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青
【摘要】:通過對麗水九縣市村莊的調研,從村莊類型著手研究鄉村材料及色彩,結合實際村莊案例進行個例說明,為推進城鄉綠化美化一體化、統籌城鄉和諧發展做好基礎鋪墊。
【關鍵詞】:村莊; 調研; 案例
1、村莊調研
1.1 村莊篩選
1.1.1按照山地型、谷地型、平原型結合是否臨水的地形進行篩選,村莊地形主要通過衛星地圖讀取,并結合相關資料予以確認。
1.1.2根據不同的村莊發展定位(歷史文化型、觀光旅游型、特色產業型、普通生活型)進行差異化篩選,相關參考資料包括:麗水市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麗水市旅游發展規劃(2008-2020)、麗水市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
1.1.3調研村莊的選點需兼顧各種主導建筑類型(夯土、塊石、木結構、磚混、混合型)。
1.1.4篩選村莊綜合考慮麗水九縣市的分布情況,其中蓮都區選點4處,松陽5處,其他每縣市選點2處,共計23 處。
1.1.5已建成村落(可借鑒案例)與待建設村落基本按照1:2的權重進行篩選比例分配。
1.1.6調研村莊的篩選應盡可能考慮該類型村莊綠化的特異性。
1. 2 調研方法
調研工具:衛星地圖、相機、色卡、村莊調研記錄表
調研方法:
1.2.1收集詳實的村莊資料,包括村莊布局、建筑風貌、民俗特色、歷史遺存、發展定位、主導產業等。
1.2.2在資料收集基礎上,參照地形圖,對村莊進行全面的實地走訪,系統了解村莊的傳統建材、鄉土樹種及其旅游資源。
1.2.3對村口、河渠水系、旅游景點、公共場地等村莊節點的綠化景觀進行重點考察,對其鋪裝材質、綠化類型、綠化樹種、景觀設施等進行詳細記錄,完成村莊調研記錄表。
1.2.4采用色卡對村莊傳統建材色和環境基調色進行比對和記錄。
1.2.5與村民、村委取得溝通,了解需求,掌握民意,并將其需求反映在后期具體的改造規劃中。
2、鄉土材料與色彩研究
2.1 麗水建筑材料與色彩
主要材料:青磚、水泥、夯土墻、塊石、木材
色彩基調:集中于紅-黃色系區域,飽和度低,亮度值范圍廣。整體呈現明凈素雅的形象。
趨同性: 色相主要集中于0-60度區域,即HSB色環中的紅-黃色區域;飽和度主要集中于0-50區域,總體色彩純度值較低,色彩基調為沉穩; 亮度覆蓋在30-90區域,范圍較廣,其中以70-90區域居多。
2.2 鋪裝材料與色彩
主要材料:塊石、卵石、花崗巖、水泥
色彩基調:麗水市鄉村鋪地素材的色彩主要集中于紅-黃色系區域, 飽和度低,亮度值在中間段較為集中。
趨同性:以中高明度灰色系為主,紅色、綠色系為輔,色彩變化相對平均,色相值主要分布在0-60度的紅-黃區域;飽和度值偏低,分布在0-30度間;亮度變化較小,在50-70的范圍之間。但材料質感變化較大,均能反映當地用材特色。
2.3 其他構筑物材料與色彩
主要材料:木材、水泥、塊石、卵石
色彩基調:集中于紅-黃色系區域,飽和度低,明度值范圍廣。
趨同性:麗水鄉村的構筑物大多經過設計,整體形象能與當地整體風貌協調,用材也以石材、木材等鄉土材料為主。在色彩上,以灰色偏黃色系以及明度偏低的褐色為主。色相重要集中于0-90度區域,即HSB色環中的紅-黃色區域; 飽和度主要集中于0-40區域,總體色彩純度值較低,色彩基調沉穩;明度范圍在中間區域,即40-80區間。
3 、改造案例分析
3.1 山地型(龍泉季山頭村)
3.1.1農村公路和村口綠化靠近山體一側采用鄉土樹種(柳杉、杉木、水杉類)搭配矮地被自然式種植,與山體保留林帶相互融合。
3.1.2山地村莊的生活道路綠化與節點綠化利用臺地種植柿樹、金桔、楊梅、桃等經濟果樹適度搭配觀賞植物。
3.1.3依山而建的農居底部的石墻裙可通過絡石、薜荔等攀爬植物進行局部的垂直綠化,山路轉角處種植山茶,并改造水泥路邊為石板路面,更加符合山居型村莊的氣質特點。
3.1.4村內主干道路綠化靠擋墻側種植低矮的爬藤植物,沿外側采用柳杉、水杉等植物搭配綠籬灌木種植,安全圍護同時提供遮蔭。
3.1.5在農戶的房前屋后種植二喬玉蘭、桃等觀花小喬木,豐富山地綠化色彩。農家庭院采用竹籬圍合,結合多花月季等爬藤綠化。
3. 2 谷地型(縉云巖下村)
3.2.1巖下村以橋梁為村口,利用塊石壘砌形成村莊入口標識,配植色葉喬木營造石頭村特色。
3.2.2谷地溪流的濱水綠化以芒草、蘆葦等植物穩固河灘,緩解山溪沖涮。水岸搭配雞爪槭、紅楓、烏桕等季相植物,形成質感豐富的河岸綠化景觀。臨河的農家庭院內種植等果樹,塊石駁岸 上通過云南黃馨等垂枝型植物進行遮擋。
3.2.3具有硬質駁岸的河道可加筑塊石植壇,種植銀杏、楊梅、大葉黃楊球等植物,并搭配置石小景?;騿我涣兄蔡覙浯钆湓颇宵S馨,簡潔有序。
3.2.4生活街道沿塊石擋墻一側鋪植鄉土地被與攀援植物 ,可在擋墻石縫中種植梔子、黃楊、山茶、南天竹等植物,形成特色綠籬。
3.3 平原型(慶元余村 )
3.3.1在入村公路兩側規則式種植香樟,形成整齊有序的行道樹景觀。農田和道路之間種植鄉土地被減緩車行影響。拆除拱門,在道路邊設置村口景觀。
3.3.2村莊主干道綠化借用各戶前庭綠化,采用喬木+灌木型種植模式,種植楓香作為行道樹,下層種植紅葉石楠球和海桐綠籬,形成簡潔有序的道路景觀。
3.3.3位于村民委員會前的公共場地,綠化改造種植楓香增加綠蔭,搭配海桐球與紅花檵木球。場地內部沿著建筑基部種植紅葉石楠綠籬,豐富墻隅綠化。
3.4 臨水型(云和石浦村)
3.4.1村口綠化展現石浦村發展花海旅游觀光特色,運用各種觀賞草花運用。圍繞村口的休憩亭廊,采用大喬木配植灌草的種植模式。亭廊左側堆坡創造微地形種植各種開花植物,放置漁船雕塑,體現“船幫古鎮”的歷史主題。
3.4.2村莊主干道路靠近民居一側增加塊石植壇,種植紫薇和種類豐富的觀賞草花,臨水塊石擋墻采用爬藤進行立體綠化。房前屋后擺放整潔的盆栽植物,形成花繁葉茂的村莊綠化景象。
3.4.3石浦村村內生活街道狹窄,不宜種植體量較大的喬灌,因而房前屋后大量種植觀賞草花,體現石浦花海的村莊主題。將生活街道統一改造成為溪灘石鋪裝,改善建筑立面,并采用爬藤植物對夯土建筑基部的石墻裙進行立體綠化。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村莊規劃編制導則》(2015)
(2)《浙江省村莊設計導則》(2015)
(3)《麗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