影像學;微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R-4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9-12
影像診斷學就是以影像的方式顯示人體內部結構的形態,實施以影像導向的介入性治療的一門學科,是反映人體解剖、生理以及病理過程,也是當代醫學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1]。另外,醫學影像診斷學自身的專業知識,涉及的學習內容十分廣泛[2]。為提升診斷學的教學質量,應在原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基礎上,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
以往教師在進行臨床醫學影像學專業的教授過程中,采用常規教學法,即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按照一定的授課進度和要求向全班學生傳授統一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開始和終止有統一的時間規定,教師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反饋控制整個課堂的節奏。而現在,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進行極大的改革,即所謂的優化教學方法。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轉變觀念,實現以教師為本位轉向以學生為本位,擺正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題的位置和關系,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同時不否認教師的引導性。二是精心設計教學,實現從教學設計向學法設計的轉移。僅僅重視教學已不夠,教學的過程是對學生學習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方面精心設計,即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設計。如采用微課教學法。首先,在上課之前,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以及臨床中的實際情況,把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知識碎片化、場景化,對其進行重新的排列組合,制作微課視頻,并將時間控制在15~20min。如在進行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臨床操作時, 教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學生從旁觀察和學習,感知有關操作的流程,同時告知學生應該注意的事項,在觀看3~4次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在操作結束后進行總結,以便在以后的操作中加以注意。其次,上課時,將事先制作的微課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然后對視頻中的一些細節進行點評,同時回答學生在前期的情境學習和實踐操作中的疑惑,使學生可以盡快地消化知識。在微課學習后,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最后,在微課教學結束后,學生需要在臨床上抓住機會,根據自己學習的知識進行實際的操作,對自己微課視頻學習中的內容進行鞏固,提升其實踐能力。另外,對于自己不十分熟練的部分,可再次研究微課視頻,并及時請教。三是開放課堂教學,變刻板為活化。課堂教學的開放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材的開放,以課本為藍本,不拘泥于課本。因醫學的特殊性,光看書本學不會治病救人,學不會創新活用。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各類會議培訓資源,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并提出一些令目前醫學界仍然束手無策的問題供學生討論,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另一方面是教學過程的開放。以往的教學過程是預先設定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當通過與學生的互動,產生新的問題時,應該開放性地就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從而超越預定的教學目標。
在實踐操作優化教學內容,針對影像學專業的特殊性,針對常見病、多發病,重點講解重點、難點、要點,要從病理、解剖、影像表現、臨床應用等方面通透地講解,使講課的內容和臨床實際更加符合。比如,在講解“肺和胸膜的體格檢查”時,除了講解檢查方法和臨床意義,還聯系局部解剖,講解該部位常見疾病的X線表現,使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師在優化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逐步優化考核方式。以往多采用筆試的方式,對理論知識進行考試,而目前除了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考核,還要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和知識應用能力,同時密切注重課堂中學生的互動和思維的拓張等綜合素質的考量。
影像診斷技術在臨床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臨床工作的診斷效率和診斷準確率獲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成為各醫院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因此醫學影像學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更為嚴謹和認真。診斷學基礎的學習是學生進入臨床之前的一個過渡階段,是將自己在之前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的過程。以往,影像學專業學生在學習診斷學基礎時,教師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就是安排學生跟著老師進行有關的學習和操作,整個學習過程針對性不強,一般在學習結束之后,學生并沒有學到相對系統的知識,教學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全面性,在提升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晉 瑞,楊全新,陳 欣,等. 本科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實習小課教學最優化多種教學模式比較[J].衛生職業教育,2016(13):83-84.
[2]李 其.醫學影像學實習小課教學最優化中多種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7(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