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屏
學校是什么?我認為,學校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地方。馬克斯·范梅南有一句頗有詩性的名言——“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迷戀就是著迷,就是極致的、難以自拔的喜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因為與孩子們的生命成長有關聯而充滿“意義”;學校在一切遵循教育規律的教育活動中,與孩子們一起創造著他們未來生活的“無限可能”。在師生相互映照、相互滋養的過程中,教師也得以在“迷戀他人成長”中成長,學校得以發展,也形成了我的教育信條——幫助他人,成就自己,發展學校;默做“農夫”,適性、適時、適量,善待學生生命自然成長;篤追“幸福”,求真、崇善、尚美,精育學校文化厚德載物。
因此,我認為優質學校應該是這樣的:有鼓勵不斷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存在追求卓越的文化機制;有共享的價值觀和愿景,學校發展凝聚著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智慧;有博大的胸懷,學校匯聚著不同性格、不同才情、不同背景的教師,在這里教師可以充分享受到專業尊嚴和自由創造的歡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一種責任,把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作為使命,而不是把學生分成不同等級;追求卓越,不斷創新,不因為是“好學校”而停止探索的腳步。
(一)遵循“與人為善”的管理之道
1.幸福的學校管理是尊重人性的
影響一個學校發展很重要的因素是人際關系。如果學校人際關系緊張,帶來的是雙重災難:一是老師們無法從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二是教學的效率勢必下降。我主張學校要建設信任型人際關系文化。作為一校之長,最自豪的事情之一是學校里形成了一種自由、和諧和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圍。我想這與在管理中始終把充分尊重“人”的價值、地位、尊嚴放在第一位,多年來倡導的“與人為善,建設信任型的人際關系”是分不開的。
2.構建激活個體的管理體系,服務學校的創新發展
自我動力的啟動,主要靠個人利益的吸引。具體方式就是提供三個激勵:報酬激勵、成就激勵和機會激勵。超我動力的啟動,主要靠事業理想、學校宗旨、學校精神、核心理念與價值觀。學校管理,就是建立自我與超我結合、制度與文化并重的管理環境。用各種獎勵性的制度構造利益引力,使渴望獲得更多利益的人出于利益的需要做出有利于學校目標的行為,行為對學校目標越有利,得到的利益就越多,可以稱為上不封頂。用懲罰或責任制度構造利益底線,一旦員工的行為越過底線,員工就要受到相應懲罰,使害怕懲罰的人將行為保持在—個底線之上,可以稱為下須保底。
(二)引領教師走專業生活之路
1.教師不幸福的根源是沒有過專業的生活
教育究竟為了什么?這是有關教育終極價值的追問,也是奠定教師專業信念的基石。對問題的不同回答,直接決定了教師生活方式的價值取向。如果僅以升學率、名校率為至上追求,僅以考高分為最高目標,獲得一時的獎勵和成功,為了以后過上體面生活,那我們的生活就實在“不很專業”甚至“很不專業”,因為我們缺少了對教育最起碼的專業理解。
我們應該堅定這樣的專業信念:教育的終極價值是為了生命的幸福。哲學家周國平先生的回答也許更為精確:“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優秀,就是人之為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秀為前提的。由此可見,二者皆取決于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2.引領教師過上幸福的專業生活
北師大教授肖川認為,教師生活的幸福指數主要有兩個:一是身心愉悅程度,一是精神充實程度。前者相對容易做到,后者則需要教師的潛心修煉才行。因為教師只有步入了專業化的道路,才會獲得“精神充實”的巔峰體驗。教師專業生活的最大特點是要不斷地反思和不斷地實踐。我們許多教師習慣于現成的資源模式、工作模式和教學思維模式,而不是積聚自己的專業發展和專業影響力。
(三)形成較為豐富多元的特色課程體系
人本主義的學生中心課程論主張應以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態度等為基礎來組織、設計課程。學生心智結構的生長是一個通過外部活動和逐漸內化的心理運算不斷自我建構的結果,學校的教育生活要通過有指導的和系統的學習使之變得更結構化,從而形成個性化的心智結構。我們也認為,課程的職能是要為每—個學生提供有助于個人自由發展的、有內在獎勵的學習經驗。應該把自我實現視為人的一種基本需要,因此,課程的核心是情感領域(情緒、態度和價值等與認知領域知識和理智技能等的整合),即要幫助學生把情感、思想與行動整合起來。所以,我們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注重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關心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基本需求是否密切相關。
基于此,學校特色課程理念是:根植于學校“幸福教育”實踐,“開發潛能,多元體驗,目標自主,個性發展”。學校特色課程目標則設為:牢記“喚醒活力學生”的育人使命,讓“幸福充盈孩子的心靈”。
(四)關注呈現教學之美的課堂
“在教學實踐中,假設課堂是一曲樂譜,那么掌握了教學藝術則可以指揮一場精彩絕倫的交響樂,使人陶醉其中;假設課堂是一張宣紙,那么掌握了教學藝術則可以描繪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山水畫,使人流連忘返;假設課堂是一片土壤,那么掌握了教學藝術則可以培植出鮮花和綠草,使人賞心悅目。教師掌握和運用課堂教學藝術,可以出色而有效地管理課堂教學,使校園內外充滿歡快愉悅與活潑的氛圍,學校師生在高超的教學藝術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智慧的啟迪。
我們推出“伴生課堂”,它的內涵為“伴生”,有兩層理解:一是師生關系上,教師陪伴學生的發展;二是事物之間互相伴生伴隨,呈現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過程。有多種含義:第一,在師生倫理關系層面,教師與學生相伴相隨,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第二,在教與學的教學關系層面,教伴隨著學而生,建立“教”服務于“學”的教學觀念,改變填鴨式的灌輸知識方式,使教師的“教”處于調動、激勵的狀態,點燃學生“學”的求知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第三,在學習發生過程層面,學習伴隨著問題而生發,學習過程不單指向知識本體,也要指向知識認識驅動過程和知識價值意義的旨趣;第四,在學習情境層面,信息技術手段始終如影隨形,調動人的多種感知覺,科學合理地運動腦的不同部位協同學習過程。伴生課堂,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良好和諧師生關系,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并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資源情境,使學生達到一種傾聽內心、享受作為的狀態,教學處于師與生、教與學能動的、積極的、有效的互動互生狀態。
(五)豐富心靈的德育
人是教育的培養目標,道德的人更是德育的培養目標。但是何為道德的人呢?人不僅是理性的人,還是具有更高的心靈本質的人。亞里士多德分析人的心靈并且將其劃分為三個部分:營養的心靈(包含農作物、田地和人類)、知覺的心靈(動物和人類)。以及理性的心靈(只有人類)由此可見,在美德倫理學的視域中,心靈具有超越健康、感知和理性之上的更高的本質,人之所以有這些方面的主動的價值性的訴求,主要就是由于心靈這一本質。因此,人不單單是由理性組成的,更是由品格、信仰等更高的心靈本質而組成的,這是德育中的關乎人的更高的認識。因此,德育的對象不僅關注人的理性,也要關注人的情感,關注人社交及心靈等全面品質的發展。
學校創新德育工作,豐富了德育內容,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優化了德育形式,由灌輸型向滲透型轉變;拓展了德育領域,由單線型向網絡型轉變;認清了德育主體,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區分了教育對象,由整合型向層次型轉變;落實了德育責任,由接受型向自覺型轉變;更新了德育手段,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加強了德育研究,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
(作者單位: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