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經濟工作會議,給2018年經濟發展定了調子和方向。會議重點提了以下方面:要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防范重大金融風險,有效控制宏觀杠桿率;金融服務要導向實體經濟。
大家注意到,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重點在于“加快建設”而不再是“加快研究”,相信未來防止房產泡沫不再是“雙限”這類臨時措施,而會出臺一些長效性的政策法規。
但防范金融風險重要性遠大于房產風險。實際上,中共十九大報告就已經把“防范重大金融風險”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決打好的攻堅戰,并明確提出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金融工作的重頭是保障經濟正常運行的同時,絕對不能爆發系統性風險。怎么防范金融風險呢?從國內外經驗來看,防范金融風險的舉措無非是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抑制資產泡沫。許多國家的金融危機爆發就是資產泡沫刺破引起,比如上世紀90年代日本爆發的金融危機,讓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衰退。當前,中國抑制資產泡沫主要就是針對房地產領域,讓房子回歸居住屬性。這需要管控房價的同時建立起長效機制,即租售同權、共有產權和房產稅等措施。從長遠看,就是平衡區域發展資源,發展多層次城市格局,振興二三四線城市,有效疏導人口,防止大城市病。
第二,穩住外匯。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外匯導致的危機,外匯的波動要格外謹慎。對中國經濟而言,人民幣持續貶值和外匯持續減少必然會引發金融風險。所以,去年以來中央出臺多項措施穩住外匯,比如管控海外并購方向,凡是技術類并購繼續支持,而對海外不動產投資、海外收購酒店、酒莊、影院等等投資加以規范。
第三,穩住債務。很多國家的金融危機爆發都是債務引起的,比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后來又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對中國而言,債務問題主要是國企和地方財政的負債率,已遠遠超過警戒線。所以,國企要除債務,實行混改,實行債轉股;要嚴控地方政府發債,防止盲目擴大PPP項目。包頭地鐵項目近日被叫停,就是個重大信號,標志著中國的基礎性設施建設大干快上、拉動地方經濟GDP的模式已經被叫停。對地方政府而言,邊發債、邊建設的模式將告一段落。
第四,治理金融秩序。規范股市,嚴肅金融紀律,嚴厲打擊炒作之風。此外,規范金融創新,嚴防出現“亂創新”“互聯網金融泡沫”。金融改革大方向是對的,但是如果規則沒有跟上,監管沒跟上,必然引發秩序混亂。
第五,控制好貨幣政策。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從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這是貨幣政策的重大調整。
總之,金融風險最怕的是忽視了它,如此,“灰犀牛事件”和“黑天鵝事件”就會不期而至。所以,遏制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應是我們金融工作的底限。
前不久,央行報告首次提出了“金融周期”的概念,報告認為:“國際金融危機促使國際社會更加關注金融周期變化,各國央行也認識到只關注以物價穩定等為表征的經濟周期來實施宏觀調控顯然已經不夠,央行傳統的單一調控框架存在著明顯缺陷,難以有效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能縱容資產泡沫,積聚金融風險?!?/p>
這種金融周期的變換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下一個30年產業和財富的風口將不同于過去,過去那種貨幣推動型的增長模式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在十九大后的這個年末,央行首提“金融周期”,絕非無的放矢。這是對下一個五年的貨幣政策的強烈暗示,也意味著,隨著全球貨幣政策轉折點的到來,中國金融周期基本見頂;下一步,在穩健和宏觀審慎的雙支柱政策框架下,防止金融系統性風險,防止房地產價格泡沫,防止債務杠桿,將成為貨幣政策的重中之重。這意味著,明年貨幣政策收緊是大概率。對此,各行各業、各地政府須保持十二分的警醒。
特朗普政府于近日推動的美國減稅運動正在引發全球連鎖反應,對中國經濟也是個巨大的挑戰。未來30多年,中國經濟若要“上臺階”,必須從低成本優勢的廉價要素驅動型向科技創新驅動型轉變。故此,防范金融風險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同時讓金融服務導向實體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