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生
【摘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被譽為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隨著工業革命興起與發展,人類的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帶來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到我國的森林資源安全。為了有效減輕工業革命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發展低碳經濟現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普遍的共識。林業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承擔者,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破壞方面發揮著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通過林業措施發展低碳經濟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建設碳匯林業,不僅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低碳經濟;林業發展
低碳經濟的概念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的背景下,于2003年,由英國《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能源白皮書首次提出。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以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特征的綠色生態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森林作為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潛力所在。既是吸收碳匯,也是排放源,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減緩和適應雙重功能。
1、林業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的作用
為低碳經濟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抵御災害、吸塵殺菌、凈化空氣、調節氣溫、改善氣候、保護物種、保存基因、固碳釋氧等多種生態功能。
為低碳經濟提供豐富的綠色的資源能源。森林是重要而獨特的戰略資源,可以提供木材、木本糧油、生物質能源等多種綠色健康的林產品,既事關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又事關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森林是重要的資源庫、潛力巨大的能源庫和最大的綠色經濟體,發展林業,有助于緩解資源能源困境,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壯大綠色產業,為人類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
2、加快低碳經濟背景下林業發展的若干建議
2.1優化林業經濟結構,全面建設生態林業
要想林業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林業建設的跨越,我們必須要調整和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調整企業布局和資產結構,實施大集團、大公司發展戰略,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
2.2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全面推進林業生態建設
進一步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按照我國制定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林業行動計劃》方針指導,大力實施國家關于林業天然林保護等重點工程建設,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林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生物能源林業工程建設項目,逐步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推動林業和低碳經濟發展,增加森林碳匯功能。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及長江和沿海防護林體系、防沙治沙、商品林基地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制定和實施造林綠化規劃綱要,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油茶等木本糧油等林業重點工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實行木材加工產品“下鄉”補貼試點,推動低碳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通過持續不斷的開展造林和森林經營,控制采伐量,減少毀林,防控森林火災和病蟲害,減少源自森林的碳排放,發展生物質能源、清潔能源,替代石化能源,全面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大力增加森林面積,增加森林碳匯。
2.3加大科學研究,提供科技支撐
自然保護區建設是全面改善生態環境的最有力的途徑和手段。要大力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大林業科技支撐,有針對性的加強對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性研究,加強林業系統對減排增匯的技術經濟效益分析,加強在氣候變化情況下的森林、濕地、園林綠化等生態系統的適應性研究,找出相對應的技術和對策,不斷提高森林可再生性能源的應用技術,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支撐提高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機制,促進林業生產力的提高。
2.4加強林權制度改革,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大力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逐步建立起“產權歸屬明晰、經營主體落實、責權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順暢規范、監管服務有效”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林改涉及25億多畝集體林地,通過將山林經營權承包到戶,調動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森林資源增加、農民收入增長和林區經濟發展,尤其是在當前倡導低碳經濟背景下,通過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可以鼓勵更多人投入到林業生產中,促進林業生態經濟發展,讓更多的經濟活動實現低碳化。
2.5大力開發生物能源,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大力開發與森林相關的生物質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將有利于全面合理利用生態清潔能源,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對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森林在維護氣候安全、生態安全、物種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林業被提到了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前途與命運的戰略高度。據統計,我國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質廢棄物約1.4億噸,林木修枝等產生的生物質有1億噸,樹木果實和天然樹脂有200余萬噸,若能將這些資源的50%開發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萬噸的石油能源。林業生物質能源建設可以減少生物質能源對于糧食的大量使用,不爭奪糧食資源,不與糧爭地,林業發展還可以促進糧食生產水平的提高,保證糧食安全,維護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可解決國家現存森林生態補償融資難、負擔重等問題,對理順森林生態補償的渠道和關系起著重要作用,開發利用新型能源和發展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我國調整能源結構、解決生態問題的國家戰略,大力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生物質能源供應周期短,可再生性好,是成為替代能源的最佳選擇,并可為林業發展創造新的商機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張靜曉,方宜亮等.林業是低碳經濟時代的重要選擇[J].林業經濟,2014,(5).
[2]劉璨,劉東生,繆光平,張秋根.林業低碳經濟探討[J].林業經濟,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