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向前 呂亮 楊小林
摘要:對湖北省稻田害蟲的卵寄生蜂的發生情況進行了系統調查。結果表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及螟黃赤眼蜂(T. australicum)為優勢種群,寄生率最高可達94.1%~95.0%;稻苞蟲黑卵蜂(Telenomus parnarae)為次要優勢種群,寄生率最高可達87.5%,其他卵寄生蜂的寄生率較低,一般低于35%。
關鍵詞:稻田;鱗翅目昆蟲;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S4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20-0087-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0.01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egg parasitiods population were systematic surveyed in the paddy fields in Hubei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nd T. chilonis were the predominant population,the parasitic rate were up to 94.1%~95.0% for the eggs collected in the fields. Telenomus parnarae was the secondary dominant population,the parasitic rate of which was up to 87.5%,while the parasitic rate of other egg parasitoids were very low,which were usually lower than 35%.
Key words: paddy field; Lepidoptera; Trichogramma japonicum; biological control
水稻是湖北省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由于湖北省處于中國南北之交,各地氣候差異較大,水稻栽培制度比較復雜,害蟲種類較多,對產量影響巨大。水稻常見害蟲如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及稻苞蟲,其幼蟲從卵中孵出后常鉆進植物心葉或卷葉為害,導致常規的農藥對幼蟲的防治效果不理想。水稻害蟲卵寄生蜂可主動尋找害蟲卵塊,將害蟲直接殺死在卵期,有效地阻止幼蟲期害蟲對作物的危害,彌補了藥劑防治的不足。卵寄生蜂是稻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天敵組分,是影響稻田害蟲種群數量的重要生態要素,是生物防治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因此為適應現代農業綠色防控及農藥減量的要求,做好水稻害蟲的綜合防控工作,進一步發揮生物防治的作用,需要摸清湖北省田間水稻害蟲卵寄生蜂的優勢種類。20世紀80年代,對湖北省28個縣市三化螟卵寄生蜂調查發現,稻螟赤眼蜂為優勢種群,最高可達55.02%,還發現螟黃赤眼蜂(也稱為擬澳洲赤眼蜂)、長腹黑卵蜂、等腹黑卵蜂、螟黑卵蜂、螟卵嚙小蜂等寄生蜂[1-3]。但是近些年來湖北省稻田害蟲卵寄生蜂發生情況有何變化尚不可知。因此對湖北省內水稻主產區害蟲的卵寄生蜂進行了調查,以期為水稻“雙減”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地點與時間
于2016-2018年在湖北省西部山區、鄂北崗地及江漢平原的水稻田進行害蟲卵塊的廣泛采集。對于難以鑒定寄主卵塊帶回室內孵化并飼養,根據幼蟲及成蟲形態鑒定害蟲種類。
1.2 調查方法
在蟲卵高發期田間隨機采集害蟲卵塊,對于新鮮的卵塊用海綿保濕,每天觀察卵塊情況,變黑后立即裝入大試管觀察卵的孵化及寄生蜂的羽化情況,最后統計寄生率。
2 結果與分析
稻田害蟲卵寄生蜂以赤眼蜂科及緣腹細蜂科寄生蜂為主要種群,纓小蜂科為次要種群。赤眼蜂種群中以稻螟赤眼蜂及螟黃赤眼蜂(擬澳洲赤眼蜂)為優勢種群,寄生率最高可達94.1%~95.0%。
3 小結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田間系統調查,較全面地掌握了近年來湖北省稻田害蟲卵寄生蜂的種類及寄生情況,從而提出相應的卵寄生蜂應用策略。
3.1 稻田害蟲卵寄生蜂優勢種群
湖北省稻田害蟲卵寄生蜂相對于20世紀70、80年代,卵的寄生率有所下降[3],但調查發現稻螟赤眼蜂(T. japonicum)及螟黃赤眼蜂(T. chilonis)仍為優勢種群,部分地區最高可達94.1%~95.0%;在其他稻區,如江蘇和安徽也是以稻螟赤眼蜂為二化螟及三化螟卵塊優勢寄生蜂種群[4]。因此利用赤眼蜂降低卵的孵化率從而降低幼蟲為害確實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3.2 人為增加卵寄生蜂種群數量的方法
研究表明,稻螟赤眼蜂是稻田淹沒式人工釋放赤眼蜂的首選蜂種[5]。由于存在競爭效應,當稻螟赤眼蜂與螟黃赤眼蜂混合接蜂時,對二化螟的防效低于單獨接蜂,因此對于同一塊田,只需要釋放一種蜂卡即可[6]。稻螟赤眼蜂及螟黃赤眼蜂都有成熟的商品,優點是可以短時間內釋放大量寄生蜂,缺點是蜂卡出蜂率受環境因子如溫度、降水影響較大,釋放效果起伏較大。創造有利于卵寄生蜂種群擴大的自然環境,也是利用寄生蜂的有效方法,如在稻田邊埂種植芝麻、綠豆等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顯花植物,可以明顯提高田間自然種群卵寄生蜂的數量[7],因此可以在田間設置蜂卡的同時采取這一農藝措施,共同提高田間卵寄生蜂的生物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水稻害蟲及其天敵圖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
[2] 魯信純.粘蟲黑卵蜂生物學特性初步研究[J].昆蟲天敵,1988, 10(1):48-51.
[3] 張宣達,趙敬劍.湖北省水稻三化螟卵寄生蜂調查初報[J].昆蟲天敵,1986,8(4):215-219.
[4] 郭慧芳,方繼朝,謝艷飛,等.不同稻螟發生區螟卵寄生蜂的自然寄生作用[J].中國生物防治,2002,18(1):13-16.
[5] 田俊策,王子辰,王國榮,等.四種赤眼蜂的飛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的田間擴散能力評價[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7,33(1):26-31.
[6] 杜文梅,林 英,臧連生,等.稻螟赤眼蜂與二種赤眼蜂對水稻二化螟卵寄生競爭作用[J].環境昆蟲學報,2016,38(3):488-493.
[7] 林擁軍,華紅霞,何予卿,等.水稻褐飛虱綜合治理研究與示范[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5):119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