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相
【摘要】:馬鈴薯不但具有食用價值,還具有良好的飼用價值,在黑龍江地區廣泛種植。為了達到馬鈴薯種植高產、優質的目的,除了要加強種植技術外,還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確保馬鈴薯的安全生產。馬鈴薯病蟲害的主要防治技術包括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現簡單介紹。
【關鍵詞】: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
【導言】:馬鈴薯是兩用農作物,主要是蔬菜用途,是我國重要農作物之一。馬鈴薯的病蟲害有 300 余種,但不是所有病蟲害都導致馬鈴薯嚴重減產。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大,病蟲害范圍加大,要對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深度研究,以達到降低馬鈴薯病蟲害的發生機率,同時提高馬鈴薯的產量。
1馬鈴薯主要病蟲害
1.1早疫病
馬鈴薯的早疫病主要是真菌感染,感染形式是真菌寄生在植株上生存并繁衍,在降水量大或長期澆灌的地方,這種病菌會快速繁殖,繁殖后在馬鈴薯植株的表面以適應力強的孢子的形式通過風力傳播。早疫病發生時間相對較早,但是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主要侵蝕的是較老的葉片。如果濕度相對較高,則會發生流行的早疫病,嚴重時會影響馬鈴薯的根莖。被早疫病感染的馬鈴薯基本是葉片呈現黑褐色的斑點,斑點形狀為圓形,紋路為心輪紋路,濕度過大時葉片上會產生黑色的霉變,再嚴重就是葉片直接掉落。
1.2黑莖病
黑莖病先傳染的是馬鈴薯的種子,比較容易發生在土壤潮濕和溫度較低的環境中。黑莖病適應能力強,可以附著在種子上過冬,所以黑疫病發生的時間段較長,從苗期到馬鈴薯的后期生長都可能發病,但是幼苗期發病較多,高溫情況下傳播速度加快。對于黑莖病,如果是輕度感染,則會使馬鈴薯植株矮小,葉片變黃且成卷狀,嚴重時則植株出現枯萎。
1.3蚜蟲
蚜蟲主要是吸食馬鈴薯葉片的葉汁來侵害馬鈴薯的成長,也是馬鈴薯病蟲害中最常見的一種,它吸食馬鈴薯葉片上的葉汁使得葉片萎縮。蚜蟲的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是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最大的天敵。
1.4地老虎
地老虎為夜盜蛾,以幼蟲為害作物,又稱切根蟲。地老虎是雜食性害蟲,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蟲為害春抪作物的幼苗,嚴重造成缺苗斷壟,甚至毀種重播,1~2齡幼蟲為害幼苗嫩葉,3齡后轉入地下為害根、莖,5~6齡為害最重,可將幼苗莖從地面咬斷,造成缺苗斷壟,影響產量。每頭雌蛾可產卵400~1000粒,土壤肥沃而濕潤的田里產卵多,成蟲除大地老虎外均有強烈的趨化性,晝伏夜出,對黑光燈趨性強。地老虎發生數量和為害程度,適宜的溫度、土壤含水量在15%~20%的地區,旱作地區植被較多的地塊發生較重。
2.馬鈴薯栽培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方法
2.1農業防治技術
在進行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時,常用的防治方法有化學農藥防治、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等,傳統種植過程中采用的防治方法是化學農藥防治,尤其是一些農戶對病蟲害防治的認知不足,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沒有及時對病蟲害進行控制,當病蟲害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才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控制,治理難度會增大,對馬鈴薯生產產生的影響十分嚴重。農業防治是一種常用的防治技術,通過對馬鈴薯種植過程的控制與管理,以提高馬鈴薯種植水平,從而提高馬鈴薯對病蟲害的預防水平。例如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選擇一些抗病性較高的品種,例如脫毒薯種是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常見品種,可以對晚疫病以及病毒性病害進行有效預防,在種植過程中要對品種進行檢疫,選擇優質品種進行栽種。另外,在栽種過程中也要加強管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例如對馬鈴薯種植土壤進行選擇的時候要選擇偏酸性土壤,尤其是要選擇一些地質疏松、透氣性好、育肥、保肥的沙土地,可以對瘡痂病進行有效地預防。再比如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要合理輪作換茬,馬鈴薯是一種不適宜進行連作的作物,適合與玉米、麥類等禾谷類及大豆等輪作,不適宜與茄果類蔬菜進行輪作,通過合理的輪作控制可以減少病菌以及有害昆蟲的數量。
2.2對藥物防治技術進行控制
藥物治療是一種最常用的方式,也是農戶采用的傳統防治方法,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要對藥物防治方法進行控制,對藥物的用量、濃度、使用方法等進行控制,從而實現對不同病蟲害的有效控制。例如對馬鈴薯蚜蟲進行防治,可以采用預防藥物進行及時噴灑,通常每667m2土地選擇濃度為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g兌水60kg進行噴灑或者每667m2土地采用濃度為40%的樂果乳油50~100mL,可以對蚜蟲進行有效地防治。再比如在早疫病的防治過程中,可以在發病初期采用滅菌寶500~800倍、科能600~800倍、鋅而浦500~800倍等進行噴灑,每次噴灑的時間間隔為5~7d,每次連續噴灑2~3次即可。對晚疫病進行防治時,發現中心病株之后要立即將其拔除,并且要在地面上撒施石灰,發病初期可以選用濃度為64%的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進行噴灑,對晚疫病進行有效防治。在藥物防治過程中應該要對藥物的濃度、用量等進行控制,防止用藥不當對馬鈴薯生長帶來影響。
2.3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
在馬鈴薯蟲害防治過程中,還應該要結合生物防治方法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控,生物防治對馬鈴薯的危害較小,基本不會產生藥物殘留,符合綠色種植理念。可以培養馬鈴薯病蟲害的天敵,利用天敵對各種蟲害進行捕殺;可以利用害蟲的特性采取生物手段進行防治,例如地老虎、蠐螬是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最常見的蟲害,通過采用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作為茬口,可以對地老虎和蠐螬的生存環境進行破壞,有效防止這類害蟲。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食物的要求越來越高,馬鈴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食物,也是我國的一種主要經濟作物,其營養豐富、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幫助。同時,馬鈴薯對種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產量較高,因此備受廣大農戶的喜愛。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病蟲害,為了不斷提高馬鈴薯種植水平,提高其質量和產量,則必須要加強對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在傳統馬鈴薯種植過程中,一般都采用化學農藥對各種病蟲害進行防治,同時在種植過程中由于長期的重茬種植,導致馬鈴薯的病蟲害現象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處于反復高發狀態。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加強對病蟲害的科學合理防治,對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方法進行綜合應用,以提高馬鈴薯生產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立偉. 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J]. 農業與技術,2016,36(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