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山
[摘 要] 在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江蘇省的特色小鎮建設得到快速發展。通過闡述江蘇特色小鎮建設中的內涵和現狀,分析了特色小鎮建設中產業優勢不顯著、社會功能需完善、文化有同質化傾向以及機制不靈活的問題。江蘇特色小鎮應該鼓勵產業特色開發,完善特色小鎮功能,挖掘鄉村文化以及創新各項政策,從而促進江蘇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和鄉村的產業振興。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文化;特色小鎮;產業振興
[中圖分類號] F1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1-0052-0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ut forward by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rough expoun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inconspicuous industrial advantages, the imperfection of social functions, the tendency of homogeniz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inflexibility of mechanis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 towns with Jiangsu characteristics should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the functions of towns with Jiangsu characteristics, and excavate rural culture with various policy innov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wns with Jiangsu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ow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江蘇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城鎮規模擴張比較迅速。截止到2015年,城鎮化率達到64.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4個百分點。但是城鎮化在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矛盾。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更加明顯,“三農”問題嚴重、農村空心化等,這些問題影響著江蘇城鄉的可持續發展。
一、文獻綜述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發展理念,要求在我國的廣大鄉村逐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今后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建立提供了邏輯框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江蘇省亦加強其特色小鎮的建設并以此為城鄉融合發展、振興鄉村重要的平臺,從而進一步帶動其鄉村產業的發展。同時,與鄉村振興有關的特色小鎮建設也愈來愈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根據其研究內容分為:
(一)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觀點
卓勇良(2016)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認為浙江的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是浙江創新的發展方式和產業政策以及公共政策供給的一個重大改革舉措[1]。同樣,盛世豪和張偉明(2016)認為特色小鎮建設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2]。
(二)新型城鎮化視角下的觀點
曾江和慈鋒(2016)認為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和發展模式,提倡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多維發展理念[3]。沈詩林和王慶(2016)認為特色小鎮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產業、文化、旅游的生態融合發展[4]。
(三)城市治理視角下的觀點
閔學勤(2016)認為特色小鎮可能潛藏有規劃無文創、有產業無消費和有特色無靈魂等問題,提出精準治理能力將特色小鎮創建帶入精準治理的軌道[5]。姚尚建(2017)從治理視角認為由地方政府發起的特色小鎮建設應該注重在城鄉治理中產業、人口和文化的功能融合[6]。
(四)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觀點
張潔(2016)總結余杭夢想小鎮等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要對特色小鎮產業發展進行科學布局用地規劃,合理確定特色小鎮產業,防止小鎮工業用地規模過大,避免土地被無序利用[7]。強海洋等(2017)認為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土地問題,提出土地規劃導和土地資源節約利用,防止特色小鎮地產化[8]。張鴻雁(2017)從特色小鎮建設的基礎理論的研究為入手,提了中國特色小鎮建設創新的理論依據和其發展建設應該規避[9]。
綜上所述,大多文獻是以浙江特色小鎮作為研究對象,考慮到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的文化和經濟并不相同,為此下面著重以江蘇省的特色小鎮建設為研究對象,根據習近平提出的鄉村振興的戰略思維,利用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理論,綜合分析江蘇省特色小鎮發展建設中遇到的問題,以期望為江蘇的特色小鎮發展提供合理建議,也為我國鄉村振興提供使其實現的途徑。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江蘇特色小鎮建設的內涵及現狀
關于特色小鎮的定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浙江省的擁有豐富民營經濟而建成的“非區非園”的特色小鎮,另一類就是國家制定的有行政建制的特色小(城)鎮。由于每個小鎮所擁有的資源和環境不同,后者在我國已建276個特色小鎮中更具有代表性。江蘇省這兩類特色小鎮都有。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江蘇特色小鎮建設的內涵
1.鄉村振興的內涵
習近平在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其要求就是運用現代科技和產業發展模式,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使得農民提高收入,推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讓農村成為宜產宜居的家園。應該說鄉村振興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鄉村發展的總體布局。其內涵如下:
要求農業的生產要素符合現代產業發展,按照市場經濟實現高效配置,并在鄉村二、三產業進行融合發展;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發展過程中要求保護好鄉村的生態環境,并把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改善作為的重要的目標,提高鄉村環境的優勢。要求發展衛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保障,用現代文明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用社會法治保障鄉村正義,用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激發農民德治。要穩定農民收入來源、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中擴大就業范圍,讓農民共同富裕。
2.鄉村振興下的特色小鎮的內涵
2016年2月,國務院在《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強調: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提高縣城和重點鎮基礎設施水平;加快拓展特大鎮功能,加快特色鎮發展,培育發展一批中小城市。建設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則確定到2020年,全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并確定特色小鎮是建制鎮。因此可以確定:
江蘇的特色小鎮既是大都市周邊的小城小鎮,也是較大的村莊,或者是城市內部相對獨立的區塊和園區。它具有特色產業、生活居住、旅游景觀等多功能的行政區域。要求逐步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設特而強、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江蘇特色小鎮,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特色小鎮是實施江蘇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
鄉村振興需要依賴產業發展,而江蘇省特色小鎮的建設將會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載體,因此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特色小鎮中的農業產業發展需要一定的技術資金,農村通常不能具備,如果僅僅依靠城市供給,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地理空間的約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將會鏈接著城市和鄉村,成為新型城鎮化下農村未來發展的方向。而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生活設施、公共服務以及生態環境,能夠發展成為鄉村產業的重要平臺。因此特色小鎮也成為實現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三)特色小鎮是江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特色小鎮的建設將會有助于推動鄉村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根據歐美發達國家農業產業經驗可知,只有依靠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支撐的綠色安全的農業才是當前農業發展的規律。特色小鎮建設是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使鄉村的農業、工業、旅游、文創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是優化鄉村產業布局,加強綠色供給的鄉村經濟發展方式。
江蘇特色小鎮建設利用農村產業的整體建設,即農業振興需要統籌考慮農業、農民和農村協調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生態化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民就地城鎮化是解決鄉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的重要渠道;美麗鄉村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的支持。農業特色小鎮建設可以按照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將農業產業、農村生活與生態環境三者協調統一,促進傳統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從而使得江蘇特色小鎮建設的模式和經驗完全能夠在我國不同省市進行轉接和復制,以形成推動我國鄉村振興的創新發展之路。
(四)江蘇特色小鎮建設迅速發展的現狀
2016年8月,江蘇省的南京椏溪鎮、無錫丁蜀鎮、徐州碾莊鎮、蘇州甪直鎮、蘇州震澤鎮、鹽城安豐鎮、泰州溱潼鎮成為國家特色小鎮建設的第一批7個小鎮[10]。之后有15個小鎮入選第二批國家級特色小鎮名單,首批創建省級特色小鎮有25家,首批創建旅游風情小鎮有13家,合計數量近60個。2016年底,江蘇省提出《關于培育創建江蘇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江蘇特色小鎮的總體要求,并提出“堅持市場主導,多元化構建小鎮建設主體,創新建設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手段”,同時“堅持節約用地,集約化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江蘇省發改委確定了到2020年,培育建設50-100個旅游風情小鎮的目標。江蘇省農委決定啟動“12311”創新休閑農業省級特色品牌培育計劃,計劃用3到5年時間培育100個農業特色小鎮。可見江蘇的特色小鎮建設比較迅速。
三、鄉村振興下的江蘇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前,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如何將鄉村的農業產業、農村生活與生態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已成為特色小鎮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雖然江蘇特色小鎮建設的速度加快,但如何推動江蘇鄉村振興,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優勢不明顯,競爭力不強
特色產業是江蘇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也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在江蘇大多數的鄉鎮,其產業種類很多;由于難以吸引高端人才,資金投入匱乏,使得相關產業創新不足,特色方向不顯著,品牌形象不高。尤其是遠離大城市的鎮級的特色小鎮,自身人才和資金資源匱乏,如果不匯集特色主導的產業,那么特色小鎮的產業升級、產業鏈的延伸以及規模化發展,將遇到很大的難題。例如蘇北徐州市的一些特色小鎮沒有形成特色產業的優勢,其產業在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等組織環節中,重心仍在生產環節,產品加工能力較差,加值低,物流等配送體系比較落后,影響產業競爭能力。
(二)特色小鎮的社會功能需完善,經濟功能待提高
江蘇特色小鎮的城鎮功能包括生產和生活性服務業的職能,對生產產業來講要有人才培養、技術創新、金融服務等功能,對小鎮居民來講需要有人文教育、社區居住、醫療養老保障等。對照特色小鎮建設的要求,江蘇很多小鎮的城市社會功能是需要加強的。可是小鎮級可用財力有限,按國家的標準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的困難較大。一些工業主導型的特色小鎮,城鎮功能分區不明,需要進行新的城鎮規劃,從而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此外,特色小鎮的經濟功能有待進一步發展。一部分小鎮在發展中以新農村建設、田園綜合體建設為基礎,采取的是邊建設邊發展,邊實踐邊創新的發展格局,把小鎮的村民的收入提高為最初目的,強調生活環境和農村的經濟改善,缺少從產業戰略發展的角度進行長期規劃,因而經濟發展有限。
(三)特色小鎮的文化有同質化傾向,“一鎮一品”難實現
江蘇特色小鎮對自身的傳統文化開發不夠。在打造農業與文化生態、休閑旅游產城融合發展中,原創的個性設計稀缺,“一鎮一品”的特色小鎮開發優勢不明,從而使得小鎮在文化服務產業開發模仿性較強。一是特色小鎮的產業生產形態低端化。缺乏將“大數據”和“互聯網+”、共享經濟等最新的信息技術向小鎮進行擴散,如網絡直銷、會員配送、農業電商等,使得生產產品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從而附加值較低,也增加了產業鏈各環節的成本。二是特色小鎮基礎建設缺少智能化,精細化的農業產業生產,也缺少本地小鎮發展中相關的有品牌形象農業電商平臺和電子商務人才,從而缺少對線上線下產品銷售,產生小鎮鄉村文化滯后、缺少文化創新的現象。
(四)特色小鎮發展的機制不夠靈活,需要創新
首先,江蘇特色小鎮在發展中相關的管理機制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對于小鎮內部的特色產業,例如農業、旅游等產業,根據國家特色小鎮建設的發展總目標,需要進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是這三個產業在生產中分屬小鎮不同的部門進行管理,從而造成部門阻礙,融合困難。
其次特色小鎮建設的相關政策保障機制有待健全。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保障機制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機制、土地流轉機制、人才資金引進機制、小鎮的農業產業稅收和補貼機制等,這些機制都還沒有完善,相關配套實施制度甚至還沒有頒布,這些將造成小鎮發展遲滯。
四、創新鄉村振興下的江蘇特色小鎮發展建議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下,依據江蘇特色小鎮建設存在的多種經濟發展的問題,從而提出如下建議:
(一)鼓勵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開發,鼓勵農業形成三產融合發展
鼓勵小鎮的產業縱向融合,提升小鎮的特色產業質量。小鎮作為產業建設的主體在推動特色產業橫向融合方面上,要推進全產業鏈的思路,進行各個產業要素的縱向融合,加強融合的深度。加強農業特色產業相關的產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與二、三產業關聯,突出規模化、綠色化、智慧化的高效生態農業生產。鼓勵相關產業部門利用技術革新和管理創新,提升產品品牌價值,增強經濟增長水平,提升產業轉型,以實現產業升級。
(二)完善特色小鎮功能,推動相關的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特色小鎮城市功能的前提,也是產業集聚的條件。當前江蘇特色小鎮的基礎建設要有配套完備,適當超前的規劃,要加強對小鎮的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建設。完善便民工程,改善與大城市的交通,推進光纖入戶,加速信息惠民,改善公共服務的各項民生工程。同時提升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經濟功能,為農業的特色產業發展和轉型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價值鏈和生態鏈的發展,從而帶動小鎮周邊的農民就業,使得他們的收入增加。
(三)挖掘鄉村文化,突出特色小鎮建設的文化特色
江蘇是我國的魚米之鄉、農業大省,農耕文化厚重,而特色小鎮建設中具有傳承農耕文明,承載鄉愁依戀文化職能。因此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基石,而其鄉村的特色文化元素的注入和挖掘,更加突出小鎮魅力、品位以及獨特性。特色小鎮文化一般根植于鄉村當地,例如歷史人文資源、古鎮建筑群落等這些都呈現鄉村文化特點,因而要在特色小鎮的相關產業發展以及產品營銷中,鼓勵開發和利用這些文化元素,從而呈現小鎮的文化價值和品位。
(四)創新特色小鎮建設中各項政策,推動小鎮發展
創新特色小鎮建設中相關的建設規劃、土地流轉、資金融資、農業現代化建設等制度和政策。創新小鎮的公共服務、產業生產和居民居住土地規劃政策,避免房地產化發展;創新小鎮的土地流轉政策,推動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生產;創新產業發展的融資和保障制度,降低小鎮的產業發展的融資成本;創新小鎮的人才使用制度,鼓勵高科技人才和本地的農民工回到小鎮建設和創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卓勇良.創新政府公共政策供給的重大舉措——基于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理論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6(3):32-36.
[2]盛世豪,張偉明.特色小鎮:一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J].浙江社會科學,2016(3):36-38.
[3]曾江,慈鋒.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J].宏觀經濟管理,2016(12):51-56.
[4]沈詩林,王慶.特色小鎮帶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遼寧省建設滿族文化特色小鎮的規劃策略與實施機制[J].人民論壇,2016(24):94-95.
[5]閔學勤.精準治理視角下的特色小鎮及其創建路徑[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5):55-60.
[6]姚尚建.城鄉一體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鎮”的政策議題[J].社會科學研究,2017(1):45-50.
[7]張潔.優化土地配置的“小鎮故事”——杭州市首批特色小鎮建設調研[J].中國土地,2016(9):32-35.
[8]強海洋,謝海霞,劉志超.特色小鎮建設土地利用問題淺析[J].中國土地,2017(9):31-32.
[9]張鴻雁.論特色小鎮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J].中國名城,2017(1):4-10.
[10]王福鑫.江蘇特色小鎮建設的路徑初探[J].江蘇商論,2018(2):115-118.
[責任編輯:高萌]