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曉文
盧國棟:“八桂大地”的肝癌科學工作者
本刊記者 李曉文

我國是肝癌大國,據統計,全世界50%以上的新發和死亡肝癌患者發生在中國。據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如不采取緊急行動提高治療的可靠性,2015~2030年間中國將有1000萬人因肝硬化和肝癌死亡。
多少年來,無數的科學家投身于肝癌研究中,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祖國的肝癌治療貢獻力量。在祖國的西南,素有“八桂大地”之稱的廣西,也有這樣一位科學工作者,置身于肝癌的基礎醫學和轉化醫學的研究中,孜孜不倦。他就是廣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盧國棟。
行醫一生,鞠躬一生;不求聞達,但求利人。從小,盧國棟就被醫者懸壺濟世的精神所感染。高中時期,爺爺病重,更對盧國棟產生了深深的觸動,那時他就下定了決心,以后要從事與醫學相關的工作。
懷著對醫學學習的極大熱忱,盧國棟成功被上海醫科大學錄取,并在此展開了自己的醫學之路。對于盧國棟來說,上海醫科大學這所第一個由中國人建立的醫學院,意義非凡,老一輩院長顏福慶、蘇德隆的事跡一直在深深地鼓舞著他。時刻貫徹著上海醫科大學“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嚴謹求實,愛國奉獻精神的老校友們,更是讓盧國棟產生了深深的敬佩感,這一切都對他今后的科研事業起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本科畢業后,盧國棟在復旦大學(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師從金泰廙教授進行了毒理學的研究。2003年,為了能拓寬自己的醫學視野,攝入更多新的醫學知識,盧國棟來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師從王俊南和鐘慶明教授進行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在國外學習的這段時期,盧國棟感觸頗深。在向兩位老師的學習過程中,他不僅鍛煉了科學研究的辯證思維方法,還對如何從各個角度觀察并解決問題有了全面的認識與提高。兩位老師兢兢業業,年過花甲仍不斷開辟新的科研方向,更讓盧國棟由衷地敬佩,并對他今后的科研生涯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博士畢業后,盧國棟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進行了7年的“C/EBPalpha在原發性肝癌中高表達的臨床意義和分子機制”研究工作,并在這一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實踐經驗。
2014年,為了能將自己的所學更好地致力于祖國的肝癌研究工作,盧國棟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國,來到了廣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繼續自己的研究之路。
之所以選擇廣西,一是盧國棟為照顧家人而做出的考量(他的妻子是廣西人,兩人在新加坡相識相知,目前一起回到廣西從事醫學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廣西是進行肝癌研究的最佳場所。他告訴記者:“根據2016年陳萬青教授等撰寫的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估計2015年全國肝癌發病人數為46.6萬人,而死亡人數為42.2萬人。廣西的肝癌致病率和因肝癌病死率都是全國最高,2013年男性肝癌致死率廣西是69.0/10萬,而全國是36.5/10萬;女性肝癌致死率廣西是17.8/10萬,全國是12.8/10萬,在這里會有更大的研究空間。”另外,廣西有肝癌研究現場,病人在廣西患癌,雖然可能去北上廣等大城市治療,但基礎發病現場還是在廣西,從消除致病因素的一級預防角度而言,這個現場研究非常重要。現如今,廣西還啟動了肝癌和鼻咽癌的兩癌篩查,目前已經篩查了130萬人群,掌握了11萬高危人群。駐扎在廣西不僅能獲得一手的資料,還能深入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對肝癌防治研究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此外,盧國棟還考慮到,廣西是中國東盟的一個窗口,又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紐帶。而盧國棟又具有在新加坡學習工作11年的經歷,在這里他可以幫助學校在醫療、教學、科研多層面建立合作關系。綜合來看,選擇廣西可謂是為工作與生活找到了更好的平衡點。
現如今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肝癌自噬和脂肪酸分解代謝的信號傳導通路和臨床靶向作用”。眾所周知,代謝重編程是癌癥的標志之一,也是近10年來飛速發展的研究熱點。脂肪代謝重編程具有重要的促肝癌作用。一方面,在歐美的肝癌低發病國家過去20年大部份癌癥發病率持續下降的背景下,肝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增高,而肥胖等代謝性疾病正慢慢取代肝炎病毒和酒精成為最主要致肝癌因素。研究認為,肥胖人體中過量脂肪代謝引起的全身和局部炎癥反應以及胰島素拮抗等機制促進了肝癌發生。另一方面,脂肪分解代謝對于癌癥細胞的存活和轉移具有重要意義,并成為了潛在的靶向治療位點。在這項研究中,盧國棟和其團隊成員首次闡明了C/EBPalpha調控肝癌細胞自噬—脂肪酸分解代謝通路,揭示了該分子在肝癌中高表達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并確認了這一通路對于肝癌患者不良預后的臨床學意義和靶向治療價值。研究成果發布在了Gastroenterology和Hepatology雜志上。

指導學生
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轉眼間盧國棟已從事科研十幾載。雖然在從事科研的過程中困難常在,但是盧國棟很慶幸一直以來都有好的師長以及融洽的科研團隊對自己進行引領。在碩士階段,盧國棟和現如今貴州醫科大學的洪峰院長一起做實驗,博士時期又有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沈漢明教授對他進行引領指導。有了這種亦師亦友科研伙伴的幫助與解惑,讓盧國棟在科學研究中避免了很多彎路。除此之外,盧國棟還表示:作為一名科研人員,自身一定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過度迷信權威而懷疑自己,要允許自己的科研成果與別人的不同,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收獲長足的進步。
一直以來,“亦師亦友”模式也都是他一直在實踐的培養學生之道。在學術思路上,他鼓勵學生在大方向的指引下自主探索,降低學生的依賴性。在科學研究中,他要求學生認真嚴謹,理解其中的原理所在,切忌不求甚解。在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以及科研態度的養成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2017年,盧國棟入選了廣西高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目前作為帶頭人的廣西醫科大學“杰出青年培養計劃”項目也在穩步進行中。對于未來,盧國棟還是希望能和團隊成員們一起腳踏實地將現有的研究課題完成,在肝癌的靶向治療上有新的突破,找到新的發病機制。另一方面,他希望立足于廣西長壽村眾多這一現狀,開辟出新的研究方向。
科研、教學之外,盧國棟的時間都留給了家人。作為一名典型的上海男人,在盧國棟的心中,家庭永遠是第一位的。他說:“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那座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能因為一味地追求科研成果而忽視了對家庭的關愛。”而將科研與生活做到平衡,會使他行走得更加踏實、從容!
專家簡介:盧國棟,廣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特聘教授,廣西高校高發疾病預防與控制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衛生毒理學、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工作。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原上海醫科大學),獲預防醫學學士學位;碩士畢業于復旦大學,獲毒理學碩士學位;后赴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獲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持2016年廣西高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廣西醫科大學“杰出青年培養計劃”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C/EBPalpha-ACSL通路促進肝癌細胞存活和轉移的基礎和轉化研究”、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回國重點基金項目“癌基因C/EBPalpha在人原發性肝癌中高表達分子機制的基礎和轉化醫學研究”等。從事科研以來,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