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振宇 高樹濤
【摘要】:針對玉米雜交種在大田苗期過程中的形態(tài)指標與產量相關性展開了具體分析,明確出了較為適合的鹽堿耐性形態(tài)參考指標。經鑒定結果表明,莖稈粗壯、植株高是在大田環(huán)境下玉米苗期較適宜的一種耐鹽堿形態(tài)鑒定指標。應用已確定的鑒定指標對64份玉米自交系實施鹽堿性分析,篩選出高耐鹽堿自交系3份,耐鹽堿自交系9份,中度耐鹽堿自交系26份,敏感自交系13份,高度敏感自交系13份。研究結果可為耐鹽堿玉米種植資源鑒定提供試驗依據。
【關鍵詞】:大田苗期;耐鹽堿;玉米
從國內現狀來看,我國的鹽堿土地面積廣闊,受到灌溉面積以及化肥的大規(guī)模使用,導致土壤次生鹽漬化現象也日漸加重,并且這一問題現已成為影響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一項主要因素。為了能夠實現對鹽漬化土地生產潛力的充分挖掘,選取并栽種對鹽堿環(huán)境有著良好適應性的品種將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指標
于4葉1心苗期針對玉米莖稈(對玉米心葉下首片基部莖粗及下部莖粗進行測量)、植株高度(對種植玉米幼苗測量其地上部分高度,以苗地上部分最高點拉直高度為基準)、葉片卷曲程度(確定檢測植株為上數第2片葉,對卷曲形態(tài)下的葉片寬度、展開寬度進行測量,并記錄可觀察到的葉片總數量)等予以測量。
1.2統(tǒng)計方法
針對各項測量數據選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實施相關系數法,依據不同指標耐鹽堿系數以及大田減產率對這當中的關聯性展開分析探究,在栽種區(qū)內對玉米產量開展實地測量。耐性綜合評價方法選用權重分配方法,針對各項指標耐鹽堿系數選用五級評分方法調整為相應指標進而予以定量表示,由此不同形狀也將會由于數值大小及變化程度的差異性所出現的差異情況便可被消除,與之所相對應的換算公式即為(i)、(ii),如下所示:
(i)D=(Hn-HL)/5
(ii)E=[(H-HL)/D]+1
在上述公式當中Hn代表各項指標經測定后的最大數值;HL代表不同指標經測定后的最小數值;H代表各項指標經測定后的任意數值;D代表分數極差;E代表應得分數。而后便可進一步依據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來明確出不同指標參與綜合評價的權重系數矩陣列表,其公式為(iii),即:任意一項指標的權重系數=任意一項指標變異系數/各項指標變異系數和。采用矩陣A代表權重系數矩陣,R代表不同品種與之所對應指標應當達到的水平程度,之后開展復合性運算處理,B=A×R,在矩陣B內不同元素所相對便是相應材料的綜合性評價指數。相應的數值越大,其耐鹽堿的性能也便會越強,而后便可選用歐式距離最短測量方法,依據綜合評價指數程度來針對測試自交系開展聚類評估。
2、結果與分析
2.1玉米組合與試驗田產量測試結果
依據2016年對兩處試驗田收獲的玉米產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鹽堿土質環(huán)境對玉米產量所導致的影響程度,不同雜交品種在不同產地上的產量差異,不同雜交品種的產量差異,并由此得出玉米雜交品種耐鹽堿性的具體情況。
2.2確定玉米耐鹽堿苗期形態(tài)鑒定指標
對玉米雜交品種苗期形態(tài)指標測定情況進行統(tǒng)計,詳見下表1。
觀察上表1可發(fā)現,在兩塊種植區(qū)域內其地質形態(tài)指標變異幅度及變異系數,均有著十分典型的差異性。莖粗位于兩地間的變異系數差達到了10.00%,株高變異系數差達到了13.51%,倒伏系數差達到了15.56%,葉片卷曲系數差則僅為0.59%。
基于上述各項指標耐鹽堿系數和相對減產率所展開的相關性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表2),莖粗和產量下降情況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性(r=0.657),株高和產量下降情況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性(r=0.608),倒伏系數和產量下降情況間無典型相關性(r=0.087),葉片卷曲度和產量下降情況間有正相關性,然而對比差異不明顯(r=0.105)。對玉米自交系進行各指標耐鹽堿系數與耐性密切性進行權重分配,64份玉米自交系實施鹽堿性分析,篩選出高耐鹽堿自交系3份,耐鹽堿自交系9份,中度耐鹽堿自交系26份,敏感自交系13份,高度敏感自交系13份。
結束語
綜上所述,依據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玉米的耐鹽能力相對較差,在鹽堿環(huán)境下種植,將難以獲得正常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從而導致產量下降。因而,針對玉米在苗期開展耐鹽性鑒定意義重大。科學確定玉米篩選指標及統(tǒng)計學方法,便能夠為玉米耐鹽堿種植提供詳實、可靠的參考依據。本課題組,將繼續(xù)開展玉米耐鹽性試驗研究,力爭找出規(guī)律,并制定出選育耐鹽堿玉米自交系的篩選和鑒定指標和評價標準,爭取早日為黃淮海地區(qū)選育出耐鹽堿性強的玉米新品種。
【參考文獻】:
[1]何東偉,衡紅綱.玉米早熟性與籽粒產量的關系及育種途徑的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7,(8).
[2]才卓,徐國良,任軍等.玉米雜交誘導單倍體選育自交系技術規(guī)范(修訂版)[J].玉米科學,2013,21(2).
[3]施標,鄭洪建,孫大鵬等.CIMMYT玉米DH育種研究進展:誘導策略及其應用[J].上海農業(yè)學報,2013,29(1).
[4]楊永強,田志剛,路小芳等.玉米南繁育種關鍵技術[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3).
基金項目:
山東省農業(yè)良種工程基金項目;
山東省現代農業(yè)產業(yè)體系基金項目(項目編碼:SDAIT-01-022-14);
作者簡介:盧振宇(1973-),男,山東濱州人,農藝師,現從事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